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1-08姜楚涵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生阶段大学

姜楚涵

(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

1 引言

大学新生是由高中阶段初转换到大学阶段的青年群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越来越凸显。这些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一阶段是大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关系到之后几年的大学生活。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特征和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提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对策。

2 适应的含义和心理机制

2.1 适应的含义

“适应”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中,意思是生物去适应已改变的生存环境的一种活动形式。后来心理学家迁移了这个概念。适应的含义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作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1

2.2 适应的心理机制

生物在不适应转化为适应的过程中有着特定的心理机制,特定环节依次为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认知调节是主体对外在环境的变化的感知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作出了解和判断;态度转变是在认知过程中进行的,主体会引起情绪以及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行为选择基于前两者的改变之上,是主体最终作出的决策,前两者的积极与否会决定行为选择的积极与否。

3 大学新生的心理特征

3.1 自我意识变强

大学新生普遍年龄在18—20岁,当下大学新生基本都是00后为主,并大多是为独生子女。从高中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换到大学阶段,大学新生都会思考“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要上大学”等问题,这些都是大学新生自我意识的体现。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新生对自我认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阅历较浅,对自我认知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具有片面性。

3.2 意志具有可塑性

意志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支配行动,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2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虽然发展得相对成熟,但是还会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惰性、依赖性、自制力、逆反性和不稳定性都是意志品质还需成长的地方。虽然,大学新生的意志品质基本成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具有可塑性。新生出现的心理适应问题的及时解决,对于新生的意志品质成长有一定意义。

3.3 情绪波动较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人的情绪特征较明显。情感较为丰富,对于外界能够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情绪体验强烈。如果大学新生入学时在不能良好地适应,不良的情绪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大学阶段是青年情绪特征由波动性向稳定性过渡的阶段,有必要引导好大学新生的情绪发展。

4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原因

4.1 学习层面

首先是学习模式的不适应。高中的学习基本都是教师授课的模式,每天都在高考的压力下紧张学习,老师管理得比较严。大学除了一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听老师授课,还有很多需要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学习,自由的时间非常多,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来安排。其次是学习内容的不适应。高中的学习内容是非常固定的,根据高考的内容来学习,学生们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即可。大学除了学习老师授课的专业知识以外,并没有统一要求学生们要学习什么,很多学生在无人要求的情况下不知道要学什么,处在一种迷茫的状态。还有是学习目标的不适应,高中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考入理想的大学。而大学是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很多新生进入大学后不知道如何定目标,失去了学习方向,从而导致心理的不适应。

4.2 生活层面

一方面是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一个大学的新生来自全国各地,学校当地的气候环境、饮食习惯与家乡有很大不同。部分新生所就读的大学与家乡距离较远,一到新环境,对周围的同学和老师感到陌生,有些新生高中没有过过寝室的集体生活,心理就会产生不适应。另一方面是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主要是和室友的相处。室友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很多生活习惯会有差异,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磨合,才能达到彼此舒适的程度。

4.3 其他层面

自由时间管理的问题在大学新生中比较普遍,大学之前的十几年学习生涯都是按照学校严格规定的作息时间表来进行。大学的强制学习时间并不多,加上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依赖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自由时间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由此造成拖延症等一系列现象,长期形成生活不规律,这种心理的不适应不利于大学新生们的身心发展。

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也是在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中比较普遍的,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成长的环境各不相同,三观不同导致沟通不畅,部分新生的家乡离所读大学距离远,亲朋好友不在身边,初入大学还没有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会产生孤独感。

5 解决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对策

5.1 高校角度

5.1.1 重视新生入学教育

在新生刚入学阶段,高校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很有必要。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高校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围绕学生,关爱学生,帮助新生解决心理适应问题,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可以开展新生入学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高校可以成立新生心理关爱小组,对于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和帮助;高校辅导员可以与新生进行个别交流,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等等。

5.1.2 完善新生心理网络咨询体系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网络是最为主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高校可利用好这种趋势,改变一下心理教育方式,借用网络这个平台构建和完善新生心理网络咨询体系。网络具有匿名性、及时性、双向性等特点,通过网络平台,新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将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倾诉给专业老师,老师们可以及时地帮助和指导新生们的心理问题,网络咨询平台也可以实现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心理交流。

5.2 家庭角度

5.2.1 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

在新生刚进入大学这个阶段,家庭发挥的作用很重要。新生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会有很强的依赖感,是新生心灵的港湾。适当的亲子交流频率,可以缓解新生入学心理的不适应程度。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能像高中阶段只关心学习情况,而要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比老师的影响大,父母应该多和孩子谈心,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5.2.2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新生在入学时期的心理不适应现象的原因不能仅仅归结于外在环境变化,还有新生自身发展情况。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孩子不能一直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大学就是脱离了父母,需要一个人独立生活。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较强的独立性和一定的适应能力,在初入大学阶段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的情况会相对较少。

5.3 自身角度

5.3.1 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变强的阶段,新生为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需要提高自我认知水平。首先新生应该对自我有一定的了解,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只有在客观、积极的角度下,才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在这一方面,新生最主要的是能重新进行自身定位。从高中到大学会发生很多的变化,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多新生会对大学产生理想化,需要进行理想到现实的回归。大学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新生在看到他人优异表现的时候,不要过多产生自卑的心理,要明白各有所长,也要明白积极进取。只有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对他人和自身产生客观理性的认识,才能做好角色定位。

5.3.2 重新确立奋斗目标

大学新生心理不适应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迷茫和目标不明确。高中以及之前的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完成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但是大学除了基本的专业课,没有明确规定每个学生的成长目标是什么。新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树立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短期目标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自身努力的方向,长期目标可以从长远的角度对自己今后的未来成长做出畅想。新生要学会寻找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和内容。

5.3.3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新生在初入大学时肯定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候自我调节能力就非常重要。自我调节有助于新生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时要合理,不要长时间别在心理,不然容易造成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自我调节有两种比较好的方式,一种是合理宣泄情绪。在宣泄情绪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场合,不能影响到他人。负面情绪的释放使身心能够适当放松,产生愉悦感。另一种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外界,参加社交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通过与外界的交流,新生能不断接触到新鲜的事物,对于问题的解决和心态都有一定帮助。

6 结论

心理不适应是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新生家长和新生需要结合个体的情况,正视这些问题,并相应地做出一些措施来解决新生的心理不适应问题,帮助新生刚好地开启大学生活,对于大学青年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注释:

1.胡剑虹《.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2.沈德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猜你喜欢

新生阶段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