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精准扶贫助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思考

2019-01-08何琼峰宁志中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精准旅游

何琼峰 ,宁志中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 100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在经济增长减贫效应下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背景下,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贫困特征与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实施精准帮扶,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实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前提[1-4]。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与适宜路径均存在显著差别,其中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任务尤为艰巨,必须选择具有持续增长性、综合带动力、城乡协同性和广泛包容性的产业作为支撑[5-8]。文化和旅游部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全国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17.5%,旅游已成为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中坚力量[9-10]。“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贫困地区乡土气息更为浓厚,旅游资源相对更为丰富,有机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综合带动效益,对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3年中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我国旅游精准扶贫相关成果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内容和主题不断变化并逐步深入。已有研究围绕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格局[11]、路径模式[12-14]、机理机制[15-17]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征,需要对规划设计、农业生产、城乡关系、要素流动和市场改革等多方面通盘考虑[18-19],不同地区也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区位条件等,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和模式[20]。有学者强调旅游扶贫等开发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21];有学者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研究了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问题,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应注重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和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22];有学者侧重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23],从文化的视角提出乡村振兴中的旅游乡村建设与包容性发展,倡导把乡村民宿、共享农庄、特色庄园、田园综合体等作为建设重点[24];也有学者指出,在精准扶贫的路径中,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创新创业热潮,发挥农村贫困人口旅游开发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更加有效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现真脱贫、全脱贫[25]。

从既有研究成果和不同视角的讨论看,旅游精准扶贫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贫困人口就业增收,以及实现乡村社会、文化、生活和生态全面提升等方面已经达成了初步共识,同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贫困人口融入不够、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转型升级存在困难、旅游扶贫经济基础较差、旅游扶贫链接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26-27],加之现阶段全国扶贫攻坚的任务需求更为复杂、内涵更为丰富[28],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目标和具体要求,叠加各种新形势、新政策,旅游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仍亟待深入。因此,本研究立足旅游精准扶贫的适宜区域、实施主体、产业融合、资金来源、保障机制等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旅游精准扶贫具体计划和行动之中,旨在以旅游精准扶贫为抓手,推进贫困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全方位振兴,以期为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1 旅游精准扶贫可以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振兴

1.1 旅游有助于减贫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

2018年9 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世界旅游联盟共同发布了“世界旅游发展报告2018——旅游促进减贫的全球进程与时代诉求”,基于历史总结,指出贫困地区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已由辅助角色转变为关键力量。早在20世纪50—60年代,随着欧美发达国家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发展日益影响目的地经济社会发展。20世纪70—80年代,旅游就业面广、就业层次多等减贫优势更加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减贫得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重视。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明确指出,乡村旅游可以帮助当地人民平等分享旅游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所带来的利益[10]。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系统阐述“实施旅游扶贫、助力全面小康”,指出旅游扶贫具有市场化、造血式、受益广、物质和精神“双扶贫”、有利于相互尊重、促进和谐、促进国际交流等显著优势。2017年世界旅游联盟成立大会上,明确将“旅游促进减贫”列为其三大目标之一,旅游对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已得到国际公认。

1.2 乡村旅游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优势产业

贫困地区在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金与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但从现代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来看,贫困地区“老、少、边”致贫原因背后,其老区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边区地理地貌与生态环境等独特资源,恰恰是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当前,山清水秀的乡村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市场动力支撑[29],旅游扶贫破解“美丽贫困”也有丰富的产业实践和成功模式。中国旅游集团在贵州黎平和云南香格里拉、德钦、西盟、孟连两省五县贫困地区定点扶贫中,以特色景区项目支撑、扶贫产业同步发展、旅游营销先行等旅游扶贫思路,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等独特资源,将旅游扶贫打造成为贫困群众能增收、可脱贫的富民产业[30]。事实证明,乡村旅游作为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村民素质、振兴乡村经济的重点产业,正成为我国实现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1.3 我国乡村旅游的扶贫脱贫效应日益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扶贫正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9],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如湘西自治州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苗绣加工、特色乡村游、劳务输出五大支柱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途径成功实现了脱贫致富[31]。根据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监测中心相关数据,2017年107个扶贫监测点中,发展乡村旅游脱贫的人口占比达20%以上。旅游扶贫不仅能为贫困地区农民提供创业、就业和增收机会,提升农民的精神素养、职业技能、文化自信心和乡土自豪感,改善贫困地区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利地促进了城乡要素流动、农业生产转型、农村商品流通,提升了贫困地区农民在生产、生活、生态等组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导向。

1.4 旅游精准扶贫可进一步巩固提升扶贫效果

旅游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在乡村旅游领域的具体实践。精准扶贫的核心,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贫困农户的实际状况,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选取帮扶措施、精准采取管理策略。作为一项国家政策,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要求“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典型的“造血式”产业扶贫模式,旅游精准扶贫更加关注帮扶对象的准确性、旅游扶贫措施的指向性和针对性[32]。在国家政策倡导以及旅游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下,全国多数地区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均将乡村旅游以及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相关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在此过程中,除了需要谨防传统扶贫项目可能存在的对象不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外,还需关注乡村旅游发展可能带动的排他性、欠稳定性与不可持续性等风险,切实避免大规模资本进入乡村旅游领域给贫困乡村相对脆弱的人地关系带来新的冲击。为此,推进旅游精准扶贫,既是规避风险、提高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可持续性的基础前提,也是巩固提升扶贫效果、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旅游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好若干问题

旅游精准扶贫具有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真正通过旅游扶贫实现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仍需克服贫困地区资金投入能力不足、居民参与能力不强、利益分配失衡、生态环境制约等诸多发展瓶颈,切实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精准性。

2.1 旅游精准扶贫的适宜区域

旅游精准扶贫首先需要回答哪里适宜的问题,既避免各地旅游扶贫“一哄而上”而带来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同时真正挖掘各地比较优势,探寻适宜的发展路径。在宏观尺度上,并非所有的贫困地区都拥有充足的旅游吸引物,旅游精准扶贫地区主要是指具备旅游开发基础、条件或潜力的区域,既包括国家和省市确定的贫困地区,还包括已经脱贫的欠发达地区。在中观尺度上,旅游精准扶贫需要考虑致贫原因、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的区域性差异,探寻适宜的地域扶贫开发路径,有研究表明,现有的国家级旅游扶贫试点村呈现较强的凝聚型空间分布特征,可划分为资源利用不足型、山地环境制约型、交通区位非优型、政策支持欠缺型等贫困类型[5],相应的旅游扶贫模式也需要更有针对性。在微观尺度上,旅游精准扶贫需要解决好点、线、面的关系,做强龙头景区景点,以线带面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如贵州黎平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发挥了“旅游+”的产业联动效应,探索出了一条全域旅游驱动的扶贫模式[12]。

2.2 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主体

旅游精准扶贫其次需要回答由谁来实施,提高扶贫对象的参与度、满意度和获得感。一方面,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除了资源稀缺、发展基础差等外部因素,居民思想观念、技术能力等是内在的核心制约因素。对于贫困地区绝大多数居民,旅游开发是新鲜事物,旅游参与意识和能力均较弱,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资本。另一方面,资本下乡主导旅游开发,固然可以带来宝贵的信息、管理、市场、资金等要素资源,同时,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容易导致外来劳动力与资本对本地劳动力的替代,无法有效保障产业扶贫的益贫性。因此,旅游精准扶贫引入外来资本的同时,需要挖掘和培训贫困村人力资源、创新旅游与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为保障旅游扶贫的带动效果,贵州形成了“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带”(景区带村、能人带户、项目带人)、“三加”(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大数据+农户)旅游扶贫路径,推广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花茂路径”、民族文化创新的“西江模式”等旅游扶贫模式[27,33]。

2.3 旅游精准扶贫的产业融合

旅游精准扶贫不能就旅游谈旅游,需要更加开放的发展视野,厘清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等核心问题。在旅游产业选择上,需要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市场需求等内外部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旅游扶贫项目,既要避免一哄而上、简单重复,也要避免“旅游飞地”、“农民高攀不起”。在产业链构建上,需要改变单一的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开发思路,推动旅游产业内部、旅游产业与涉旅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因地制宜形成包括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特色民宿、手工制品等在内的广义旅游业,通过产业链的本地化,既可以实现产业间的互动增长,形成更多的产业链增值,同时也可以减少旅游漏损,将更多的产业链增值留给本地居民与本村。在产业发展模式上,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将数字经济、休闲经济、创新经济、绿色经济、包容性经济等发展理念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特色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创新旅游产品业态和商业模式[25]。

2.4 旅游精准扶贫的资金来源

解决好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是乡村旅游扶贫的核心瓶颈所在。贫困地区大多位于偏远山区,交通、水利、通讯、医疗、文教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相对较差,项目资金投入需求较大,贫困地区自身资金规模与筹集能力偏弱。在国家加大精准扶贫投入的背景下,可以利用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机遇,结合居民意愿与当地实际,合理统筹财政专项资金,采取扶贫资金折算到贫困户入股等方式,配套解决旅游发展需要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问题,为贫困户的长期受益提供了机制保障。由于财政投入规模有限,还需要各涉旅部门加强合作、协调,切实提高财政资金对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支持效率,同时引入PPP、低息贴息贷款等金融模式,协助解决旅游扶贫项目和农户旅游创业的资金瓶颈问题。

2.5 旅游精准扶贫的保障机制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失灵的问题,是实现乡村旅游精准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市场失灵,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多具有外部性,开发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与补偿机制,不断探索和优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分配。以梯田旅游为例,梯田的种植区域与观景区域通常并不一致,种植区域的农民承担了生产经营的主要成本,观景区则通过门票、民宿等产品获取绝大部分收益,只有建立根据种植面积分红的补贴机制等途径,才可以保障旅游精准扶贫的商业可持续,兼顾公平与效率。对于政府失灵,旅游扶贫的考核机制需要做好整体性和益贫性之间的平衡,既保护和激发企业积极性,做大总的“蛋糕”,同时更加注重贫困人口利益。

3 旅游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

扶贫脱贫是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基础,“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工作中,应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综合分析本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资源、区位、市场等条件和可行性,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旅游精准扶贫计划和行动之中,统筹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和制度基础,以旅游精准扶贫推进贫困地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3.1 创新乡村旅游扶贫的商业模式,优化产业振兴格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乡村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有待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一是精准识别乡村旅游发展条件,要依据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具备的资源独特性、通达性、游客群体等影响因素,科学评估乡村旅游扶贫的可行性,系统评估旅游产业与农业、林业、民俗、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的市场效应,重点关注山水村寨、田园农耕等文化旅游和农业旅游融合类产品。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旅游减贫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引导一批成熟的旅游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开发,重点培育一批本地化的市场运营主体,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与贫困地区集体、农户进行合作,大力发展民宿客栈、艺术村落、休闲康养、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三是借助科技和数据力量提升旅游扶贫效果,依托大数据辅助做好乡村旅游市场调研、规划布局,增强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鼓励旅游企业进行科技改造和升级,利用“互联网+”、“乡村旅游众创”等方式,支持旅游经营主体与科技企业开展广泛合作。

3.2 聚合乡村旅游扶贫的智力资源,强化人才振兴基础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与教育培训工作,聚合乡村旅游发展的智力资源,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一是充分激发和调动村民参与旅游的热情,在就业等方面,重视和提高乡村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参与程度。二是加大乡村旅游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农业、懂旅游的新型农民,挖掘并发挥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和传统文化人才的作用。三是吸引城市精英、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推广实施专业志愿者与挂职借调制度,广泛动员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下乡进村。四是大力支持旅游科技下乡,建立贫困地区旅游专家智库或专业团队,加大贫困地区旅游减贫政策和重点难点问题研究,为旅游扶贫基层单位和地区提供实用型技术、经营等方面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

3.3 夯实乡村旅游扶贫的文化底蕴, 力促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当前,贫困地区旅游扶贫需要进一步提升乡土文化的产业功能,增强贫困地区乡村的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旅游的服务与市场功能,逐步改变农户“等、靠、要”的固化思想。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重点是要让既有乡村文化场馆、设施和资金用途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乡村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吸引力,逐步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综合素质。二是加大对优秀乡土文化产品的支持,出台相关政策和办法,扶持传统手工艺等各种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打造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产品。三是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乡土文化内涵和品位,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传统技艺等特色文化,纳入到乡村教育、民风家风、村规民约的建设中,打造一系列农业休闲、研学旅游等一系列深度体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

3.4 坚守乡村旅游扶贫的绿色发展底线,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旅游精准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是合理利用乡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坚持绿色发展,尊重乡土田园生态景观格局,保护农田肌理、溪流水景等自然元素,采用乡土建筑材料和生态建筑技术,人工构筑物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对村民日常生活生产和乡村旅游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二是积极开发特色农旅融合产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乡村既有的田园景观、特色耕作,整合绿水青山、传统耕作、瓜果畜牧、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各类资源,打造特色乡村生态旅游服务产品。三是盘活存量,充分利用农宅农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尽可能使用废弃宅基地和荒山、荒坡、滩涂等,把这些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开发起来,减少乡村旅游建设用地,保持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3.5 优化乡村旅游扶贫组织和管理机制,发挥组织振兴优势

激发乡村旅游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的“组织动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让广大群众在致富、带富、共富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一是让更多农户有机会参与旅游,注重困难群众 “参与旅游、分享旅游、受惠旅游”的实际问题,落实贫困地区居民在知情、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权力。二是优化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和企业的利益连接机制,广泛发动村“两委”、村致富带头人、热心村民等群体,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产业大户在政策引导、经营示范、技术指导等方面的联动优势,共同带动贫困户、帮扶贫困户,合理分配地租、劳务、入股分红、品牌溢价各方面收益。三是创新农村基层组织方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营造邻里互帮、村民互助的组织氛围,通过乡村旅游对乡风文明的引导和乡土文化的传承,以乡情乡愁凝聚人心,提升乡村振兴的基层自组织能力。

4 结论

旅游精准扶贫是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有助于目的地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既是国际共识,也得到了国家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等案例的证实。在全国上下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后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意愿强烈的背景下,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旅游精准扶贫计划和行动之中,创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商业模式、聚合乡村旅游扶贫的智力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的文化底蕴、坚守乡村旅游扶贫的绿色发展底线、优化乡村旅游扶贫组织和管理机制,突出解决旅游精准扶贫适宜区域、实施主体、主导产业、资金来源与保障机制的问题,克服贫困地区投入能力不足、居民参与能力不强等诸多发展瓶颈与市场失灵,真正实现旅游精准扶贫助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

本研究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方面着手,为旅游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路径。脱贫攻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相对优势,为乡村旅游助力扶贫脱贫、继而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理想途径,但贫困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与规模的不稳定性,乡村旅游资源产权的模糊性以及贫困地区农户技能提升的长期性等问题,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及其对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效应,需要在国家和地区战略部署、政策设计和产业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升。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精准旅游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