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2019-01-08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课程体系

许 薇

(广州商学院,广东广州 511363)

1 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培养人才的培养质量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改革,使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全国800余所高校设有计算机相关专业,总共有40多万名IT类专业在校生,每年毕业生达到十几万。然而高校学历培养的学生根本没办法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值较高,希望入职后的新员工都能马上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然而,目前的局面是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是偏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实际动手和编写代码的能力较差,企业若花一定的代价去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企业也担心人才跳槽、离职等的严重外流的问题,这样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浪费。

2 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上追求全面

很多三本院校在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仍然参照一些研究型高校的专业课程,要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所以在培养方案制定时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仍然在培养方案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出现了“厚基础,薄应用”的现象,即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学时讲的多,实践应用模块学时少的问题。

2.2 缺乏真实项目实践的实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而现在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四年里,编写运行过的代码不足5000行,没有参加过仿真项目的练习,更没有参加过真实项目的开发了,专业技能只限于理论的知识积累。

2.3 学生对就业岗位不清楚

通过一个学期与学生的沟通,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在学校期间缺少专业导师的引导,致使学生茫无目的,学习动力不足,就业时没有自己的长项,岗位适应能力差。

3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3.1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即符合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又要具有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重点,以给予问题、案例、项目教学为主线,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而达到具备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3.2 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师资队伍培养对任何一所高校都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很重要的手段,要打造出一支教育观念新、教学业务精、实践能力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只有打造出一定比例的“双师型”的教师团队,才能保证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学校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师资培训”等方法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转变了教师观念,为教师树立了正确的职业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3.2.1 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术素质。通过到企业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和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提高了教师的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和实战经验,同时也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可能模棱两可的问题。

3.2.2 聘请合作企业的开发人员为兼职教师,我校计算机专业13名教师中有6人来自企业,他们通过与专任教师的交流、沟通和影响,帮助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校企教师的融合,起到了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效果。

3.2.3 校内“师资培训+教学研讨”,我校师资培训基地一方面对青年教师或新入职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为聘请的企业技术人员尽快适应高校的教学缩短了距离,学校每周对新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和教学研讨,使青年教师在短的时间内在尽快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

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学生自愿的方式在入校后进行分班管理,对于新成立的校企合作班采用单独的培养方案和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如学院和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蓝盾”班,该公司全程参与这个班级学生的人才培养,学校也和企业共同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公司也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同时也将公司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该“蓝盾”班的学生有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毕业设计也是做的公司的真实项目,所以该班的学生毕业即就业。这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素质的养成,也突出了学生在“工程性”、“技术应用性”、“适应性”、“创新性”方面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能力、参与工程的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真正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让学生在校内的仿真环境下直观体验企业环境,完整、清晰地了解岗位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全真环境下感受实际工作环境。

3.4 课程体系的调整

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手段就是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在课程体系中我们会针对具体合作企业的工作需求和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整合,即保证理论不脱节又要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将分解的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导图,整合几门理论课程的知识领域目标表述转换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学习单元,从而形成具体的课程方案。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大平台,小模块”的模块式。也就是将计算机类通用公共课程通过“大平台”的形式供所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而将按照行业和企业岗位设置专业方向类的课程通过“小模块”的形式完成,从而保证了该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也培养了学生围绕“职业特定技能”的不同专业方向的技术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实现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和核心课、学期实训、综合实训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构建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同时也建设了一批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相衔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3.5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式

教学方法上,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专业实践课时的比例达到了40%以上,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方法,推行了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实现“学、习、做、就”。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师将企业真实项目转换为真实的教学案例,并通过实训和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原有的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变成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管理上,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结合实际、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如学校为了切实加强教师业务学习,落实好教师的培训,落实好教研学习制度,做到每两周的业务学习都有计划、有优质课教师授课、课后有专题研讨等,切实加强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管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有利于教师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机制等。

3.6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学校为了提高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求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考取相应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证书。即对在校生要求按照所选学习方向或就业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实现“双证”教育。计算机科学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方向的不同,考取不同的职业证书,如通过教师在讲授的培养方案中学习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各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网络等相关专业课程时候要补充职业资格证考试的相关内容或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答疑等方式提高学生考试通过率,学生会自愿考取相应的职业证书,如程序员证书、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等,实现教学内容应与等考试内容相融合等。

广州商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的探讨。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管理进行了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具有企业特色的实训和实习基地,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和引进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行业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将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