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旅人才培养模式

2019-01-08璐,唐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旅特色人才

王 璐,唐 成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201)

1 选题背景和现实意义

1.1 选题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我一直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同时他还指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习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他指出,“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可以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农文旅融合发展是释放农村活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益探索,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可以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相结合,通过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旅游业的发展加快区域人口流动,带动当地消费,在提升当地文化影响力的同时,将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变现,带动乡村特色经济发展。

1.2 现实意义

乡村的振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产业、生态等各个方面,涉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架构、特色产业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设计、整合与宣传,需要重新构建一套适合当地发展的良性运作体系。而这一切的创新发展推进,文化与自然资源的开发、传承、发展、结合与提升,都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文旅人才在乡村战略实施中承担着领头者与主力军作用,因此,加强基层乡村对专业文旅人才的吸引力,加大人力资源培养力度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对于外来文旅人才的引进、本地文旅人才的教育培训以及青年文旅人才的储备,在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方面,缺乏长远的规划,人才引进之后,当政策红利消失后,很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因此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与领头者,要充分利用其专业特长,建立长效培养体系,实行长期导师制培养模式,让人才自愿留下来,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大局。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精神方面的追求。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中的人们来说,平时工作压力较大,生活在钢筋水泥的闹市中,周末和节假日对于出城返乡、回归原始乡村生活需求越来越明显,很多人会选择去偏远安静的小村庄,体验特色农家生活,通过参与垂钓、及特色农家乐活动,放空自己忙碌的心灵,回归自我。对于地处偏远的乡村来说,或多或少地拥有特色农家资源,有些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有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些拥有特色民俗活动,如果能整合起来充分利用,进行充分的旅游宣传开发,将会对本地的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很大助力。对于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将需要大批具有文旅背景的专业人才,所以,本文探讨文旅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乡村文旅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外来文旅人才流失严重

为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实现文旅融合,解决当地存在的现实问题,地方政府往往会出台一些政策优惠引进外来文旅人才。但是当地政府引进外来文旅人才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解决一时的问题,为了完成一时的政策指标,而忽视对人才的长期培养规划,当政策红利消退后,大量外来文旅人才由于没有合适的岗位与事务,会出现流失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引进外来文旅人才的相关政策规定,涌现出一批特殊的岗位,如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等等。在政策红利和资金支持下,确实引进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文旅人才,但由于缺乏对于引进人才职业发展路径规划,导致其吸引力只是暂时的,甚至出现少数文旅人才只是把进入乡村工作当作跳板,而不愿意留下来进行长远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引进外来文旅人才时,不能抱着只为了完成政策指标问题,而忽视了对其长期培养,这就会导致外来文旅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同时,在引进人才过程中,不能仅看学历而忽视其能力,不能“轻质量,重数量”,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好引进的文旅人才的特长与技能,不能服务于乡村发展的大局,那么就是对资源的浪费,对人力、物力的浪费。

2.2 本地文旅人才发展受限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政策往往倾向于引进外来人才,而忽视了对本土人才的发掘、培养问题。当然,外来文旅人才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他们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同本地人才相比存在差距。但是外来引进人才,他们来乡村的时间较短,短时间内不能迅速融入当地特色文化背景中,对于当地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当地自然风光的喜爱,与本地人才相比也有所不足,他们往往很难把工作的乡村当做自己的家乡来对待,在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水土不服”问题。而本地也有很多优秀的文旅人才等待被发掘。例如民间有很多特色风俗文化,如剪纸、刺绣、各种特色技艺、各种传统手艺,这些往往是代代相传,且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存在着宣传不到位的情况,没有便捷的途径将这些特色资源变现。尤其是留在乡村的老一代文化人才大部分是在田间地头成长起来的,很难有机会接受正规、系统的知识教育,所处的环境往往存在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问题,难以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也就难以找到文化资源变现的多种途径,更加难以抓住政策利好,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2.3 青年文旅人才储备不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程务工,其中以中青年劳动力为主力大军,留守在农村的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中青年劳动力在外务工的同时,见识了城市广阔的天地,很多都把自己的孩子带到生活的城市里接受教育,难以留在乡村接受文化传承培养,导致本地青年文化人才储备不足。农村人口流失,尤其是青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居民年龄分布极不平衡,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都导致了目前乡村缺少高知识水平、高技艺能力文化人才。青年人的匮乏导致乡村难以建设起一个完善、健全的文化队伍,也就缺失了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掌握民族乡村传统文化技能的青年人才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也更能适应当前与互联网、大众传媒紧密结合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涌入城市,利用新媒体等途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收入。因此,青年文旅人才的储备不足问题,将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创新。

2.4 乡村文旅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无论是乡村引进的外来人才还是本土文旅人才,政府管理部门对人才的培养都缺乏整体规划性,没有针对各自的特色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应有的价值。首先存在着以老思想、老观念及脱离市场化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具有创新思想的专业人才,长期以来,这些人才就会怠于思考,按上级领导指示办事,形成惰性思维。其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引入“价值付薪”的理念,导致有能力的人才可能因为薪酬过低而流失。再次没有市场化人才管理机制,没有专门的人事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最后对于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训缺乏,导致专业人才的知识更新跟不上经济与时代发展的步伐。

3 乡村文旅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文旅人才长期培养体系

繁荣振兴乡村文化事业的关键是要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文化工作队伍,应该加大对乡村用人制度的建立健全力度,培养在各方各面具有突出优点的乡村文旅工作者。首先应在乡村推进人力资源改革创新,建立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与人事管理制度。乡村用人管理部门应引入“价值付薪”的人才理念,以市场化的思维来设置岗位,针对岗位签订劳动合同,并设定职业晋升通道和激励考核制度。其次,选择专业文旅人才时,应不能仅看高学历,不拘泥于文旅人才的年龄、性别学历等,要选择具备实干精神的专业型人才。尽量吸纳接收民间文化人才进入到乡村文化工作队伍中来,保证民间文化的传承,让民间优秀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再次,应努力改善乡村文旅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深入基层长期工作,对于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才,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尽量吸引其家属也来当地工作。最后,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乡村人才档案与乡村人才库网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及不同职业的文旅人才进行养成、锻炼,在干中学,使本土文旅人才更能跟上新时代发展趋势,使外来文旅人才更接地气,不断培养具有实用价值的高素质文化人才。

3.2 加强本地文旅人才培养

各地乡村民间文化团体中有着数量庞大的中老年文化人才,他们虽然掌握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然而这些文化领头人大多出身草根,但受其自身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对于本民族、本村的特色文化,仅仅通过口口相传,没有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广泛传播。而且,对于这些具有传统技艺的家族,往往会由于其拥有的特色传统文化技艺变现程度难,他们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主张,甚至会出现传承中断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政府不仅需要加大繁荣兴盛乡村文化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应建立起有利于本土文文化人才向上沟通、反映情况的渠道,倾听社会各界人士的声音。当地政府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将优秀的本地文旅人才库,并对其进行理论教育培训,为其传统技能搭建一个平台,作为特色文化系列重点推出,使其充分地融入旅游宣传中,开创文旅融合的格局。

3.3 完善乡村教育体系

学校在乡村的功能地位不仅仅只是教育机构,也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平台。乡村的风俗民情、传统道德、文艺精粹借助学校这一平台,通过课堂内外的言传身教影响教化着在校学生,潜移默化地为学校印上了乡村文化的印记,乡村学校因此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因此,为实现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储备青年人才,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学校抓起,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师资队伍,提高乡村学校的竞争力与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吸引更多本地学子留乡学习。同时乡村学校需要整合传统道德与现代科技,使城市的生活方式、科技知识、价值信仰、思想理念逐渐进入乡村,从而培养出既掌握传统乡村文化,又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乡村文旅人才。只有扎根乡村发展教育,建立涵盖不同年龄段的一系列教育设施与机构,才能培养出大批懂农民、爱农民、爱农村的青年后备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3.4 实行导师制管理培养模式

对于引进的外来人才和本土文旅人才,要引入市场化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可以采取与高校联合培养的方式,为高校人才实习提供实训基地和平台,同时引入高校老师作为专业导师,对乡村文旅人才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与教育,并为每个专业的文旅人才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同时非常优秀的乡村文旅人才,推荐其进入高校重新学习,并把学习的知识学以致用。对于有管理营销技能的专业人才,可以安排其进行工商管理和营销管理方面的学习,并结合旅游景点的特色,制定丰富的宣传计划。对于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的专业人才,可以进入高校更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结合本地的特色文化,推出更有吸引力的文化宣传方案。对于具有特色传统技能如剪纸、刺绣等的专业人才,可以开展现场教学,宣传本地的特色文化。通过导师制双向培养与管理,让专业化人才的理论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起到宣传本地特色文化的功能。

4 结束语

在乡村战略背景下,为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要依托当地自然资源,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更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文旅人才。笔者通过研究部分乡村发展现象,通过分析乡村发展过程普遍存在的人才素质不高及人才流失问题,对此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思路。笔者认为当地政府应该要改变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理念,应从构建文旅人才长期培养体系、加强本土文旅人才培养、完善乡村教育体系、实施导师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着手,创新文旅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助力。

猜你喜欢

文旅特色人才
人才云
特色种植促增收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