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唱好草原生态牧歌
2019-01-08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在王洛宾的歌声里,青海是“那遥远的地方”,有青青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美丽的姑娘。青海还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近90%的面积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青海于2008年确立生态立省战略,以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启动生态畜牧业建设。如今,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达961家,探索了“梅陇”“拉格日”等模式,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共赢。
股份合作,破解生态与发展矛盾。青海传统畜牧为牧户分散经营,靠天养畜,草原超载严重、生产力下降,并形成恶性循环,成为单个牧户无力摆脱的魔咒。广大牧民审时度势,决定放下牧鞭、抱团发展,走资源入股、集约经营、草畜平衡、按技分工、按股分红的新路,既办好了生态保护这件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大事,又实现了减畜不减收。泽库县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减畜3332个羊单位,草场草产量提高10.5%,牦牛良种率由不到6%提高到70%,成员年人均收入则由2500多元提高到了1.5万多元。
分工分业,推进牧区产业转型升级。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实事求是地讲,单纯依靠畜牧业,牧民要不断增收比较困难。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充分解放思想,利用牧业分流劳力,大力拓展加工、销售、运输、餐饮、旅游、工艺品设计等,形成了多元增收格局。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现全村入社后,50%以上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洗车、酒店、畜产品销售等工作,牧民收入中畜牧业占40.7%、第二产业占9.9%、第三产业占49.4%,2017年人均收入达2万元,由天峻县最有名的贫困村蜕变为“全国文明村镇”。
合力支持,为合作社扶上马送一程。总的来说,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底子薄、基础差,靠自身力量很难发展。为此,青海真抓实干,投入“真金白银”。一是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从省到县成立生态畜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专家团队,形成省、州、县、乡、合作社五级考核体系,建立联点督导服务机制。二是资金项目重点支持。省级印发《关于利用重点项目支持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重点项目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倾斜,还设立了每年1亿元的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各州、县整合投入资金3.4亿元以上,撬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三是社会各界合力帮扶。各大科研院校联点支持,各对口帮扶地区大力支援。2012年,青海还出台“大学生领办”政策,选派大学生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服务,给合作社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10余年来,青海生态畜牧合作稳步前行、不断跨越。一个鲜活的例子是,2011年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立时,村里4户富裕牧民坚决不入社,如今合作社成员都富了起来,4户牧民反倒成了收入落后户。当下,青海生态畜牧合作还在持续深入,积极探索集体合作、社间联合等,也面临规范建设有待加强、缺乏精深加工、制度供给不足等问题。大美青海,大江初流,我们相信青海牧民一定会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守护好蓝天白云,唱好新时代的合作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