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情景再现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19-01-08张丑平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诗词资料诗歌

张丑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诗词多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含蓄地表达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情景再现法”,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再现诗词中展现的场景和描写的意境,让学生熟悉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词表达的主题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更好地传承古代传统文化。

1 通过展示图画,直观再现诗词中的场景

在语文教学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图片是必不可少的,图画不仅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还能让人更快地融入作品描写的环境中。在讲授古典诗词时,图片可以展示内容、渲染氛围,达到诗画一体的和谐境界。例如,在教学张九龄《望月怀远》时,选一幅海上明月的意境图,在观看明月照耀下辽阔无边的大海时,听着配乐朗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雄浑阔大的意境和诗中怀人相思之情。再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首词画面感极强:碧云、黄叶、秋水、芳草、斜阳,组成一幅水天相接,辽阔苍茫的秋景。现代学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论:“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虽然画面难以完全呈现此景,但如果配有一幅较好的水墨山水画,也能让读者更能融情入景。

2 通过想象和联想,补充或者细化诗词中的场景

想象最大的好处就是化有限为无限,突破时空限制,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界。在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联想,想象,开拓学生思维,对诗歌画面进行补充,或者是对诗词之境细化。例如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教学中通过展示画面我们只能看到诗词内容的一部分:莺啼鸟叫、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招展,这些景物构成了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江南春景。通过想象,我们则可以延伸画面:六朝如梦,楼台层叠,如今都掩映在蒙蒙烟雨中。在想象中我们仿佛回到那繁华而短暂的六朝,体会到作者对朝代兴衰的感概和对国事的担忧。

再如宋代欧阳修著名词作《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首词采用层层渲染的手法,描写了暮春之景,刻画了被封闭在深闺中,孤独寂寞、相思惆怅的女主人公形象。词的上阕写景,主人公居所在那深深的庭院之中,茂密的杨柳、浓浓的晨雾、重重帘幕挡住了主人公的视线,也挡住了读者的视线,读者只能通过想象,穿过空间障碍物的阻隔,看到女子憔悴落寞的形象,体会到她内心难言的苦痛。

以上可见,在诗词教学中,发挥想象的作用,可以化有限为无限,丰富诗词的内容,深入了解作者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

3 通过视频资料再现诗词中的历史事件

图片是静态的,视频资料则是动态的。在多媒体教学中,丰富的视频资料的运用更容易让我们打破时空的限制,走进古代文学经典诗词中。首先,视频资料可以很好的再现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事件,尤其是一些叙事诗,和一些涉及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诗词。例如杜甫的诗歌,被称为“史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社会变化,再现了当时战乱造成的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伤痛的场景。《石壕吏》一诗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诗人夜幕投宿,遇到官府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都被征走的悲惨场景。《无家别》写了战乱之后的家乡一片萧条:“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母亡之痛、家破之惨,让主人公发出“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的呼喊。这些场景如果能通过视频资料大型纪录片《安史之乱》展现,读者会有更加切身的感受,也会激起读者对百姓的同情关爱之情。

其次,视频资料可以形象地展示诗词的背景或历史场景:雄浑的古战场、广袤的大漠、山清水秀的田园、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晚年生活在环境优美的辋川别墅,写了一系列诗歌。“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关于终南山一带的风景,通过几张图画是难以详尽其美,如果播放一段相关的纪录片或者诗配乐配景的朗诵,动态的展现终南山之美和王维诗歌之绘画美,将会更好地理解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古代边塞诗人给我们描绘了黄沙大漠的雄浑之景,相关视频资料的运用也可以带我们走进古战场,欣赏边塞的壮阔之美,感受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坚强与悲壮。例如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写了许多描写辽远壮阔的边塞之景的诗歌,其中《火山云歌送别》写了火山奇异之景:“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则描写了热海海水滚烫,水中鲤鱼却很肥美、岸边青草也很茂密的壮观之景:“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用了六个动词将热海这个荒远偏僻之地写得神奇无比。在教学中仅仅用语言描述让学生去理解这些诗歌,就达不到身临其境之感。借助视频资料,通过“情景再现法”展现诗中奇异之景,则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4 利用诗词评论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

名家的诗词评论,能够通过情感透视诗词内涵、通过意境把握诗歌价值。在教学中运用诗词评论,对我们鉴赏诗词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例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这是一部以诗论诗的诗论著作,探讨了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意境。书中没有用抽象的理论去论述,而是采用了二十四首优美的四言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诗歌风格的特点。例如“典雅”一诗:“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读完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间茅屋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坐中佳士”在其中品酒赏雨。雨后初晴,佳士闲步赏景,在绿荫之中、飞瀑之下抚琴吟诗,心境平和,“人淡如菊”,优雅至极。此诗论中对“典雅”的场景再现要比理论定义更加易于理解、引人入胜。

再如缪钺教授《诗词散论》中论唐宋诗歌不同时写道:“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华茂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读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如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明葩。譬如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幽寻,情境冷峭。”此诗词评论,通过花卉、水果、园林、山水这些常见之物和景进行比喻,让我们从感性方面去体味唐宋诗歌之不同,相对于理论方面的阐释,更要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清代著名词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中也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词论:“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此词将三个人词的风格用美女的妆容进行对比,让读者感到形象有趣而且印象深刻。

这些诗论、词论著作中有许多经典评论,利用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既丰富了教学资料,也增加了教学内容的深度。

以上可见,在语文课程的诗词教学中,“情景再现法”是鉴赏诗词的重要方法,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趣味性,达到多元化的阅读欣赏效果。但在具体使用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原则。第一、选择性。在选择诗词的配图时,要精心挑选,最好选用古典韵味较浓的山水画、水墨画等,不要选择色彩绚丽的油画、水粉画。还有一些哲理性比较强的诗词,可以不采用具体图画。比如朱熹的《春日》就不适合采用图片教学法,因为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描写并非实景,如果展现图片,反而会误导学生以为描写的是实景。第二、整体性。不能对诗词断章取义,图画、视频资料都要呈现出古诗词意境的整体美感。第三、审美性。直观性教学中图片、视频资料、都应该是审美性的,不能简单的将图片和资料进行堆砌,要呈现出资料本身的审美性,还要与教学内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猜你喜欢

诗词资料诗歌
诗歌不除外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