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敦煌文书《茶酒论》小窥唐代饮茶之风的形成

2019-01-08郭文芳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禅宗帝王饮茶

郭文芳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敦煌发现的唐代遗书《茶酒论》以拟人的方式展现了茶、酒之间的争奇,显示了唐代以来茶对酒主导地位的威胁。酒发源于中原,长久以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茶则起源于巴蜀等地,茶、酒之争其实是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不仅是酒文化、茶文化,也涉及儒道释,而水的调和则显示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统一。唐代的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管理和商贸政策,唐代的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包容性,饮茶之风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文化的始发地。1980年,贵州晴隆县发现了远古时代的的茶籽化石。在汉代甚至更早巴蜀等地的茶叶就作为贡品谨献给帝王,到了唐代随着政策的开放、文人的好尚、禅宗的发展以及低廉的价格,茶从王侯之家逐渐走进市井民居,从汉晋以巴蜀为中心普及到全国乃至域外,并与周边少数民族茶马互市。

1 敦煌遗书《茶酒论》

《茶酒论》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共六个抄本,分别是斯406、斯5774、伯2718、伯2875、伯2972、伯3910,现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1925年刘复把从巴黎图书馆抄写的敦煌文书105种编成《敦煌掇琐》三揖并出版,其中就收录了敦煌写卷P.2718,此写卷抄有《茶酒论一卷并序》和《王梵志诗一卷》两个文本。1938年,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一书中提出《茶酒论》是从战国时期的《大言》、《小言赋》中发展出来的游戏类文章。傅芸子在《敦煌俗文学之发现及其展开》一文中把《茶酒论》归为平浅易解的“滑稽文章”。1957年,王重民等人以P.2718为底本,校以其余各卷,把《茶酒论》作为变文收录在《敦煌变文集》卷三中,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本文所依据的版本。

《茶酒论》的体裁为赋体,全文以拟人的方式围绕茶、酒关于孰尊孰卑的争辩展开,最后以水的调解而结束,行文1200余字,一问一答,工整有韵律。茶、酒辩诘生动有趣,故事寓意明晰:凡事种种,各有损益,只有扬长补短,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茶酒论》具有战国宋玉大、小言赋的问答结构和散韵相配的语言特征,又与天竺僧伽斯那所撰的《百句譬喻经》中“蛇头蛇尾”相争具有相似性,在内容也有对佛教典故的借鉴,如阿阇世王杀父的典故等,可见其作者——敦煌乡贡进士王敷既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又深谙佛教经典。郑振铎认为,《茶酒论》中所提及的“若人读之一本,永世不害酒颠茶疯”这样的自赞自颂的结束方法非中国文学作品所常见,而是受到了印度文学的影响。可见《茶酒论》本身就是中外文化合一的体现。从地理环境上来说,敦煌是中原与西域的交汇之地,在这里有不同文明的碰撞。所以《茶酒论》不仅是茶、酒之争,也兼有佛、道之论,而水的出面调和则是儒、道、释三教从魏晋时期的分庭抗礼到唐代逐渐融合的体现。另外,茶、酒从对立到统一,也反映了中国茶酒文化的发展趋势。

2 “贡五侯宅,奉帝王家”

据载周代茶就成为了贡品,《华阳国志·卷一·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巴蜀等南方小国曾经把茶叶敬献给周武王,“……荼、蜜、灵龟……皆纳贡之”。虽然此记载缺乏可靠的文献和实物资料的支撑,但经考古发现,最晚在汉代,西南地区的茶叶就已经供奉给帝王了,1998年汉阳陵外藏坑所发掘的茶叶便是例证,张坤在《汉阳陵外藏坑所出茶叶刍议》一文中考证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中所发现茶叶是源自于巴蜀地区,是经由秦蜀古道传入长安的。

四川等地不仅是重要的茶叶进贡之地,也是中国饮茶之风的起源地。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最早与茶事有关的资料是西汉王褒《僮约》中记载的蜀郡资中人王子渊与僮仆签订的契约,从“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中可以推断当时茶在巴蜀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有了市场供应。

除了巴蜀外,湖南长沙也是重要的产茶之地,长沙马王堆1、3号汉墓出土的竹简“遣册”中所发现的“”字,经周世荣等人的考订应该是“槚”字,而“槚”实为我国古代的苦茶。另外,长沙魏家大堆4号西汉墓中出土的石质“荼陵”则为一枚官印,“荼陵”也就是“茶陵”,以产茶而盛名。

从已有的资料可以推断,汉代饮茶之风只是局限在西南等地,并未普及到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除了宫廷用茶之外,茶也被作为药材使用,如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在《食论》中提到“苦荼久食,益意思”。

三国时,茶仍旧多见于上层社会中。《三国志·韦曜传》记载因为韦曜酒量小,孙皓特私下允许其以茶来代替:“曜素饮酒不过二升……或密赐荼荈以当酒……”这不仅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录,也表明三国时期茶已经有成为帝王、贵族饮品的可能性。南北朝时,茶甚至被列入宫廷祭品。《南史》载南齐武帝肖赜临终遗诏曰:“祭敬之典,本在因心。灵上慎勿以牲为祭。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茶等代替牲畜作为祭品,说明了南朝宫廷对茶并不反对,但尚不能反映茶的普及程度。

虽然茶作为贡品被贡献给帝王,在宫廷生活中也有提及,但并不能因此来论断茶在权贵阶层中的流行程度。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曾经提到,北魏宫廷宴会中,虽然设有茗饮,但是赴宴之人“皆耻不复食”,只有“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显然北魏的贵族并没有普遍接受茶,甚至采取鄙视的态度,还以“酪奴”的称谓来贬低茶饮。

隋代文帝因好茶对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唐玄宗之后的唐代诸帝也皆好茶,故最好的茶叶仍是“贡五侯宅,奉帝王家”。当然,饮茶之风在唐代的流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上行下效的推动之外,也是禅宗发展和文人好尚的使然。

3 “供养弥勒,奉献观音”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等分分合合,最终到唐代发展为儒道释三教融合并存。而禅宗正是中国化了的佛教,是佛教的理论与儒家的学说和道家的思想相互融合的结果。禅宗讲究“顿悟自性,见性成佛”,主张禅定。

禅宗修行的方式主要是坐禅,佛教认为茶有三德:提神、消食、不发,所以僧人的禅修与茶自然就联系在了一起。《晋书》载敦煌僧人单道开坐禅修行时不分寒暑、昼夜不卧,每天只服用数丸“镇守药”,“饮荼苏一二升”。《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中说南方人爱好饮茶,北方初不饮,但到开元年间,禅宗在北方发展起来之后,不睡觉、不吃晚餐的学禅方法,不仅使得禅僧到处煎饮,又被争相效仿,逐渐成为风俗,并引起了茶市场的繁荣。

茶在佛教中也用于供养佛、菩萨等。日本学问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花灯、名香、茶、药食供养贤圣。”密宗大师善无畏提倡的阏伽、涂香、花、焚香、饮食、灯明六种供养中的“阏伽”供养也就是茶供养,释龙云在《茶名的考察——以cha和ta音的由来为中心》一文中提出“阏伽”就是佛经中的茶。

怀海的《百丈清规》不仅制定了佛门的礼仪规则,也对茶事、茶礼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有“香茶待客”的“寺院茶”、礼佛仪式的“行茶礼”、祭奠亡僧的“茶毗礼”、主持上任的“茶汤礼”等。可见,佛门以及禅宗对茶的推崇,促进了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

禅宗所谓的“敛心”符合文人的精神追求,而茶提神悦志、宁静淡泊的特性,成为文人推崇的原因,所以唐代的文人不仅与禅,与茶也多有联系,《全唐诗》中近千首与禅及茶相关的诗篇便是例证。

4 “不见道有茶疯茶颠”

《茶酒论》中水的调解“酒店发富,茶坊不穷。长为兄弟,须得始终。”正是唐代茶酒文化融合的体现,酒使人豪情壮志,茶使人清远淡泊,酒养贤,而茶养心,唐代的文人,既爱酒又好茶,陆羽言:“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唐代的文人赋予茶一定的思想品格,使茶从消渴提神的物理功能转变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精神存在。陆羽把茶与人的“精行俭德”联系在一起,“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裴汶在《茶述》中也说“茶……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可见,茶的精神化,是茶在文人间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唐代文人以极大的热情引茶入诗。元稹诗中云“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描述了仙人掌茶的生长环境、功效、做法、品质等。白居易以茶来修养身心,云“移榻树萌下,竟日何所为?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赵方任在《唐宋茶诗辑注》中以《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为依据,收录与茶及其文化有关的唐诗达六百多首。

唐人也以茶入画。《宫乐图》描绘的是12位宫廷仕女围绕长案娱乐饮茶的场面,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展现的是僧人“香茶待客”的礼仪,同时也描绘出了烹茶、饮茶的工序和器具,张萱的《明皇和乐图》是帝王饮茶后的惬意画面等。这些作品不仅反应了唐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饮茶之风的流行,也显示出文人画家对烹茶、饮茶的熟知程度。

文人饮茶意不在茶,而在于以茶修身养性,寄托思想情感,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道德上的提升,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也是文人把茶进行雅化的结果。

5 小结

唐之前虽也有茶事记载,但酒仍是礼客宴享的佳饮,茶尚未普及,除西南等地之外,多流行于贵族阶层。隋唐帝王的好茶对茶在中原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上行下效的推动作用。唐代政策的开放,为茶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茶酒论》中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素紫天子,人间亦少;客商来求,舡车塞绍。”而茶提神益思的特性、静养淡泊的品质,不仅被文人所青睐,也与僧人的禅修和寺院经济联系在一起。“茶贱三文五碗”,又为普通人饮茶消除了经济上的障碍。所以,茶逐渐从之前的“贡五侯宅,奉帝王家”发展到了“将到市鄽,安排未毕,人来买之,钱财盈溢”,饮茶之风普及到民间,并形成“比屋之饮”,茶甚至与米、盐一样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禅宗帝王饮茶
走,去抓帝王蟹
禅宗软件
清朝帝王与寄畅园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灵 山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她与帝王为邻
落叶禅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