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爱小蜜蜂 保护大秦岭(续)
——秦岭中华蜜蜂优良品种的保护与繁育

2019-01-08黎九洲王一清吕焕明

中国蜂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蜂蜜源养蜂

黎九洲 王一清 吕焕明 │文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西安交通大学;3陕西省蜂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接《中国蜂业》2019年第9 期)

秦岭中蜂蜂王绝大多数为黑色,极少数腹部枣红色或有红斑,工蜂黑色,腹节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黄色环带,绒毛为白色至淡黄色,头部有少数黄褐色绒毛。总体表观有偏黄和偏黑两种体色。工蜂体长12~13.5 mm,吻总长5.10~5.40 mm,巢房内径4.90~5.10 mm。雄蜂黑色,体表被白色至淡黄色绒毛。

秦岭中蜂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具有个体大,群势强,抗寒耐热,产蜜量高等优点。1976年国家给当时民主德国、越南等国家赠送的中蜂品种都曾选用了秦岭中蜂。农业农村部已经把中蜂科学饲养技术列为全国推广的十项农业技术之一。

据政府有关部门统计,2017年秦岭地区蜜蜂饲养量达到54.4175万箱,占陕西省蜜蜂饲养量69%。其中西安市20万箱,宝鸡市12.1万箱,汉中市21.6万箱,安康市10.9万箱,商洛市9.6万箱。所养殖的蜜蜂中,70%均为秦岭中蜂,达38万群。据调查,秦岭山区27个县均养殖中蜂。其中有20个县中蜂饲养量在万群以上,略阳、留坝、凤县数量多,密度大。略阳县有中蜂16631群,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中蜂5.88群,为全省中蜂密度最大县。

秦岭多数中蜂群每年自然分蜂一次,当秋季群势较大、蜜源条件较好时,还可进行第二次分蜂。人工饲养条件下,每年分蜂控制到一次(或不分蜂)。土法饲养条件下,一般分蜂1~2次,个别群最多可发生5次分蜂(即1∶6)。在土法饲养条件下,蜂王开产时间一般为2月上旬,停产时间一般为11月上旬,年有效繁殖期为250天左右。群势一般为早春1~3框,生产期最大群势为11~13框(子脾8~9框),子脾密实度为85%~95%,越冬群势削弱率为20%~40%。

1.中华蜜蜂数量急剧减少

但近年来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生态环境的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蜜源植物的减少,蜜蜂种间的竞争,中华蜜蜂种群大幅度减少,其生存已明显地受到了极大威胁。保护濒临灭亡的中华蜜蜂刻不容缓。

在未引进西方蜜蜂之前,山林中野生中华蜜蜂蜂群稠密,到处可见农家传统饲养的中华蜜蜂群。经20世纪30年代、60年代两次大力引进和发展西方蜜蜂后,全国至1981年饲养的中蜂已不足200万群。20世纪80年代以后,蜂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蜂群数量急剧减少。秦岭中蜂减少了60%。

2.中华蜜蜂分布区域迅速缩小

目前,全国饲养中蜂群约300多万群,山林中野生中华蜜蜂数量已经很少,很难找到野生中华蜜蜂群,中华蜜蜂种群数量比未引进西方蜜蜂前减少50%以上。

在历史上,对中华蜜蜂的分布区域及范围,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哪里有中医药,哪里就有中蜂的存在。各地传统饲养在木桶、竹篓、树干、窑洞等半野生状态的蜂群与野生蜂群并存,呈成片集群分布。秦岭中蜂在秦岭各县虽还有中华蜜蜂,但分布区域缩小很多,由成片集群分布变成零星和分离的片状分布。秦岭中蜂种群数量的减少和分布面积缩小已是不争的事实,到了濒危的程度;秦岭以南只是片状零星分布,多数退缩到山区或半山区,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秦岭宝贵的中蜂资源将丢失殆尽,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

3.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丢失

引种和转地放蜂是改变秦岭中蜂种群遗传结构的重要因素。各地大量从外省引进中蜂,不同区域的中蜂基因引进后,由于中蜂交配人工难以控制,不可避免地改变了秦岭中蜂种群遗传结构。盲目改变蜂种遗传结构风险极大。盲目引种导致人工养殖的中蜂中囊病漫延扩展,蜂王也开始由于不明原因死去,蜂群逃群,盗蜂,造成了中蜂种群的减少。

小群的遗传瓶颈和种群灭绝。小种群的高灭绝风险和遗传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减弱,对中蜂种质资源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蜂农沿袭传统养殖,自繁自养,没有掌握科学繁育技术,没有及时换种,近亲繁殖,蜂种退化严重,个体变小、生活能力下降,抗逆性能降低,采集能力差,产蜜低,年群产不到10kg,养殖经济效益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四、秦岭中华蜜蜂保护对策

目前,秦岭地区仍有70%以上的中蜂蜂群,仍采用木箱、竹笼等容器饲养,一户养几群(窝)至十几群(窝),利用空闲时间每年清扫1~2次巢箱底,泥好蜂窝盖及巢门,形成了粗放式管理,掠夺式生产,个别地方仍沿用“取蜜一把火,来年又重招”的落后方式生产,对秦岭中蜂蜂种资源破坏较大,致使中蜂发展速度缓慢,科学饲养技术难以普遍实行。

本研究以棉花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并将其施入棉花连作土壤中,探讨棉秆基生物炭不同添加量对南疆沙化土壤保水性能影响,以期为棉花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存中蜂地区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信息不灵、文化水平低,小农经济思想普遍存在,推广中蜂科学饲养技术,群众不易接受。即使接受中蜂过箱,从中蜂生物学特性出发四季管理,蜂产品的采收、疾病防治到蜜粉源的利用等各个环节技术配套跟不上去,最终导致过箱后的饲养失败。部分群众往往把中蜂过箱理解为中蜂科学饲养,过箱后仍墨守陈规,沿袭传统的饲养管理方法。个别封闭山区仍有“养蜂是飞才,无命蜂不来”的宿命思想。过去推广中蜂过箱科学饲养技术,往往片面追求全面速度,求数量,而忽略了过箱后的技术配套措施,失败后挫伤了养蜂户的积极性,给推广中蜂科学饲养造成一定困难。

由于中蜂科学饲养技术尚未普及,中蜂长期处于自然选择,世代近亲繁殖,血液得不到更新,中蜂品种退化现象日趋严重,从而使蜂群的生活力衰退,生产能力降低,这也是制约中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要保护好秦岭中蜂这一当家品种,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1.制定政策,合理规划,稳步发展

目前来看,秦岭中蜂产业仍处在一种自由发展的状态,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农业发展计划和统计各类农产品的产量、产值时往往不将养蜂业列入其中,导致秦岭中蜂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技术落后、产品产业没有形成链条,深加工不到位,因而制约了秦岭中蜂产业的发展。据初步调查,秦岭蜜粉源植物种类多达120多种,养蜂可利用蜜粉源植物200万公顷以上。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据蜜源分布,规划蜂群数量,制定合理的载蜂量,坚持走分散养殖、适度规模、统一标准、实行管理现代化、生产机械化、蜂具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的道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科学规划和发展。制定中蜂发展规划。

我省对养蜂业并没有具体的补贴政策,这既不利于推动我省养蜂业的大力发展,也不利于秦岭中蜂产业的发展。建议相关职能部门既要加强对养蜂业的保护,又要重视对养蜂业的投入。应在政策上重点扶持我省的养蜂业,要加大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对养蜂业的投入,如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对蜂农购买养蜂器具进行补贴,既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2.加大养蜂科技投入,推广普及现代养蜂技术

要把秦岭中蜂养殖技术推广作为广大农村公益事业对待,安排专项经费,积极为养蜂管理部门和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

目前,养蜂业在技术推广方面应着重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把养蜂业技术培训摆上日程,落到实处;二是改木桶自生自灭旧法饲养为中蜂活框箱饲养,改自然分蜂为人工育王按计划分蜂,引进本地优良种蜂王,推广蜜蜂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饲养;三是改弱群饲养为强群饲养,实现强群抗病、强群繁殖、强群生产、强群越冬;四是改抗生素防治蜂病为中草药防治或避开生产季节提早预防蜂病;五是推广普及无公害化蜂产品安全生产技术,逐步实现养蜂生产标准化,建立溯源体系,确保蜂产品质量安全。

3.保护种质资源,促进蜂种优质化

蜂种品质退化较严重,蜂种资源缺乏保护。长期很多品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混杂,在蜜蜂良种繁育推广等整体上的滞后,导致蜂种退化,抗病力不强,使蜂产品安全生产留隐患。蜂农对蜜蜂良种利用不科学,大多蜂农采用自繁方式培育蜂王,很少引进优良种王,生产上优良蜂种的利用率很低,许多蜂农在引种后常利用 3~5年甚至更长时间,造成种质严重退化,大大降低了养蜂业的收益。

一要加强蜜蜂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推进良种繁育技术,挖掘秦岭中蜂优良特性;二要培育一批拥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蜂种,引进和改良一批蜜蜂良种,逐步完善蜜蜂良种推广繁育体系;三要通过高新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技术等来培育高产、抗病力强的蜂种,直接避免用药;四要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蜂种资源。

同时,在秦岭南麓的汉中、安康、商洛,秦岭北麓的周至、蓝田、长安、宝鸡等选择符合种蜂场建设的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可采取政府补助、合作社投资、蜂农入股的方式,建立五个中蜂良种繁育场,进行秦岭中蜂的选育、繁育推广工作,满足秦岭中蜂产业发展的需求。避免盲目引种,对秦岭中蜂造成的伤害。

4.进一步完善农业合作化组织,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完善“龙头企业+蜂业合作社+蜂农”的发展模式,企业与蜂农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极开展养蜂技术协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指导蜂农安全用药和组织无毒、无残留的蜂病防治。通过定期培训,提高养蜂人员素质,能够体现优质优价。在产供销方面统一协调负责,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配送,逐步形成贸工蜂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使蜂农技术有指导、生产有服务、销售有门路、价格有保障。

5.保护蜜源,建设基地 ,稳定秦岭中蜂产业

蜜源植物是发展蜂业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蜜蜂的生活,决定着蜂群的生存和繁殖、生产、群势动态变化和管理技术措施的应用。对现有的蜜源基地进行保护,禁止砍伐,人为破坏。同时:

(1)把蜜源植物纳入经济林木,作为人工造林的经济林木树种,在荒山荒坡大力种植。有的树种要列入保护树种,禁止砍伐;

(2)结合农业生产建立蜜源基地,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通过播种不同品种或分期播种等方法,既可延长蜜源植物开花泌蜜期,还可增加区域蜜源品种;

(3)结合生态保护建立蜜源基地,应根据不同地域特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山、水、田、路、林、草、沙综合治理,种植蜜源植物,既可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也可扩大蜜源,为发展蜂业生产和保护蜜蜂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6.与景观农业、旅游产业相结合,发展观光蜂业

蜂产业前连养殖业、种植业,后接加工业、制药业、食品业、旅游业、蜂疗、保健等行业,产业链长,潜力巨大。养蜂业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养殖业,还可与具有天然生态型、园林观赏型、自然风光型的园艺业有着互为纽带的资源共享优势,将这种集种、养、观赏、旅游为一体的资源优势进行综合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将秦岭中蜂保护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既可增加旅游收入,促进旅游业发展,同时又可弘扬蜜蜂文化,提高人们对蜜蜂的认识,养成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推动蜜蜂产品的销售,提高养蜂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保护蜜蜂。也可以在秦岭地区,实行蜜蜂认养活动,蜂群由养蜂户管理,让一些热爱蜜蜂的人士,利用节假日到蜂场进行生产活动,体验养蜂生活,享受田原风光,利用科普文化、观光、休闲、互动等活动来走出一条蜂农增收之路。

猜你喜欢

中蜂蜜源养蜂
保护和发展中蜂维护生态平衡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林下拓蜜源 蜂业上台阶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意蜂蜂蜜和中蜂蜂蜜的区别
重庆石柱:中蜂住“别墅”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
指示蜜源的导蜜鸟
岫岩中蜂业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