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北京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

2019-01-09郭美荣李瑾冯献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旅游农业

郭美荣,李瑾,冯献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则要求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深入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在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部署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从技术创新、业态培育、商业与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促使产业领域深入拓展,新主体、新机制、新功能、新类型不断涌现[1]。但是,目前中高端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仍显不足,发展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经营项目同质化严重,管理服务规范性不足[2],硬件设施建设滞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文化深入挖掘和传承开发不够,迫切需要利用“互联网+”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结构[3],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休闲农业全产业链附加值,让农民分享价值链收益,让“互联网+”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国外对于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从理论层面看,研究内容主要涵盖概念内涵、发展机理和经营模式等;从实证层面看,研究内容侧重于休闲旅游对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有学者认为,农业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它涉及休闲旅游、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对社会变革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农场的多元化和多产品特性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作用[5]。2010年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休闲农业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包含非农场的休闲农业旅游(NWF)、农场被动接触的休闲农业旅游(WFPC)、农场间接接触的休闲农业旅游(WFIC)、农场直接接触分阶段的休闲农业旅游(WFICS)、农场直接接触真实的休闲农业旅游五种类型的农业休闲旅游类型学框架[6],并将互动因素加入这一类型框架[7]。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学者们纷纷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观光农场等休闲农业基地和经营主体的影响效应。相关研究表明,休闲农场的公共娱乐功能是影响农民参与农业旅游的第一积极影响因素,其次是距离城区的距离、受教育程度、支付方式和网络接入等[8]。因此,主要从事水果/蔬菜种植和农村住宅/养老的农场、中型农场和从事有机生产的农场更有利于发展农业旅游[9]。也有研究表明,除了休闲娱乐功能外,经济动机是影响其发展农场旅游的关键因素[10]。随着网络技术的渗透,研究人员针对网络技术对农业旅游的影响研究越来越深入。休闲农场的网站建设情况和新的网络技术的使用对农场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1-12],并对农场主对互联网促进经营收入的认可和农场网站建设的成本进行了调研和估算,为农场主如何利用互联网经营和推广提供了建议[13]。

国内学者关于休闲农业的研究较多,研究成果已经相对成熟,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概念内涵[14]、发展类型与模式[15-16]、存在问题[17]和发展对策[18]等方面。但对于“互联网+”休闲农业融合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休闲农业营销模式、发展方向和路径[19-21]。互联网环境下休闲农业的销售、营销、生产和管理模式均发生了变革[22],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借助信息化平台,推动资源要素集约化生产,促进三产融合渗透、协同发展[23]。目前,北京市“互联网+”休闲农业基本形成了品牌推广的互联网化模式、产业链大数据化模式、以互联网金融为基础的电商化模式和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模式[19]。“互联网+”时代发展乡村智慧旅游,需要政府进行科学规划,搭建以旅游综合基础数据为支撑的云计算中心和公共服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综合监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24]。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逐渐由认知普及向应用推广转变,数据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产要素和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增值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互联网如何助力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互联网+”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现状

1.1 休闲农业主题网站建设

互联网与休闲农业融合的理念催生了系列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网站和平台,网站和平台的经营主体利用多媒体、数字化的形式,对休闲农业基地、园区、休闲农业产品等进行设计,通过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达到宣传推广和营销的目的。

1)以政府运营为主的公益性主题网站。网站建设是休闲农业与互联网融合最典型的表现形式。目前我国已开发了中国休闲农业网(中国乡村旅游网)、魅力城乡等网站。休闲农业网,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门户网站、融媒体平台,网站设有休闲农业最新要闻、扶持政策、农业技术、消费投诉、热门文章、中国新农人、农企推荐等栏目,为相关政府部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中介服务人和消费者等多方提供全行业、全链条的信息服务。魅力城乡(365960.com)是中国相对权威的休闲农业公共信息服务门户,由农业农村部乡企局指导农信通公司运营,聚合了150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涵括农家乐、农场、农庄、农业园区等。网站设有各地区各景点旅游攻略、民俗节庆、美食特产、资讯视频等吃、玩、闲、购等各类内容。

北京市创建了大美田园、北京美丽乡村、北京乡村旅游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主题网站,全市30多个休闲农业园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主题网站,开展独具特色的品牌推介[20]。北京美丽乡村网站(http://www.bjmlxc.cn/),是宣传北京新农村建设的公益性服务网站,网站主打田园风格,以数据库搜索和静态页面为主,辅助于部分动态更新资讯、论坛、图片评选等在线互动功能,以视频、图片、文字等不同形式为市民提供权威翔实的北京周边乡村讯息,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据了解,该网站每年发布150个“美丽乡村”相关的各类信息约2万条,点击量突破285万次,已成为北京美丽乡村重要的宣传渠道和成果展示窗口。除了美丽乡村这种综合性的京郊休闲旅游网站外,还有如京郊农家院网(www.beijingnongjiayuan.com)一类的专业类型网站。北京农家院网是一个以介绍北京周边旅游景点为基础,为自助游朋友提供出行参考,详细介绍农家院住宿、特色美食、行车路线查询等信息的发布和展示平台。

2)以企业运营为主的专业化网站。除政府部门主导建设的公益性休闲农业网站外,还有一部分专门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搭建的网站,为市民提供专业化服务。大美田园农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一家为休闲农业消费市场提供行程线路、产品咨询、在线预订支付一站式服务的企业,连接休闲农业基地、园区等资源端与居民消费端。目前,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第三方网络平台的崛起和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专门从事休闲农业网络宣传与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少,逐渐退出市场。

3)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自建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智能手机上搭载的各类APP及小程序实现需求信息和服务的获取。目前,多数涉农企业、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为了迎合居民消费习惯,更好地推广自家产品,拓展业务,纷纷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和微店等,开展微信营销和推广。延庆县的天葡庄园如今已告别了街头发传单、电视打广告的传统宣传模式,在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大行其道的当下,庄园利用微信这一社交平台在2016年就吸引了4万多名游客。如今,北京的200多个民俗村、500多个民俗户、900多个休闲农业园区都注册了新浪微博,直接关注人数超过1 000万人[20]。此外,尚大沃联福农园、田妈妈农乐园、五洲植物乐园、葡语农庄等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定期发布园区互动活动,已积累了几万人关注,平均每期阅读量逾千人。

4)利用第三方网络平台经营。当前,休闲旅游类网站和 APP(如去哪儿、携程、驴妈妈、马蜂窝、腾讯旅游相关官网等)逐渐成熟,此类网站内容涵盖国际旅游、国内旅游、省市内旅游和交通、酒店、景区门票、食游攻略、团购、保险等功能模块,并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用户可以通过官网或APP主页进行在线查询和预定,提前制定出行计划,有效安排出行时间和最省消费。北京休闲农业已在美团网、大众点评、百度糯米等大型商务网站,利用多彩夺目的图文模式进行营销。北京市政府与百度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对北京郊区3 000多个乡村的休闲旅游资源、特色农业园区、名特优地标产品等信息进行采集和地图标注,实现与城市消费资源同平台融合,为消费者提供旅游路线设计、导航、房间预订,甚至虚拟旅游等信息服务,并依托百度地图的深度服务功能,建立消费者与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良性互动,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促进了休闲农业提档升级[20]。

1.2 休闲农业与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休闲农业无论是在信息推送还是营销方式,都从传统模式逐渐向新型发展模式转变。新媒体平台为乡村游和休闲农业提供了个性化、专业化和综合化服务,如线上营销、网络支付、快递配送等[25]。综合性电商平台通过整合各大新媒体平台等服务网络,向休闲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各类生产、供求、销售等供应链环节和附加增值服务,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服务和开放的交流平台。通过开展互联网支付,促进消费者便捷消费,如利用淘宝、天猫、京东、美团、大众点评等网站开展线上交易、互联网支付、电子优惠券等。为了让市民在京郊休闲旅游享受到刷卡支付等金融服务,北京市农委支持和引导的“凤凰乡村游、体验新农村”活动已在郊区广泛普及,活动已引领近5 000万人次,消费超过100亿元。如今,刷卡、微信等,越来越成为商家和消费者青睐的支付方式[20]。

1.3 “互联网+”会展农业

越来越多的大型农业活动,已意识到互联网应用对活动气氛营造、品牌塑造、营销带动的重要作用。农业嘉年华是农业会展中的集大成者,它将农业生产、生态、休闲、教育、示范等多功能于一体进行综合休闲展览[26]。自2013年起每年3—5月昌平农业嘉年华已成功举办六届。2015年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主题网站点击量突破300万次,相关微博微信10万余条,转发评论200多万条,覆盖人群超过2 500万人次。61%的游客通过新媒体了解农业嘉年华动态,30%的游客通过手机APP、微信、电商平台等方式购买门票。而首届北京农园节,也创建了农园节微站、微信,推介全市休闲农业园区产品和活动。第二十二届杨凌农高会也开通了网上农高会,重点推出了网上商城、掌上农高会等5大功能,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

2 “互联网+”休闲农业发展需求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休闲农业园区和基地纷纷加强网络建设,提高休闲农业网络化管理、运营和服务水平。为探究休闲农业基地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现状、需求和存在问题,课题组对北京市100家休闲农业星级园区和各涉农委办局开展了调研。调研发现,不同主体对互联网与休闲农业融合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需求。

2.1 休闲农业规范管理的需求

休闲农业信息化相对滞后,使行业管理部门难以客观、准确、快速地掌握行业发展规模、地域分布特点、行业发展优势、消费市场需求、周边区域行业发展格局等情况,难以即时地掌握行业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级各地政府也把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由于各地旅游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各类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纷纷涌现,为避免休闲旅游市场无序竞争、不正当经营等违法和违反市场机制等现象出现,政府需要切实加强管理。政府既可以鼓励经营主体利用网络开展线上线下经营,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服务监督体系和平台,利用新媒体推进乡村旅游的公开透明有序发展。

2.2 高端、便捷、参与式消费的需求

现阶段休闲农庄服务同质性极强,大多局限于简单的住宿、餐饮、采摘等方面,对于利用新型信息技术优化导游服务、增强互动体验、提升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拓展性增值服务较少。如许多休闲农庄在导游服务方面只提供人工导游,尚缺乏在线化、实时化的电子导游,导致游客无法自主选择休闲体验精品路线。在文化拓展方面,休闲农庄受限于传统的技术形式,仅限于使用图片、文字的方式展示本地特色的文化知识,没有将文化特色与新型感知技术相结合,如虚拟现实技术(VR)、3D展示技术、实时动作捕捉技术等技术的应用水平仍较低,导致体验单一,互动性不强。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互联网化消费。便捷的网络服务、在线体验、虚拟交互等需求越来越强烈,利用微博、微信等多媒体平台,让消费者参与到休闲农庄的建设、运营和宣传推广中,增进消费者对休闲农庄的了解,提升休闲农庄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2.3 精准开发旅游产品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观念逐渐成熟,消费者对旅游休闲的要求不断提升,这就要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不断开发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27]。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政府主管部门等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农业高科技技术等,开发富有区域特色、自身特色的旅游平台,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各类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4 供需双方信息对称与沟通反馈的需求

从京郊实践看,消费者对休闲农业园区的选择与评价根据线下广告牌、地理位置、农庄建设规模等因素进行判断,对休闲农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软要素,因缺乏休闲农业园区的反馈评价平台,无法获取准确的信息,导致较差的农庄因虚假宣传而“门庭若市”,而一些服务质量高、设施建设好的农庄因缺乏横向比较的平台而“门可罗雀”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农庄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信息不对称。而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可以建立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快速有效的获取消费者在休闲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高效地处理问题和投诉等,实现经营者、管理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满足消费者的实时需求,提高休闲旅游的参与度、舒适度和满意度。

3 “互联网+”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从技术创新、业态培育、商业与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推进休闲农业发展[28],并形成了以品牌宣传推介为主的休闲创意体验、以产品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以产业链服务的个性化制定和基于科技的科普展览等模式。

3.1 基于品牌宣传推介的创意体验模式

基于品牌宣传推介的创意体验模式是以网站平台、网络游戏、虚拟实景体验等为主要宣传形式的休闲农业品牌推广模式。通过休闲农业主题网站和多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多特色的宣传推广,把个性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产品和服务传递给消费者[29]。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让休闲农业园区、基地等信息推介变得更为简单,更加频繁,对推介产品、吸引客户起到显著作用。北京农业嘉年华期间,市民除了利用手机、电脑等多媒体终端参观“农业嘉年华虚拟展馆”外,市民还可通过“北京昌平”微信了解农业嘉年华的所有资讯。“北京昌平”微信为农业嘉年华开辟了嘉年华、参观导览和微博专区三个板块,游客可以通过微博和微信分享游园感受,实时了解园区信息。嘉年华板块中,不仅能查阅到最新最全的场馆信息,还能查阅到活动安排预告。参观导览板块中汇集了票务、营业时间、交通路线、模拟展馆等服务信息。

3.2 基于休闲产品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

基于休闲产品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是以破除农民产销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卖难和农资买难等问题为目标搭建的面向农产品、农村消费品、农业投入品供销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表现为以电商平台和微信等社交平台为核心,以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农产品、农村消费品和农业投入品网络营销为内容,以微店、手机APP等新媒体营销模式创新为支撑,以移动支付为手段,通过网络交易带动休闲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以休闲农业为主的垂直型电子商务网站如“去哪儿网”、“周末去哪儿玩”、“爱打听周边游”等网站平台不断涌现。电商平台具有信息共享、信息传播、信息服务时空无限等功能,伴随智能手机在农村领域的普及,利用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的海量信息,将促进产品产销信息的加速传播和市场主体的自由交流,进而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促进产销精准对接[30]。

3.3 基于产业链服务的个性化定制模式

基于产业链服务的个性化定制模式是以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为主线,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包括土地认领、农事种养、农产品销售、手工DIY、餐饮住宿、旅游度假、家庭聚会、商务会议等精品休闲旅游产品的全产业链、个性化和菜单式自助服务。互联网环境下,随着消费者对休闲旅游产品需求的明确,产品的定位将更加准确,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爱好、使用习惯等方面打造出很多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借助互联网平台,根据消费者需求,策划和推荐特色旅游线路、向导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分类信息查找、休闲旅游攻略、周边旅游资源介绍、精准路线规划等,最终实现网上预订,从而引导高品质农业休闲消费。通过消费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满足消费者诉求,重构休闲农业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3.4 基于农业科技示范引领的科普展览模式

基于农业科技示范引领的科普展览模式是指以示范展示和互动交流为主的休闲农业模式,该模式通过一系列的农业会展活动和科普展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随着虚拟仿真与交互展示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成熟,集展示宣传与远程监视控制功能为一体的三维虚拟多平台系统在京郊部分休闲农业园区得到逐步应用。通过农园总体介绍和虚拟漫游、绿色休闲旅游活动虚拟展示、特色农业科普场馆展示和互动体验、特色农产品展示与推介、多人在线交流互动等栏目和板块的集成,不仅提升了园区宣传的可视性,更有效增强了用户互动体验。近年来,北京的会展农业发展迅速,从2012年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2013年第十八届世界食用菌大会,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世界葡萄大会、北京农业嘉年华和第22届北京种子大会,2015年世界马铃薯大会到2016年世界月季洲际大会等,多个国内、国际高级别的农业会展活动相继在北京落户,这些世界级大会带动了北京农业产业的升级,提升了北京农业的开放性、影响力和融合性。2014年第十一届世界葡萄大会在延庆开幕,在世葡会科服中心基地,科研人员利用采集的葡萄全生育期生长数据,通过三维可视化方法,设计虚拟绑藤、虚拟埋土和园区虚拟漫游体验系统将葡萄生产实际与虚拟现实交互技术结合,提供了功能友好、知识科学、详实的农技农艺交互体验系统,率先培育了延庆地区葡萄产业先进农机、农艺技术推广的新型培训方式。

4 “互联网+”休闲农业发展困境

4.1 网络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客户多元需求

随着全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的开展和4G网络试点工作的推进,我国行政村通光纤比例已从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前的不到70%提升至目前的96%,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目前也已达到95%,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网络保障。4G网络常态化已经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需。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宽带安装实施成本高、难度大,致使农村互联网络条件仍然不能满足休闲农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需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2.7%,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6.5%。移动4G网络未覆盖、信号不稳定、不完善不仅给农民生活造成了不便,更直接影响了休闲农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体验,阻碍了农村休闲农业产业发展。

4.2 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受教育程度有待提高

在课题组对全市500余家涉农企业、基地和合作社发展现状的调研中,25.66%的负责人其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及以上,32.24%为大专,还有将近一半的基地负责人其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在互联网环境下,休闲农业不断呈现出新业态、新模式,这要求经营主体能够快速准确的转变经营理念和思维模式,及时调整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而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经营主体的创新意识、能力素养等相对欠缺,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创新发展。

4.3 基地经营模式单一,产业链条短

传统的休闲农业经营以自家资源条件为基础,主要有农家院、观光采摘、休闲体验等类型,经营模式单一、经营成本较低。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更加深入,休闲农业发展业态、产品更加丰富,如果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发展单一经营和同质化竞争,势必会被市场淘汰。互联网环境下,要求经营者根据消费者需求和行业发展特点和自身特色,不断挖掘特色、提升品质、做强品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从传统休闲农业向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科技农业发展。

4.4 社会服务保障滞后,专业化人才缺乏

课题组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基地在扩大发展过程中面临人才匮乏问题。目前休闲农业经营面临人才总量不足,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引进培育不够,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不足等问题。由于大多数基地位置偏远,远离市区,生活服务配套较差,很难吸引到既有专业知识又热爱农业的年轻人在基地就业,基地在人才建设方面仍然面临巨大困难。由于缺少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基地在农业信息化水平建设上明显落后,难以有效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在线上宣传推广和销售方面受到较大制约。现代农业最需要的是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有文化,而且要懂技术,还要会经营。

5 对策建议

5.1 完善网络设施建设,提高WIFI覆盖率

当前,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智能手机和各类APP进行休闲旅游信息查找、制定行程规划和网上支付等已经成为居民的一种生活和消费习惯。针对我国农村地区高速网络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接入费用高、4G信号覆盖不全和不稳定等问题,应尽快完善城市郊区和农村宽带接入,提高4G基站覆盖范围,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启动5G网络建设,进一步提升移动网络覆盖。建议通过整合财政资金,整合各路资源,依托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以项目支持、奖补等形式,加强基层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

5.2 提升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能力

经营者的眼界、创新意识和发展理念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当前,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多是传统农民、小农经营,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市场和消费者的新需求。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农人等具有创新意识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带头人为重点,以实施教育培训项目和加强培训平台建设为抓手[31],开展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核算、信息利用等创业创新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升经营者的综合能力,建立新理念,拓展新思维,树立新观念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复合型领导人才。在经营者的带领下,使产业发展不断适应新环境,更顺畅从容地实现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5.3 创新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和经营模式

利用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手段推动北京“互联网+”休闲农业新型业态培育,探索“互联网+”休闲农业新模式,创新休闲农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注重运用微信、微博、移动APP等网络媒体,提供相应的创新服务,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增强线上经营和宣传推广能力。根据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实时、在线、泛在的功能,以农村互联网金融产业、农村电商产业和“互联网+”智慧农业为主要业态进行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服务功能,以信息平台、社会化网络终端、大数据等为技术手段,以推进服务的精准对接和普惠便捷为目标,推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休闲农业商业运作模式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

5.4 强化人才培训与引进,加强复合型人才建设

农业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偏低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普遍问题。休闲农业从业者整体素质偏低,层次与结构不合理,是新环境下制约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解决当前休闲农业基地人才紧缺的突出矛盾,应不断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并推进休闲农业基地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等共建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既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也解决基地人才紧缺问题。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我们一起“云旅游”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小A去旅游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