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告别“望天收”,端上“金饭碗”
2019-01-08宗禾
宗 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的总产量高于一般的农田,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于保障粮食稳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委员认为,高标准农田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一致。推广高标准农田,为有计划地规划和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供了基础,有助于将小农户与大市场相连,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为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体制机制、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上迎来更多利好。
彻底改变了“五牛治田”的局面
“过去农田建设分散在多个部门,改革举措彻底改变了农田建设领域‘五牛治田’的局面,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卢贵敏说,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原国土资源部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划归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新组建农田建设管理司,履行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管理等职责,为统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办法》则进一步理顺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卢贵敏分析,《办法》突出了农田建设项目季节性的特点。“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受季节影响,地方工作的部署和资金落实存在跨年的特点。为了保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结果的客观完整,我们将各地的评价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上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评价,主要结合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同步完成;二是当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情况评价,主要通过我们日常监管掌握的情况完成。”
从全国来看,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许多昔日的“望天田”“斗笠田”“冷浆田”变成了阡陌纵横的“万亩田”“吨粮田”“高产田”。据中国科学院评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节水节电率可达24.3%和30.8%,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可减少13.8%和19.1%,在降低投入的同时,减少了面源污染。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平均每亩地块增值231.1元,提升率为48.1%。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只要管护得当,基础设施可以有效运转15年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耕地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用地轻养地的现象。”江苏省盐城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秦光蔚说,过去,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桥涵路闸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耕地地力提升和土壤修复等方面投入较少。由于耕地质量建设投入相对不足,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需要推动各地将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的政策落实到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迎来更多利好
高标准农田建设公益性强、受益面广、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必须依靠政府的有效组织和推动。对此,农业农村部已推动从中央预算源头上对原有农田建设项目和资金全部进行整合,设立农田建设专项。项目支出方向专项用于农田建设,近几年集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再新安排包括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部门项目等其他非农田建设类项目。
秦光蔚建议,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支撑作用,将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土地整理和复垦、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重视实施中低产田土壤改良、灾毁耕地恢复、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等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
“我国农机化整体水平为66%,但丘陵地区只有不到40%。目前,农业农村部正研究把宜机化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标”,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张兴旺说,丘陵山区农田基础设施状况不佳,有些地方缺乏机耕道。同时,地块相对起伏大,耕地也比较分散,农机作业难度较大。因此,要支持其宜机化改造。农业农村部还将统筹各类资金以及社会资本,推动田块小并大、弯变直,为农机通行创造条件。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说,耕地是最宝贵的资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在保护好耕地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机作业配套设施等建设支持力度。按照中央要求,2019年至2022年,全国需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6亿亩。2019年,全国将确保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