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十年经验与体会

2019-01-08董捷

中国蜂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蜂王浆蜂产品蜂蜜

董捷│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不知不觉中,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已经成立10年,从开始的陌生,到慢慢地融入,以至于现在的归属感,心得多多,体会满满,充满感激,不知从何说起……

体系的岗位设置,非常理性和民主,尊重个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意愿,同时又很全面。我的岗位是蜂产品生物活性物质岗位,这完全是根据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专业以及我的工作,自从加入了体系,极大地扩大了我的视野。

一、体系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让我这样的普通科研人员有机会接触消费者、蜂农、企业家,接触蜂产业技术体系各个专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学者,让我认识大家,同时也给了每一个体系成员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说,体系在为每一位成员扬名。

1.更加了解蜂产品消费者遇到的问题

我作为体系蜂产品保健方面的岗位科学家,分别与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赵霖教授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的胡小松教授两次应邀参加CCTV-2《健康之路》节目直播,并且创下了2008年度至2009年《健康之路》收视最高记录。至此,很多观众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蜂产品保健和使用方面的问题,要求我解答,对我的科研工作是非常大的压力和动力,也迫使我思考很多过去没有想过甚至都不知道的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和消费者会直接打电话问我,“生葱不可共蜜食之,杀人”,杀不杀人?能不能这样吃?为什么以糖为主要成分的蜂蜜保健效果那么好?蜂蜜保健到底是什么成分在起作用?蜂蜜为什么有滋补作用?蜂蜜为什么能止痛?蜂蜜为什么能解毒?蜂王浆中是否有激素?对人体是否有害?救人性命的蜂王浆争议为什么那么大?我们应该怎样应用?

2.有机会了解蜂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

做实验是一种实践,但是有局限,了解蜂产品的生产及其各个环节,是更广阔的实践,有利于更好地研究蜂产品,特别是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南北方差异很大,如果不深入蜂场,了解一线蜂产品生产情况,自己的研究很可能是以偏概全。

在体系的这个平台上,各个试验站为体系人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带我去深山蜂场,配合我的各种调研、科研取样工作。

3.参加行业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

体系的持续资助,使科研人员有了固定的经费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我们的团队,2008年以来,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多数经费来自体系资助。

聆听其他行业的报告,给我很多启示,聆听蜂行业的报告,从育种、饲养、蜜蜂营养、病虫害防治等等全方位了解养蜂业,让我们研究和思考更上了一个台阶,更有针对性和问题导向。

一个好的会议,与读书思考有共通的之处,都是交流。读书是与书的作者单方面的交流,而会议是面对面的交流,是更直接更好的交流平台,会议让体系人增进了交流和了解。

二、思考问题的角度逐渐开阔

2018中国蜂产品行业大会上,国际蜂蜜委员会主席、德国国际质量服务公司总经理、资深的蜂蜜检测专家贝克·古得润尼尔玛博士在给大会发来的致辞中指出:“来自中国商贸的蜂蜜和中国蜂农生产的蜂蜜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得到的来自中国第一线蜂农生产的蜂蜜样品,质量好到让我们瞠目,它们的蜂蜜指纹图谱与国际标准线完全吻合,全都是标杆级蜂蜜”。我们不禁要想,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里面有多少养蜂层面的问题?多少科技层面的问题?多少管理层面的问题?多少道德层面的问题?应该如何监管这个行业?如何让优质蜂蜜顺利流向市场?这里面需要调研和思考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那么我们从科研的角度应该做些什么?

麦卢卡蜂蜜真的那么神奇吗?如果从蜜源植物资源、蜂种资源、蜂蜜品种、生产利用的历史和养蜂规模等方面全面考量,中国的蜂蜜是无与伦比的,因为最有特色,并且品种最为丰富。且不说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蜂蜜产量最高,每年约40万吨(至于中国市场充斥大量假蜜和低质量蜂蜜,这不是蜜蜂和蜂蜜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那么,我们怎样去宣传和研究中国的蜂蜜?是不是也要走麦卢卡的道路?能否做到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妄自菲薄,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

带着思考和对行业的问题意识去开展研究工作,10年来,我们的团队从技术层面,解决了一些行业的实际问题,并且应用于企业。比如“蜂蜜特征指纹图谱技术”,“蜂胶特征指纹图谱技术”,都已经在企业得到应用,并且起到了一定的净化市场的作用。三、文化自信、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

体系是学术的平台,那么什么是学术?就是学和术。学是科学性的一面,术是艺术的一面。学术是创造、传承真知的科学与艺术。我在重庆参加“第八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体系岗位科学家薛云波研究员的大会发言与我有些不谋而合,他认为,养蜂业的产业链是不完整的,如果没有蜜蜂文化的融入,就不会有更高的层次。

中国是世界上蜂蜜资源最好的国家:蜂种,蜜源植物,蜂群和蜂产品产量;同时,对蜂蜜的认识和应用也是最早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

蜂蜜和蜂王浆是由蜜蜂酿造分泌的,是自然的馈赠,因此蜂产品营养学可以是诗意的、灵动的、亲近自然的“活的知识”。物有其性,性有其用,通过体察万物来穷究物理,利用蜂产品的自然属性,观蜜蜂而知蜂蜜和蜂王浆妙用,也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它能回答人们的很多疑问:以糖为主的蜂蜜保健效果为什么那么好?救人性命的蜂王浆争议为什么那么大?我们应该怎样应用?等等。对这种思维方式应该兼容并包,与现代科学互为启发。

这其实就是蜜蜂文化,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有着无比先进发达的科学,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从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重要发明,就有26项之多。他们在接受东方文明,在学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我们已经把它遗忘了。

中国的古人正是用这种思想来解读蜂蜜的,以往的学者,只是简单地引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书中对蜂蜜的描述,我翻阅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徐大椿(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经典书籍,对我国的蜜蜂文化进行了认真的解读,并进行了宣讲。发现这些古籍中详细地记载了蜂蜜的性质、食用方法、保健功能和食用禁忌等。古人的这些思想,甚至解释了很多用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问题。我的工作得到了很多体系专家的支持,首先是我的研究室主任胡福良老师,他把自己的讲课幻灯片分享给我,鼓励我走出去;曾志将老师坚持让我在2018年蜂产品信息会上做大会发言;郑永惠、朱黎、娄德龙和罗文华老师为我提供各种机会;赵红霞老师听了我的汇报后,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和鼓励一次一次地补充完善,我的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我非常感谢这些虚怀若谷,兼容并包的体系专家,在他们身上也让我感受到了体系宽容的氛围和学术精神,使我们在蜂行业的研究上能够“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不盲目排外,也绝不妄自菲薄。

感恩体系让我成长!

猜你喜欢

蜂王浆蜂产品蜂蜜
江西省养蜂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蜂产品品牌建设为例
蜂产品认知与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蜂产品科普比蜂产品销售更重要
转地蜂场生产蜂王浆10-HDA含量调查研究
再谈蜂王浆与白发
爱是一捧浓浓的蜂蜜
蜂蜜,你真的了解吗
“蜂蜜”CP
不翼而飞的蜂蜜
如何食用蜂蜜和蜂王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