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编点评
——现代药物质量控制与评价
2019-01-08胡昌勤
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上市药品应具有的最基本属性。如何运用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对上市的药品质量实现精准控制是药品监管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
药物分析技术通过与化学、生物学、医学、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等高新领域的逐步融合,已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技术创新体系,可概括为50年代仪器化,60年代电子化,70年代计算机化,80年代智能化,90年代信息化,而21世纪必将进一步向信息智能化方向发展。表现在各类分离与检测联用技术,如GC-MS,HPLC-MS,ICP-MS,GC-FTIR-MS,HPLC-MS-MS,HPLC(CE)-ICP-MS等的快速应用与逐步普及,这也大大地提高了对药物复杂体系检测的选择性与灵敏度(达原子级、分子级水平),使得对药物复杂体系的痕量与超痕量组分(ng/g至pg/g)的分析成为可能;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理念建立的原位(in situ)、在体(in vivo)、实时(real time)和在线(on line)等动态/无损探测方法及多元多参数的检测监控方法,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药物质量控制与评价理念及技术的发展。自觉运用各种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将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与传统技术、经典方法有机结合,在进行药品质量控制与评价过程中,将可能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抗生素质量控制理念已经转变为“以化学分析为主,生物学分析为辅”。不仅表现在①化学分析逐步取代生物学分析,一些结构明确、含量和生物活性相一致的单组分抗生素,已逐渐由微生物效价测定法修订为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多组分抗生素采用效价和组分分别控制的策略;②采用多指标、多角度综合控制产品质量,且指标与方法越来越细化。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的理念,近年来更加关注对药品关键质量属性(CQAs)的认知,通过确认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原辅料属性(CMAs)和关键工艺参数(CPPs),建立CMAs 、CPPs和产品CQAs的关系,再通过对CMAs和CPPs的控制实现对产品CQAs的控制,并实现对生产工艺的不断优化。具体表现为①强化对药物杂质谱的控制,对不同来源的杂质设定不同的限度,实现对生产过程中CMAs和CPPs的精准控制;②通过加大对微量有害残留物的控制力度,保证药品的安全性;③通过开展生物利用度/等效性与药物溶出度的相关性研究,建立合理的溶出度标准,保证药品的有效性。进而实现由可靠的生产工艺持续生产质量一致的安全、有效产品之目标。
在“十三五”国家食品和药品安全规划中,为严格落实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测、监管等各环节的安全责任,让广大群众饮食用药无安全之忧,已明确要求通过“强化全过程监管、强化抽查检验和风险预警、强化技术支撑”实现上述目标。近年来,根据市场监管的需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每年组织全国各级药品检验机构对上市药品进行评价性抽验。其目的可以概括为:客观地评价国内药品的质量状况;分析产品的主要质量问题进而明确产品质量提高的方向;通过药品质量标准的提高,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虽然对上市产品的质量评价,通常仅涉及药品的制剂,但要全面评价一个产品的质量,需要结合制剂生产工艺,对所涉及的原辅料质量、生产工艺等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国产抗生素药品基本为仿制药。如何在评价性抽验中自觉运用现代抗生素质量控制理念,利用现代药物分析新技术,精准地评价每一个国产抗生素制剂的质量状况,发现国产制剂的主要质量问题,也将助力于当前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
本专辑首先针对当前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的热点——注射剂一致性评价问题,结合国内抗生素药品的质量现状,提出了抗生素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再评价中的关键点;通过对美国FDA《特定药物的生物等效性指导原则》更新状态的介绍,引导业内人士及时获得最有价值的参考信息;通过邀请了国内参与评价性抽验工作的药品检验机构,针对2017年前后的抗生素评价性抽验工作撰写论文,不仅可集中展现诸国产抗生素药品的质量状况,且也彰显出近年来我国在抗生素质量控制与评价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关于β-内酰胺抗生素制剂质量评价/分析的论文3篇,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制剂质量评价/分析的论文3篇,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制剂质量评价/分析的论文4篇,四环类抗生素制剂质量评价/分析的论文3篇。内容涉及现行国家药品标准结合探索性研究评价抗生素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与质量可控性、药物分析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开发新的药品质量控制技术等。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对微量污染物的分析方面取得了十足的进步。药物评价新理念与新药物分析技术的结合,在对药物处方工艺合理性的评价性中,对分析药物的关键原辅料属性(CMAs)和关键工艺参数(CPPs)等方面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前景,相信未来在药品一致性评价中将取得瞩目成就。
本专辑汇聚了我国药品检验机构从事抗生素质量控制领域专家的智慧。希望本专辑的出版能有益于读者对我国现代抗生素质量控制与评价的认识,对我国抗生素质量控制与评价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此, 对向本专辑贡献论文的各位专家致以崇高的谢意。同时, 本专辑的出版是《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特别是李文赟编辑精心策划、组织、辛勤工作的结果, 凝聚了她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深表感谢。受编者学识所限,本专辑肯定有不少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胡昌勤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