APP下载

以乡村文化为核心要素发展海南乡村旅游

2019-01-09钟小东赵影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海南旅游传统

钟小东,赵影

(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和行动章法等,反映了乡村居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村居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1]。海南由于交通不便,自古以来与内地的往来受限,一定程度上使海南的文化受内地文化影响小,具有独特性;由于基础薄弱,现代化进程开始晚、速度慢,海南乡村文化得以更好地留存。海南省政府提出到“十三五”末,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这不仅意味着乡村数量减少,与乡村相伴相生的乡村文化也会随着人口城镇化逐渐流失消亡。研究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对于促进乡村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旅游者感知与对乡村旅游忠诚度的研究[2-5],通过分析旅游者在特定的乡村环境的感知价值,进而改进旅游产品提升旅游者的感知体验及忠诚度;二是对乡村旅游供给的研究[6-7],研究利用乡村地区原有的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对旅游者需求的影响。国外学者对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方面的研究极少。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研究在历史变迁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既要保持其原生态性又要考虑文化的传承[8-10],研究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模式与路径[11-14];二是对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研究,通过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及偏好的研究,了解乡村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特征,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策略提供依据[15-18];三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的研究,通过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供给能力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19-22]。

海南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条件,但乡村旅游发展受制于基础设施水平低,旅游活动内容单一、缺乏特色产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活动内容、加强市场营销树立品牌与专业人才培养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海南乡村旅游发展[23-25]。海南作为全域旅游示范省,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面临旅游消费空间释放和旅游全域化供给不足,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扩张和“旅游+各行各业”不充分等问题。以海南独特的热带村落为基础,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核心要素融入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体系的理念,提高乡村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形成海南乡村文化旅游独特的吸引力,将成为海南全域旅游的又一热点。因此,本文基于海南乡村文化的调研,分析海南乡村文化的现状,挖掘海南传统乡村文化和历史文化名村,探讨发展海南乡村旅游的资源要素,为海南全域旅游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依据。

1 海南乡村文化的内涵

按照赛江涛和乌恩[26]的三分法可将乡村文化划分乡村物质文化、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在自然地域与人文历史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海南形成了具有热带海岛特征的乡村文化。其中乡村物质文化包括乡村田园文化、农耕文化、乡村建筑文化、乡村饮食文化和乡村手工艺文化,历经岁月的沉淀与生活的累积,海南乡村的房屋住所、劳动工具、生活器具、服饰和手工艺品等都极具地域特色,这是乡村文化的载体与核心;乡村制度文化包括乡村权利制度、乡村礼仪文化和乡村布局文化;乡村精神文化包括乡村节日文化、乡村家庭生活文化和乡村艺术等。

1.1 海南乡村物质文化

海南乡村具有自然闲散的特征,热带植被与自然散落的屋舍构筑了淳朴自然的热带村落。作为我国唯一热带海岛,一年四季长夏无冬,充足的阳光和充沛的水分使各种热带植被葱郁,极具观赏性。农作物一年三季耕种,热带经济作物耕种面积大,热带果园、成片的椰林与农田随处可见,五指山区由于耕地面积少,以开垦梯田的形式耕种,观赏价值高。海南乡村的建筑缺少规划,自然散落,不似内地村落讲究风水、精心布局,但就是这种自然散落的随意,使其更具有闲散恬淡的淳朴魅力。由于热带多雨,台风季节时间长,海南乡村传统民居以坡顶瓦房为主,栅栏型窗,房门对开,房内布局讲究对称性,进门即为堂屋,屋内正中摆放八仙桌,其上方棚顶建有祭拜祖先的“庭床”(海南话音译)。海口羊山地区因历史上火山喷发后形成大量的火山石,附近地区村庄采用火山石作为建筑材料;黎族聚居区传统的黎族船型屋为海南独有;海口文昌地区的民居受侨民影响形成了南洋风格。传统的民居占地面积大,房前屋后种植了多种植被。凤凰树在海南乡下种植较广,村民特别喜欢种在大门口两旁,春天凤凰树开花,远远望去,农家小院掩映这满树鲜红夹杂着些许翠绿的凤凰树中,一副宜人的热带乡村风光,美不胜收。

海南乡村饮食属粤菜菜系,又具有地域特点。潮湿炎热的热带气候形成了海南注重原汁原味、讲究清淡的饮食特色,丰富的物产为海南饮食提供充足的食材。海南四大名菜闻名全国,以海南文昌鸡为基础而加工的“海南鸡饭”随着海南侨民下南洋,更是成为新加坡的知名美食。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各市县均有自己的饮食特色,只有用当地食材才能烹制出的正宗小吃,以水果入菜也是海南乡村饮食的特色之一。桔树由于谐音“吉”特别受村民青睐,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买盆桔,年后会将其种在院子里,青桔代替醋作为调料清香宜人,饭前到院子里摘几颗青桔洗净了做调料是海南乡村一景。

1.2 海南乡村制度文化

海南乡村制度文化的遗存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乡贤文化与宗祠文化,海南历史上的名人王佐、丘浚、海瑞、张岳菘、唐冑、吴典等无论其本人还是其家族在当时都对乡村秩序的维护与乡村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历史遗迹,家族文化仍在影响着后人。二是冼夫人文化,严谨的家风约束家族成员的行为、调整家族内部关系,并辐射到周边地区。

海南乡村制度文化已经渗透至海南人生活。传统礼仪在乡村突出体现为“仪礼”,乡村的仪礼贯穿于人生从诞生到死亡的全过程,贯穿于乡村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现在海南乡村仍保存着小孩出生过“十二天”、满月百日庆贺、周岁“抓周”的传统,老人过世停灵祭奠的形式繁复,乡村传统婚礼从纳吉、请期到亲迎程序一丝不苟,寿礼隆重。这些仪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又有海南的地域特色。传统农业社会的节庆活动如清明、冬至等仍留存在海南乡村的生活中,每逢年节各家在堂屋上香拜祖先更是必不可少的礼仪。

1.3 海南乡村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乡村文化的精髓,是乡村物质文化的灵魂。海南乡村除了与内地基本一致的汉族的传统节日外,还有源于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公期,其中海口新坡的军坡节已被发展为“冼夫人文化节”,现今已举办15届,活动丰富,吸引力强。黎苗“三月三”、海口府城“换花节”、保亭“嬉水节”等都反应了海南乡村居民特定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文化长期积淀的成果。传统的汉族节日如清明节、中元节在海南乡村极受重视,家族内会统一举办祭祀活动。活动有特定的程序,参加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组织有序。

海南乡村居民生活节奏较慢,相对城市家庭,乡村家庭的生活较为传统,主要以农业生产的需要来安排日常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村娱乐活动较少,生活简单朴素、恬淡自然。海南传统的琼剧、人偶戏等表演在乡村仍较为普遍。逢重大节日、庆典,村里请戏班表演,老人坐在台下跟着台上演员唱念着戏词,年轻人和小孩子对戏曲的了解虽不太深,但现场绚丽的灯光布景,身临其境的表演也非常具有感染力。儋州的调声、文昌的佛珠、屯昌的油画、黎族的纺织与竹竿舞等,历经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的特色,驰名国内外。

近代革命战争中的历史名将如冯白驹、张云逸、周士第、卢胜、庄田、符确坚、马白山、叶佩高等其故居得以修缮和保护,成为海南人反抗侵略、奋勇抗争的象征,更为宝贵的是将军们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激励着海南人民在现代社会开拓进取,建设美好家园。

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海南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现状

相对而言,海南乡村文化在二十年前的保护状况是比较好的。但这种保护是基于当时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较慢的因素得以被动地受到保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海南房地产热的兴起,临近海岸线、临近城市的乡村加快了开发速度,大量的田地被占用,村庄拆迁,村庄内的历史遗迹、有价值的文物未能得以完善地保护,大量损毁。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与城市趋同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2.1 历史价值高的物质文化与典型性非物质文化传承受到重视

2.1.1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较为完善 2008年海南评选出海口市龙华区东谭村、三亚市保平村、文昌市庆龄村、万宁市东方村、海南省国营桂林洋农场迈德村、海口市秀英区美社村、澄迈县石石矍村、定安县高林村、海口市琼山区长泰村、海南国营红华农场透滩村十大文化名村。这些村庄风景优美,传统民居保存完好,民风淳朴,村风文明,村民生活中保持着诸多的传统民间习俗。

十大文化名村历史悠久,大多初建于明清或更早时间,保存了古代建筑风格,如东谭村初建于西汉、石石矍村初建于隋末、保平村初建于唐代、透滩村初建于宋代,迈德村初建于明代、高林村初建于清代,村落内古迹众多,历史价值高。民居保存了古代建筑中类四合院式平面格局,有浓郁的海南特色。村庄历史上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如高林村是海南清代惟一探花张岳崧的故里,透滩村是爱国诗人王佐的故乡、庆龄村是宋庆龄的故乡、长泰村是被周恩来总理喻为琼崖人民一面旗帜的冯白驹将军故里、石石矍村是统一岭南的冯冼氏故里、被誉为海南冯氏第一村、保平村是唐代李德裕被贬海南时谪居之所。村庄热带植被丰富、环境宜人,如美社村保存了千年火山文化、村内遍植热带珍贵林木,庆龄村古木参天、景色秀丽迷人,东方村位于被誉为“海南第一山”的东山岭风景区内。

民风传统、民俗保存完好,如东谭村的军坡节活动多样,古老的傩戏和金子花舞有知名度,迈德村受曾子思想文化影响深,至今保存着与山东省嘉祥县曾庙类似规模的“曾氏宗祠”和曾国藩主修的“曾氏族谱”。这些村庄不仅以乡村美丽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更激发了岛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原先已被埋没的乡村文化得到挖掘整理,乡村的优美风光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

2.1.2 乡村艺术文化得以重视 海南传统的乡村艺术带有本地淳朴古雅的特性。黎锦、琼剧、人偶戏、打柴舞、椰雕等,这些产生于海南乡村的传统艺术时至今日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中青年大多外出务工,逐渐融入城市生活,这些根植于乡村的艺术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很多逐渐濒于失传。特别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传统上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缺乏规范化的技术手段,掌握这些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至2017年,已建立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分为十大类:民间文学类包括琼侨歌谣、黎族民间故事等6项、传统音乐类包括儋州调声、崖州民歌等12项、传统舞蹈类包括黎族打柴舞、海南虎舞等11项、传统戏剧类包括琼剧、临高人偶戏等4项、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类包括黎族传统体育和游艺1项、传统美术类包括海南椰雕、贝雕等6项、传统技艺类包括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24项、传统医药类包括黎族医药和珍珠美容养颜汉方2项、民俗类包括军坡节等12项,及其他的南海航道更路经1项[27-28]。

这些已被纳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名录的乡村艺术,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对这些项目进行保护传承,部分濒临失传的艺术形式得以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2.2 对乡村文化消逝紧迫性缺乏认知

2.2.1 乡村环境、历史遗迹破坏较为严重 乡村文化与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是相伴相生的,生活在乡村的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变有所认知,但对乡村文化的改变是普遍缺乏清晰认知。是否具有艺术价值、是否具有历史价值,村民还意识不到。缺乏认知,自然谈不上有意识地保护。拆毁、废弃现代乡村生活中已经用不上的民居、传统老物件、仪礼等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客观上讲,乡村居民是普遍缺乏文化自觉与自信,在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靠村民自觉来保护传承乡村文化是几乎不可能。

乡村文化最直接的“守护者”其实是乡镇村干部。这些“守护者”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乡村经济的发展,对乡村文化的主动保护意识不强,甚至还会无意识的主动破坏。有些乡镇村干部为了提升村落的“文化内涵”,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村落进行改造,现代化的瓷砖、霓虹灯、草皮替代了传统的雕梁画栋、自然植被,既没有城市的靓丽与现代,更缺乏传统的古朴,缺乏美感。

有些地方从政策上、规划上、行动上都在无意中加速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在村落拆迁改建中,开发公司一刀切大拆大建,文保部门既缺乏前期对村落传统价值的调研挖掘,又缺乏对拆建过程中的监管,即使发现有价值的建筑、文物,也缺乏有效手段实施保护。

由于监管的缺失,有些乡村无序非法开发也时有发生。个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几乎没有保护环境、保护文化的意识和危机感,对乡村环境的破坏更使乡村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2.2.2 现代都市文化逐渐蚕食传统乡村文化 相对乡村传统文化,现代都市文化是强势文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一是实现就地城镇化,二是逐渐向城镇转移。无论是哪种方式,乡村原有的生产生活状态均发生转变,乡村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基础正在逐渐减少。例如海口的西秀镇、长流镇,随着海口城市建设的扩张,大量的自然村已经自然消失。伴随着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新奇、张扬、更具冲击力的都市文化。作为乡村文化主体的村民更多是艳慕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果断地迅速抛弃被视为“农耕文明基因”的乡村传统文化,加上缺乏有意识地引导、激励,在老一辈人凋零后,年轻人有多少能承袭那些被他们认为是“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呢?

青少年求知求新的欲望非常强,接受外来文化的能力更强,在各种传播手段的大力宣传下,传统乡村文化在青少年眼中甚至成为落后的代名词。青少年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接受程度对其家庭成员也会产生辐射作用,家庭中的成年人慢慢也在习惯这种改变。随着现代科技在乡村的大量应用,乡村生活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即使是农业生产也都在大量应用新的技术手段。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乡村文化也同样随之发生着变化。例如原来农业生产上主要使用牲畜,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拴马桩,随着农用机械的使用而失去了用武之地,慢慢地被村民给丢弃了。以前农业生产、渔民捕鱼均属靠天吃饭,开工之前祭拜神灵、妈祖是非常重要的仪式,现在有天气预报,这种仪礼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很多村庄里只有个别老人才了解这些仪礼的程式,如不抓紧时间

将这些仪礼进行调研发掘,很可能会失传。

2.2.3 优秀的乡村文化未得以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中固然有不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之处,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今天仍具有时代意义。根植于乡村的乡贤文化、宗祠文化在调整乡村社会人际关系、乡村治理中曾经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家族观念的淡薄和农村优秀人才的流失正在逐渐消失。当前乡村中薄养厚葬、家庭矛盾丛生、青少年品行不端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也是缺乏这些优秀文化指引的结果。

由于缺乏教化与传承,传统的仪礼、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城市中人口密集、家庭小型化、生活节奏快及空间狭小的限制,不具备开展传统仪礼的条件,只有在乡村才有传承发展的土壤。现代的快节奏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于简洁便利,也导致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缺乏仪式感。传统的仪礼在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中不仅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对乡村游客而言也是一种旅游吸引物。将这些根植于乡村的文化与仪礼挖掘出来并进行传承,能使乡村旅游更具魅力。

3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3.1 保护乡村传统风貌,发展文化旅游

3.1.1 制订乡村风貌保护制度 古朴的乡村传统风貌与现代城市之间的强烈反差是最为吸引游客之处,乡村风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载体。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像划定耕地红线一样划定出乡村保护范围,要做好乡村发展规划,为人们留下一片青山绿水。海南乡村中保存了众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出于对强势文化的向往和经济利益驱使,大多数乡村居民特别是中青年人更为向往城镇生活,在这种渴望中会不自觉的改变乡村面貌。乡村风貌保护需要制度保障,政府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乡村资源特色做好规划,适度控制村庄规模,重点加强对村庄内的建筑、古树名木、名人故居的保护。要联合文物保护部门、建筑规划设计专家根据村落特色制订修缮维护指导方案,对修缮维护中的建筑风格、用料选材、施工技艺等均要进行规范,对村落的维护要以修缮为主、尽量减少新建及改扩建,做到修旧如旧,保存乡村原有的风貌。

3.1.2 丰富名人故居的内涵建设 海南历史上的名人基本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成名后其出生地、故居在家乡得以较好地保存。现在各乡村遗存的名人故居数量较多,这些名人故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优秀文化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名人故居在村庄里得到一定的保护,但也仅限于房屋外观等基本结构的保存,内在布置陈设非常简陋,大部分名人故居内没有任何陈设,甚至还用来堆放些杂物。这种简陋残破的情景让游客大失所望,无法想象、感受历史人物当年在这里居住生活的情景,既影响游客体验,也无助于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积淀。

旅游主管部门要会同文物保护部门一起搜集整理各地的宗族文化、村规民约、名人的生平事迹,根据各家族的发展历程、名人的成长经历等,陈设布置具有纪念意义的院落、故居,在一定程度上重现历史情境、让参观的游客产生直观的视觉感受。无法恢复实物展示的部分如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等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进行虚拟展示,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更能吸引青少年的兴趣。制作纪录片、开发主题小游戏等扩大传播力度,让游客产生综合旅游体验,不仅感受到宗祠、故居历经岁月流逝的古朴、沧桑之美,更能体会得到家族的发展历程、名人的成长经历。

3.2 依托地域文化,培育乡村旅游市场

3.2.1 面向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修学游 宗祠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9],海南乡村居民的家族观念非常强,每逢年节及家族内重大活动仍在祠堂举行祭拜仪式。祠堂的维护主要靠家族成员自发捐款,投入资金有限,修缮和装设得较为简陋。在传统乡村中,祠堂不仅是拜祭祖先的场所,也是家族内少儿启蒙教育之所。当前各村庄的家族祠堂除了承担上述祭拜的功能外,日常都是处于闲置状态。祠堂也是家族文化的展现之所,如能利用祠堂内的场地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获取一定的收益,更能使青少年身临其境地体会传统文化。

祠堂内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建议以周末亲子短训营与寒暑假夏令营、冬令营两种形式。教育内容以“耕读”作为核心要素,小学低年级及学前阶段的儿童以音律、弟子规、诗经、古诗词等作为教学内容,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阶段的少年增加大学、论语等内容;活动中加入田间劳动内容,根据季节农时让青少年参加村民的农业生产、田园耕作,亲身体验传统的乡村生活;周末亲子劳作更可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与感情;寒暑假夏令营和冬令营让孩子独立进行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不仅学习传统文化、参与户外劳作,更是对孩子们与人协作、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

3.2.2 立足传统节日开发海南民俗节庆旅游产品 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民俗节庆有军坡节、换花节、文灯节、黎苗三月三、龙水节、儋州中秋歌节等祭祀节庆、纪念节庆、庆贺节庆等。

开发海南民俗节庆旅游产品,一是通过“政府宏观指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开发大型系列主题节庆,如军坡节、儋州中秋歌节、黎苗三月三、龙水节等。这类大型系列民俗节庆,应有旅游主管部门进行宏观指导、把握活动的文化内涵、引导活动积极向上的意义;村民按照传统策划、组织、参与;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做好市场宣传、游客相关服务。这种模式既能沿袭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本原意义,又能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

二是对于覆盖范围小、持续时间短的民俗节庆活动,如换花节、文灯节、由各村镇政府组织举办,主要做好基础保障工作,群众自发参加。

民俗节庆旅游产品要注重游客的参与度,庆祝类的节庆可参考国外狂欢节的形式,让游客加入到仪礼程式中,亲身感受欢乐的庆祝过程。在全域旅游建设中,各市县将其所属各村镇的民俗节庆旅游产品再进行整体统筹规划,通过多种形式的传播渠道及营销手段,形成各地的特色产品。这类产品不仅对国内游客具有吸引力,对外国旅游者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3.3 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扩大旅游供给

3.3.1 以游客体验为核心提升乡村旅游供给能力 乡村旅游收入水平与游客停留天数、消费水平相关。现在海南的乡村旅游大多停留在农家乐一日游的初级阶段,旅游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30],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旅游收入水平低。提升乡村旅游供给能力首先应从大力发展民宿开始,旅游主管部门指导有条件的村民做乡村特色民宿,这种家庭式的招待更能让游客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和主人的热情,增加游客在乡村的过夜天数。其次是发展特色餐饮,发掘各地传统美食文化,逐渐在游客中形成口碑[30],使地方特色美食成为该地的吸引力要素之一。

其次是恢复村落内古器物的功用,增加游客体验。村庄内的各种古器物等都是历史的见证,现在基本都处于废弃状态,游客仅是观赏一下、感慨一下岁月的流逝而已。将这些物件修缮,恢复其功用,让游客体验其曾经的价值。

3.3.2 开发地方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文化创意产品,二是带有本村特色的农副产品。文化创意类产品以各村庄的文化特色为核心,开发设计小件旅游纪念品、生活家居产品,如杯垫、行李牌、胶带、文化衫、文具、手账、书签、餐具等等。例如前文提到的“探花故里”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就可以“探花”作为主题,黎村苗寨以民族文化作为主题,将主题融入到各旅游产品之中;产品设计不要太过严肃,要带有戏谑趣味和纪念意义。海南以长寿岛而著称,乡村中又是长寿老人最为集中的,乡村居民生活的环境、日常的饮食都是其健康长寿之源,因此乡村原生态无污染的有机农产品对城市游客是极具诱惑力的,村民将这些农副产品进行适度的包装后出售,不仅能解决一部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也满足了游客追求原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农副产品的销售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以村集体为单位向村民采购、在村里的游客中心或市场统一进行销售,收入纳入村集体收入之中,作为村庄内公共设施维护、宗祠、名人故居修缮和村民分红;二是农户自己在家门口分散销售,村民家中的老人、小孩都可以经营。为维护村庄旅游的秩序,村委会日常需对这些分散销售农副产品的农户进行监督,以免欺诈、以次充好的情况发生。从长远看,只要村民能享受到乡村旅游发展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收益,意识到诚信经营带来的游客增多和收入增加,大家一般都会做到价格公道、服务态度好;这种销售模式也更贴近村庄居民闲散的生活状态。有条件的村庄可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成土特产和纪念品[31],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4 结论

海南独特的乡村文化主要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从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来看,乡村物质文化得到较好开发,制度文化得到了一定保护和传承,但精神文化与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融合度不够,乡村文化旅游的体验感不强。

在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省过程中,针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要以物质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为形式,精神文化为外延,发掘乡村文化的内涵,促进乡村文明进程,“活化”乡村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能力和供给能力,提升游客的体验度,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与精品。

猜你喜欢

海南旅游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