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手段研究

2019-01-08贾艳丽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专业

贾艳丽

(青海大学,青海西宁 810000)

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教学发展投以密切关注,尤其在培养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问题上,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总书记曾在重要会议中强调“教育发展需回答三个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便需思考采取怎样的教育手段,去提高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笔者以为,在培养新时期具有坚定信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可充分运用好新媒体环境,促进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分析、梳理并整合高校中各学科、领域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及承载的较为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常学常新,为学生们的未来就业与发展夯实基础。

1 简析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1.1 课程思政的概念与特点

提及思政,人们首先会想到的便是大学思政课中较为熟悉的几本教材及某一门课程。在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中,其不再是具体的单一课程,而是需发掘各学科中潜在思政教育元素,通过教学渗透、价值引领使思政教学融入到全学科中,实现全渠道、全方位育人,使思政教育常态化、创新化。在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高校思政与教学的协同共进。

与此同时,课程思政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育人新使命——应重视“立德”,促进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无论是思政理论教学还是其他专业性学科,都应积极承担起自身的思政教育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将以往的单一课程、传统主渠道育人转变为朝着全学科、全过程、多渠道方向转变,让每一科任课教师都种好“责任田”。依据“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的要求,将高校所有学科与课程均纳入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中,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有机融合。

此外,高校课程思政有如下特点:第一,更具整体性。将思政教学与全学科教育的结合,其是一种整体性课程观,既突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又有助于丰富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其内涵更深邃;第二,富有融合性。除了专门的思政理论教育,课程思政使各学科教学内容、课堂活动设计等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思政教学的意义;第三,具有潜隐性,这也使思政教学更具层次性、有效性。通过将隐形教育元素注入高校各门学科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这便如春风化雨般,以全新教育格局促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

1.2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问题

1.2.1 是否有必要将思政教育与所有高校专业课程相融合?

高校专业种类众多,不同领域、专业又有着其独特的学科属性。促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也应考虑教学的适宜性、科学性与有效性问题,这便需要面对一些理工学科,其技术密集、专业的理论性较强时,便不应强行要求“融合”,以避免在“面面俱到”指令下造成对学生的强行灌溉,失去教学的原有意义。反之,应以更加开放、灵活的视角看待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例如:在法学专业教学中,教师便可引据经典案例,运用新媒体教学便利,形成对比教学。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上,促进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准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着力点,增加课堂容量,使其更具人文性、思想性。让学生在具有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思政教育。通过新媒体助益,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浸润和专业能力培养同频共振,使学生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

1.2.2 课程思政会不会影响专业课学习的质量与实际效果?

在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过程中,部分教师思虑于“思政教学融入会影响专业授课”。而在笔者看来,这一担心是多余。纯理论讲授教学中,思政易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加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便是将立德树人与专业育人相融合,相较于将思政作为单一的课程,课程思政将以常态化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马哲理论体系、关心时代与国家的发展、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其也化解了高校教学中任课教师“各自为政”的问题,实现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有效节约了时间,更实现了一举多得。此外教师需意识到,大篇幅的理论讲授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或是因不理解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环境下展开教学创新,给学生以新的学习体验、学习感受,让其产生新的理解、新的认知。

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手段

新时代使高校育人工作发生了新变化,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中,也对教师的授课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在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过程中,应积极承担新使命、敢于迎接新挑战,并深刻的意识到、紧抓新媒体环境下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发展带了的新活力、提供的新机遇。将思政工作开展与专业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个环节相融合,使其贯穿于学科教育、教学发展、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中,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现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性、创新性及全面性,通过精准发力、线上建设、扩大覆盖,形成内容完善、体系健全、运行有效的课程思政工作系统:

2.1 促进育人育才统一,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不仅应重视学生的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关注育人育才相统一,就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问题做出满意答卷。

在校园学习中,课程教学是为了更好的落实人才培养工作,课程开展的质量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率。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资源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海量信息也伴随着正负面信息交杂的问题。这对青年学生来说,其虽已是成年人,但生活阅历与社会经历有限,因分辨能力不足,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迷惑。为此,面对新媒体这一新兴舆论阵地,其对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影响是较为深远的,课程思政应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体系。

面对网络中各种思想、想法、声音的交锋、交融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的筛选、有益教学素材的提取,进一步促进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宣传,在日常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只有每位教师都履职尽责,重视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促使其与网络资源、专业教学有机融合。以是否在信息化教学中承载知识传授,并兼顾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思品教育、价值观引领、政治觉悟提升等综合指数评价教学开展情况,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只有不断深研教材,使教学与新媒体资源、思政要素相协同,才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发展的重心所在,符合时代发展规律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

2.2 重视多元化育人,平衡课程教学与自学学习的关系

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立德铸魂,塑造大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其优秀的品格、促进其形成坚定地政治信仰及远大的理想抱负。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应促进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多措并举。

以运用网络资源的便利,让学生读原著、学经典,通过智能设备、应用软件、互联网等,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良好的兴趣爱好、具有职业核心素养及生活习惯。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实现多元化育人,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教学、赋予专业教学新内涵,促进学生多渠道自主学习。让专业学习更具思政味,让课程思政、专业技能、道德培养等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外化为行动。例如:教师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延伸、根植于专业教学中,运用新媒体传播的形式促进学生分层次理解与学习。使课程思政面向全体学生,并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3 整合教学资源,以便展现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成果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对多样性教学资源、素材的有力整合,保障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教师可通过新媒体丰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工作开展。一方面学校可依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增设新的选修课,促进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将专业学习与唯物辩证主义联结起来,并在世情党情国情下展开更为透彻、易懂的讲授,使课程思政与社会发展、生活融合;另一方面可组织多样性校园、社会实践活动,以慕课资源、开展论坛、举办主题汇演等形式,让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发展、校园实践相结合,丰富大学生的学习感受,避免课程思政教学的生搬硬套、流于表面、单向灌输。通过新媒体助力,组织主题活动、文艺汇演、党建活动、社会服务等,激发课程思政教学的活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意识,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3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完善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绝非一蹴而就的。面对这场高校教育工作的革新——首先,应加强思想认识,能够灵活运用,并与专业教学的融会贯通,将思政教育更融洽的贯穿至整个教学过程里去,开辟高校教育教学发展新局面;其次,加强对新媒体资源、环境的运用,以更符合大学生兴趣偏好、学习习惯等方式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最后,应将课程思政作为衡量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水平与质量的特殊“标尺”。只有在深研教学的基础上,实现与思政建设的融合,在提高专业学习水平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价值引领,并促进两者的有序衔接,才能更好的顺应课程思政与科技发展趋势、满足大学生学习发展所需。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