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我国粮食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考

2019-01-08张士杰张家榕

中国粮食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产业链粮食主体

文/张士杰 张家榕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2018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强调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矛盾已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建立健全粮食产业链,解决粮食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不仅能够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粮食产业链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粮食产业链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推进我国粮食全产业链发展的必要性

(一)国内环境要求

全国粮食总产量从2003年的43069.5万吨增长到了2015年的62143.9万吨。虽然2016年由于部分主要农作物的结构调整,粮食总产量下降了0.8%左右,但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2018年又增长到历史第二高水平,达到65789万吨,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粮食总产量的逐年增长,解决了阶段性粮食供给总量的问题,但粮食问题已由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转移。粮食总产量增长的背后存在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产业链结构不合理,粮食产业之间联结松散、发展低效缓慢,“多而散”的产业模式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稳定粮食增产的同时,更要注重粮食品质的提升和粮食产业的优化升级。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推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系统高效的全产业链,有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代粮食产业更注重全产业链体系的发展,构成粮食产业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粮食在资源整合下实现生产、收购、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衔接,拓展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能够带来更多的导向性消费和经济效益。这不仅能够扩展农民的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村和农业的经济综合实力,还有利于粮食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和城市资本回流,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国外环境要求

当前,全球经济还没有从低谷中复苏过来,前景具有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发展外部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市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时刻注意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中国已经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但依然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大豆为例,我国对大豆的进口依存度高。美国的ADM、嘉吉、邦吉、路易达孚四大国际粮商控制着全球大豆全产业链,垄断市场。外资粮企已经进入国内,竞争布局国内市场,中国作为最大的人口国,不管何时,粮食安全都是根本。中国必须整合粮食全产业链,完善粮食产业链布局,参与国际竞争,牢牢端紧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确保口粮的绝对安全。这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我国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推进粮食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粮食产业经营主体发育缓慢

在粮食产业的链条上,经营主体是中坚力量,能够起到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总体而言,小农经济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农业生产主体还是以普通农户、兼业农户及种植大户为主。他们多自发形成,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整体优势,生产方式还是人力农耕,不仅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而且还要面对错综复杂市场风险。在粮食生产环节上如此,在粮食收储、加工等环节上也是如此。经营主体大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加工生产简单粗放、形式单一,经营成本高,综合效益低,难以进行粮食的深度开发利用,粮食的副产物利用率低,不利于粮食产业链的延伸和粮食产业的增值。 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经营主体规模相对小、数量少,不利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农村产业融合。

(二)粮食产业利益联结不紧密

现代粮食产业发展已不单纯是某个粮食流通组织、企业或服务的竞争,更表现为粮食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的整体竞争。我国粮食生产、储藏、加工等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导致粮食产业间的联结松散,远没有达到链条化、整体化的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采取简单的订单方式,双方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易发生毁约行为。农民往往处在弱势的地位,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在产供销等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在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低效与损失。在粮食全产业链中,没有形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合理分配的机制。

(三)粮食产业要素制约

要形成完善成熟的粮食产业链,资本、土地、人才、科技等要素缺一不可。但我国农村要素供给不足制约了粮食产业链的发展。

1.农村资金匮乏。资金短缺一直是农村发展的桎梏,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缺乏,信息不对称导致潜在风险率高。同时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以及信用管理体系不成熟,更加抑制金融资本向农村流入。

2.土地流转进程较为缓慢。土地流转缺少健全的交易市场,有效信息获取困难,同时流转土地风险保障体系缺乏,抑制了土地流转进程。流转后的耕地存在“非农化”现象,再加上建设用地的逐年增加,导致粮食种植面积相对减少,影响了粮食产业发展。

3.我国农村缺少粮食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大多数没有系统地接受粮食产业的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缺乏使其无法满足粮食产业创新的需要。

4.粮食科技水平不高。我国粮食企业的科技水平总体较弱,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精深加工能力低导致副产品浪费严重。同时对科研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四)粮食产业物流水平低

物流是粮食流通过程的重要活动。我国具有比较发达的商业物流体系,但在粮食物流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粮食物流中间环节过多,粮食运输设备多采用包装运输,运输过程容易造成严重损耗。同时物流机械自动化水平不高,在粮食仓储、包装、装卸等中转环节依赖人工程度高,导致工作效率低且成本高。由于产区分割、部门分割、行业分割等因素,粮食物流运输载体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在以铁路和水路为主的运输能力不足时,粮食跨区调运受限,难以统一协调,导致粮食物流整体效率水平较低。并且在粮食主产区的部分农村,关键的仓储、配送等物流建设还比较落后,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粮食物流的网络化水平较低,缺少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与物流监测系统。同时,有些地区的网络通信等基础建设落后,未能及时与网络平台接轨,粮食物流无法与大型电商企业合作,导致市场发展滞后。

三、加快我国粮食全产业链发展的建议

(一)培育粮食经营主体

现代化粮食经营主体具有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强、辐射带动广等优点。培育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现代规模经营主体,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级粮食主体,培育特色粮食品牌,采用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在政府指导下,采取“走出去”战略,组建跨产业、跨地区、跨国别的粮食企业,实施国内外战略布局,做大做优做强,参与国际竞争。

(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粮食产业链中的各个经营主体只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牢靠持久地相互促进,共同获利。农户在产业链中是最为弱势的群体,要将农户纳入粮食产业链的经营主体之中,把单纯提供粮食原料的粮农变为加工增值利益的合作者,完善订单,提高农民地位。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将各利益主体有机连接起来,在粮食产业链上形成“流通企业+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农场)”的组织形式。引导经营主体,建立激励、共享机制,采取利润分红、股份合作等方式,使粮食产业链各个经营主体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三)优化要素资源政策

推动粮食产业链的发展,应当整合资本、农村土地、人才以及科技等要素,充分发挥资本、土地的重要作用。

1.鼓励社会资本主动参与粮食产业链的发展。完善农业信贷担保政策,实行专项补贴和贷款并支持农业政策性保险,转移分摊投资风险。采取“银行+企业+农户”等模式,扩宽农业融资渠道,促进资本向农业、粮食产业链流动。

2.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利用产权交易中心电子信息平台,规范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加快土地流转。严格规范土地流转标准,确保粮食用地的安全。

3.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大专院校,培养大批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加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最终形成完善的粮食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和企业制定吸引优秀人才到农业、粮食产业链经营主体工作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指导人才向农业流动。

4.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促进科技创新,产学研相结合,鼓励粮食生产、加工、储藏等过程中新技术的研发和专利保护。粮企应加强对科技的重视,通过技术交流、合作等方式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品化,贯彻“科技兴粮”的发展理念。

(四)建设发达粮食物流

发达的物流体系对促进粮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应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粮食储运“四散化”为重点,建设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以大型粮食产业园区为主的基地,打造先进的物流园区。完善粮食仓储布局,淘汰陈旧落后的粮食库点,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共建等方式改善粮食仓储设施条件,提高仓储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使粮食流通布局更加合理。政府的调控下,破除粮食运输的行政壁垒,无阻碍地进行跨区域粮食流通,优化多种运输方式,使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紧密连接,实现粮食运输的畅通,不仅能提高流通效率还能降低流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将粮食物流与发达的商业物流体系相结合,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运输效率。

(五)健全网络信息系统

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是粮食物流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应加快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的重要作用,实现信息共享、物流管理及粮食监控的及时性,确保从田地里“粮”到餐桌上“食”的全程粮食安全。形成全国粮食物联网,实时分析粮食数据及预测市场动向,系统自动更新调配方案,实现高效准确的区域调配和仓储增减。同时政府应携手企业加强网络基础建设,鼓励发展电商模式,适时颁布相关粮食电商政策和法律规范,共同助力建立成熟的粮食电商模式和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

猜你喜欢

产业链粮食主体
珍惜粮食
论碳审计主体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筑牢产业链安全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何谓“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