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振兴新形势下对于河北省完善奶业保障机制的思考
2019-01-08谷粟琨
谷粟琨
(河北省奶源管理办公室,石家庄 050035)
1 河北省奶业发展形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河北省奶牛存栏105.9万头,同比下降15.0%,牛奶产量384.8万t,同比增长1.0%。河北省奶业发展形势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提升。据行业调查,截至2018年末,全省奶牛养殖场区931家,其中养殖场876家,养殖小区55家,其中300头以上规模占比91.19%,500头以上规模占比85.56%,11家万头牧场奶牛存栏18.6万头,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二是奶牛良种繁育、平均单产和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全省泌乳牛平均单产达到7.6t,同比增长4.1%,奶牛良种繁育水平明显提高。至2018年底,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奶牛场达到535个,参测个体达到46.4万头,其中连续测定6次的个体达到30.7万头,奶牛核心群生产性能显著提升。良种性控冻精、全混合日粮饲喂、全株玉米青贮、奶牛卧床、信息化管理软件等先进技术设备应用比例逐年递增。三是区域布局优化。形成了石家庄、唐山、保定、张家口四大奶业优势区域,奶牛存栏、生鲜乳产量占全省总量的七成左右。集中打造坝上草原牧区、山前平原农牧结合区和黑龙港流域农草牧结合区三大奶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优质奶业基地。四是种养结合模式逐渐推广。自2015年推进“粮改饲”项目以来,全省种植结构发生了显著调整,优质饲草特别是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显著增加,截至2018年末,全省共有57个县实施了“粮改饲”项目,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及苜蓿、燕麦面积达到202万亩。优质饲草料使用率大幅提高,奶牛场泌乳牛全部饲喂全株青贮玉米,促进了奶牛饲喂成本下降、生鲜乳品质提升。五是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建立健全了三级生鲜乳监测体系,落实了省市县三级全覆盖抽检和乳企收购生鲜乳批批检验制度,严厉打击了添加违禁物质行为,三聚氰胺、革皮水解蛋白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10年保持100%,规模牧场质量安全指标已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全省建立了市县级生鲜乳收购站网络视频监管平台,实现了生鲜乳收购站、乳企和市、县农牧主管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实时监控。建立了河北省生鲜乳监管日报告平台,落实了不合格生鲜乳48小时追溯机制。六是乳制品加工能力增强。截至2018年末,全省具有乳制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43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河北省乳制品产量为365.3万t,同比增加6.4%。其中液态奶产量357.4万t,同比增加6.3%,居于全国首位,占全国总产量的14.3%。省内君乐宝乳业集团继2017年实现百亿规模之后,2018年集团销售收入增长28%,君乐宝婴幼儿奶粉产销量达到4.6万t,五年时间进入国产奶粉第一阵营。七是奶业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不断强化。近年先后在乳粉用奶牛场建设、养殖小区标准化改造转型升级、良种冻精和高产奶牛胚胎移植、饲草饲料种植、智能化奶牛场建设、乳粉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财政资金投入逐年递增。同时推进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通过与省内乳企签订《完善奶业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合作备忘录》,每季度召开全省生鲜乳价格协调会议,发布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规范生鲜乳购销合同签订,推进生鲜乳第三方检测试点等举措,对稳定全省奶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进口乳制品连年激增,国内原料奶市场受冲击致自给率下降,生鲜乳交易价格持续低迷
据商务部统计分析,2008至2017年的十年间,中国乳制品进口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5%。据农业农村部及中国奶业协会统计分析,2013~2017年进口乳制品占据了新增消费市场的80%,国内奶业对外依存度接近30%。进口乳制品激增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国内奶业的竞争力不强,特别是饲料等养殖成本比国外高;另一方面是我国乳制品关税低,国际上乳制品的进口关税平均是55.6%,而我国乳制品进口关税是12.2%。乳制品进口的主要品种是原料大包乳粉,2018年我国共进口大包乳粉80.14万t,同比增加11.6%,进口额2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平均价格为3030美元/t,折合人民币平均价格为20331.3元/t(按汇率6.7计算),按照1:8折合为生鲜乳价格为2.54元/kg,远低于国内生鲜乳生产成本。受进口冲击影响,近年来生鲜乳市场整体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生鲜乳价低卖难问题导致全省奶牛场养殖规模的缩减,乳企限收拒收生鲜乳现象时有发生,某些乳企采用限制生鲜乳收购数量并对超出数量按照进口大包粉折价收购的方式来进行压价,导致生鲜乳收购价格持续低迷,奶牛养殖场普遍效益不佳、亏损面较大,挫伤奶牛养殖行业生产积极性。如何应对进口冲击影响以维护国内产业安全,提升奶源自给率以保障奶业生产发展基础,是奶业振兴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2.2 奶牛养殖业门槛提高,受多重因素影响,奶牛养殖场数量和存栏量下降
近年来,随着奶牛养殖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由于受到市场形势、人才缺乏、资金压力、乳企管控以及环保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省奶牛存栏和养殖场区数量出现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河北省2016年末奶牛存栏180.6万头,同比下降7.9%;2017年末存栏124.6万头,同比下降31%;2018年末存栏105.9万头,同比下降15%。据经产业调研,2018年末较2016年末,全省奶牛养殖场区减少332个,其中规模养殖场减少161个,下降15.53%,养殖小区减少171个,下降75.66%。缩减原因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市场竞争导致养殖行业门槛提高,乳企政策引导小区转型及小弱场区退出;二是奶牛场经营问题,具体包括专业人才缺乏,养殖管理落后导致奶牛场单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三是养殖场改造资金投入逐年增加,而生鲜乳收购价格持续低迷,养殖场收益差、融资难导致资金链断裂;四是乳企管控养殖场生产资料,干预养殖场生产经营催化奶牛场退出;五是环保压力加大,禁养、限养区内牛场不得不退出。
2.3 乳企巨头寡占市场,养殖企业缺乏话语权,奶业产业没有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当前市场形势下,大型乳业巨头的产业垄断地位更加凸显,掌握生鲜乳收购数量、质量和价格的话语权,以续签合同、限收拒收和阶梯价格等手段,不断提高对养殖场设施设备升级改造的要求,一些乳企还对饲料、兽药等消耗性养殖生产资料进行管控。据河北省内产业调研,多数退出的奶牛养殖场认为乳企推行的设施设备升级过于频繁,忽视养殖场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各种高压政策和管控行为给养殖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而某些大型乳企强推生产资料也是造成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养殖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省内养殖场与乳品企业多为合同收购关系,二者主体地位不平等且利益联结不紧密,乳企为保证市场占有率和自身利润空间,将市场风险转嫁给奶牛养殖者,分散式经营且对加工企业依存度极高的奶牛养殖场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承受了多重风险和压力却得不到合理的产业利益分配,国内奶业上游萧条、下游繁荣的问题导致奶业发展基础受到损害,养殖环节与加工环节如何实现相互渗透融合从而形成利益联结整体是维护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4 奶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应用,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据产业调研,2018年末河北省奶牛养殖场区931家,其中300头以上规模占比91.19%,500头以上规模占比85.56%,随着河北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模式不断推进,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及设施设备得到推广,根据产业调研,河北省内奶牛养殖场实行分群饲养的比例达96.13%,饲喂全株青贮的比例达97.42%,采取TMR饲喂技术的比例达96.89%,采用奶牛卧床的比例达92.59%,采用信息化管理软件的比例达44.58%,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比例达37.59%。随着规模化运营及先进技术及设施设备的广泛应用,对奶牛场经营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据调查,当前省内奶牛99%以上为荷斯坦品种,对科学的精细化管理要求较高,优秀养殖场长和技术人员却高薪难求,奶牛养殖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导致对先进饲养技术和规范的落实不力和对智能化设施设备的使用不当,影响了奶牛繁殖率、犊牛成活率、饲料转化率和奶牛单产的提升,因管理及防疫不当出现疾病多发淘汰率高,也导致泌乳牛平均胎次较低、千克奶生产成本偏高、养殖场效益不佳等问题。
2.5 受贸易摩擦、转型升级和环保压力等因素影响,奶牛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奶牛养殖业竞争力不强
河北省乃至全国多数奶牛养殖场的饲草料大量依赖进口,据省内养殖成本调查,饲草饲料费用占牛奶总生产成本的比重约65%左右,而苜蓿草等优质饲草约占总饲料成本的13%~14%。据海关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进口苜蓿138.37万t,同比降1.01%,进口金额总计44643.28万美元,同比上升4.08%。其中进口美国苜蓿115.89万t,占总量的83.76%,同比下降8.81%,进口金额38335.384万美元,同比下降3.93%,平均到岸价330.71美元/t,同比上升10.98%。据调研,2018年下半年美国进口苜蓿草每吨自2400元人民币左右上涨至3200元人民币左右,涨幅超30%,豆粕和燕麦草也分别有18.5%和30%的涨幅,加之土地及人工成本上涨、环保投入加大等原因,省内奶牛养殖成本同比涨幅明显。据河北省奶牛产业创新技术团队进行的千克奶成本测算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监测牛场千克奶成本在3.3元左右,下半年大部分地区监测牛场的千克奶成本均有所上涨,三季度均值为3.43元/kg,最高值为9月份为3.54元/kg,第四季度均值为3.64元/kg,最高值为11月份,为3.72元/kg。除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饲草料价格上涨推升生鲜乳生产成本之外,养殖场改造升级导致金融贷款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提高以及乳企管控养殖生产资料等因素也是本省生鲜乳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影响了河北省奶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2.6 乳企结构不平衡、产品结构不完善,品牌市场影响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
河北省具有乳制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43家,大型乳制品企业中本地企业君乐宝占8家,外埠企业蒙牛占7家,伊利占4家,三元占3家,完达山占2家,其他都是区域性中小企业。乳制品产品结构不完善,90%为普通液体乳,干乳制品、奶粉产量较低,低脂、无糖等功能性产品少,奶酪、黄油等高附加值特色产品空白,巴士灭菌乳市场占有率低。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河北省乳制品产量365.3万t,同比增长6.4%,其中液态奶产量357.4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14.3%。近年来,河北省乳粉产量虽有较快增长,但由于河北三元、君乐宝、旗帜乳业等省内几家主要乳粉企业上市时间较短且品牌知名度较低,全省乳粉产销量与黑龙江、陕西等主产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全国乳品品牌市场知名度调查中,河北省只有君乐宝进入前20强,排名第11位,婴幼儿乳粉排名第6位,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差距巨大。据消费者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国内乳粉尤其是婴幼儿配方乳粉信心仍然不足,许多家庭仍然热衷于海淘或代购洋奶粉,究其原因是消费者不了解国内乳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此外多数消费者不了解复原乳与鲜乳、巴氏乳与超高温灭菌乳的区别以及各种乳制品的营养知识,国产乳品消费信心仍待培育,大众消费市场有待拓展。
3 对完善奶业发展保障机制的建议
3.1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奶牛养殖效益和从业人员素质
一是扶持牧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改变目前奶牛养殖场繁育、饲喂、挤奶、兽医、保健、TMR制作等不分规模全方位统筹统管的做法。可借鉴以色列的“整合+托管”模式,由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繁育中心、粪污处理中心、兽医服务中心等专业化组织向牧场提供配种繁育、粪污处理、兽医保健等专业化服务,通过饲料统一采购供应、原料奶统一收购销售、繁育兽医技术统一提供和升级,保障中小型牧场养殖繁育的科学规范性,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二是培育壮大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组织和制度优势,使其成为奶源基地建设的主体。一方面,奶农联合起来可以推进上游能量整合,增加养殖环节话语权,制约乳企奶少时抢购、奶多时拒收等行为;另一方面,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也为养殖场(户)建设加工厂,创新乳制品生产体系模式,打破行业垄断、促进正当竞争创造了条件。可研究借鉴美国、荷兰等国经验,积极培育奶牛养殖合作组织兴办乳品加工厂,建立养殖、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示范基地。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家、省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采取产学研结合等模式进行职业人才定向培养和专业技术继续教育,为奶业发展输送实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3.2 创新模式引导产业结构转变,促进上下游渗透融合,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近年来,河北省奶业主管部门与省内34家乳制品加工企业签订了《完善奶业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合作备忘录》,每季度组织召开全省生鲜乳价格协调会议,发布省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并跟踪通报落实情况,积极推进规范《生鲜乳购销合同》签订,治理乳企强推生产资料投入品等一系列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乳企收购价格低于全省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签订阴阳合同或连环合同、管控干预养殖场经营等现象依然存在,产业上下游仍未实现真正的利益联结。现有格局之下仅靠行业主管部门推动以及各省区开展价格协调等工作,难以真正实现奶业上下游的渗透融合,要实现产业利益的紧密联结,还须创新模式引导产业格局发生调整。建议能够参考日本等国奶业政策,通过建立“一元收购、多元销售”的购销体系等措施[1],探索建立新的产业链接模式,提升奶农在奶业利益分配体系中的地位,解决乳品加工企业垄断问题,最大限度保障奶农利益,为推行奶牛养殖与乳品加工企业相互参股融合、产业一体化经营、补贴生产提高能效等奠定基础,从而消减产加销各方利益冲突,探索差别定价应对进口产品竞争、交叉补贴保护产业安全、建立市场稳定基金缓解价格波动影响,促进奶业产业协调稳定发展。
3.3 探索实现粗饲料本地化,培育良种核心群,提质增效提升奶业竞争力
为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加大“粮改饲”项目实施力度,建议按照奶牛养殖规模,因地制宜配套扩大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等优质牧草,对全省饲草种植进行合理布局,如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发展优质燕麦草种植,在节水压采和休耕区种植苜蓿等。在提高饲草料自给能力的同时,要促进粪污作为肥料还田,推进种养配套衔接,形成良性循环。应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饲草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完善饲草产品质量快速测定技术、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监测技术,保证优质饲草的生产。在此基础上,建立苜蓿种植、收贮、加工利用、销售一体化产业体系,利用好国内3~5茬苜蓿制作苜蓿青贮以降本提效,实现国产苜蓿替代进口苜蓿的目标;完善全省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在加强良种引进的同时更重视种公牛的自主选育,培育适合本地生产条件的多元化乳用品种,以满足不同乳制品加工需求;注重提高本省良种性控冻精、胚胎生产能力,普遍推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和性控冻精、胚胎的应用,以自主培育为主和引进相结合的模式加快良种扩繁,扩大全省高产奶牛核心群规模,提高泌乳牛单产水平和生鲜乳品质,全力提升全省奶业竞争力,实现奶业振兴目标。
3.4 构建第三方检测体系保障公平购销,建立政策性保险制度保护产业基础
乳品行业的第三方检测制度在国外已广泛推行,独立于奶牛养殖场和乳企之外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生鲜乳入厂前的质量安全指标检测,可减少购销双方的质量纠纷,避免乳企变相拒收。在河北省现有的四个奶业大市生鲜乳第三方检测试点的基础上,应加强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尽快实现在全省范围的全面施行。研究并实施企业收购标准政府备案制,制约乳企依据市场波动而单方调节企业标准,变相拒收限收以转嫁市场风险和经济损失行为的发生,促进生鲜乳价格逐步由乳企制定到由市场供需决定的转型,维护公平合理的市场购销秩序。借鉴美国“牛奶利润保护计划”等保障性政策措施,在市场大幅度波动时为养殖场的利润进行保险。奶牛养殖场自行选择投保的利润门槛和产量比例,并按照所选定的保费标准承担与投保产量成正比的保费。当实际利润低于投保的利润门槛时,按门槛利润与实际利润的差额、奶牛养殖场选定的产量补贴比例以及历史产量核算补贴金额。推进农业信息数据共享和价格发布平台建设,鼓励地方探索发展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总结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经验,因地制宜开发保险产品,加大财政对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的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可纳入地方特色险奖补范围[2]。
3.5 优化乳品企业布局和乳制品结构,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拓宽乳品消费市场
积极构建大中小型乳企并存的乳品加工产业布局。一方面,对标国际一流,引进一批大型乳品企业,做优做强现有大型乳品企业,提高加工产能和水平,在优质奶源基地的基础上创建一流乳品加工基地,以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加强乳企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筹建国家级乳品研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加强人才引进和科研站所建设,重点开展婴幼儿乳粉、功能型乳粉、乳清粉、低温发酵乳、奶酪、黄油等高技术含量型产品研发,开发应用新型益生菌、新型包装材料和新型技术工艺,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并提升加工层级,通过参与国内外展销评鉴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全力开拓国内外乳品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地方特色型中小型乳品企业和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主体。目前河北省常温奶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且被大型乳企所占据,在此背景下,省内中小型乳企应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可与奶牛养殖合作组织联营共建全链条生产主体,主攻“专、精、特、新”乳品,利用本地优质奶源基地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新鲜营养的巴氏乳、低温发酵乳、冰品乳饮和奶酪制品为重点,提高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强化产品质量监控和追溯手段,与餐饮企业、物流企业、电商企业对接融合,创新互联网消费模式,开拓地方特色乳制品消费市场[3]。
3.6 强化全产业链质量监管提升安全品质,加大督检处罚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完善全省奶牛养殖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做好与养殖场现有管理系统的对接融合,扩大推广应用范围,将省内养殖场奶牛信息、养殖投入品信息及繁殖、泌乳及诊疗等各生产环节纳入网络化监管。进一步强化生鲜乳收购站、运输车监管,坚持省市县级专项全覆盖现场检查,积极推进生鲜乳收购站全部实施视频监控,生鲜乳运输车全部安装GPS定位系统,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水平,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添加行为。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引导乳企对标国际先进生产管理体系,调整生产工艺、健全技术规范,积极开展国际权威标准体系认证。研究建立乳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统,提高乳品质量安全监控能力。奶业振兴新形势下,各级各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或联合监督检查行动,发挥好在产业政策引导、支持保障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奶业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强化各环节质量监管工作队伍和业务水平,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建立养殖和加工企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增强监督执法威慑力,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3.7 出台产业政策引导,规范标识管理加强督检,加强宣传培育消费习惯
一是研究出台产业政策标准,促进从原料奶标准、生产工艺到包装物流等各个环节的优化升级。积极研究出台赶超奶业发达国家水平的生鲜乳和乳制品标准体系,以标准升级带动乳品升级和消费升级。强化进口大包乳粉、乳清粉等乳制品原料的质量检测和可追溯管理,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性标准以规范大包乳粉的使用范围。如灭菌乳中不允许添加复原乳,大力提倡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使用湿法工艺,鼓励在酸牛乳生产中全部使用生鲜乳等。二是规范落实复原乳标识制度,实行区别定价。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也曾遇到生鲜乳销售遭受进口大包粉冲击问题,通过采取复原乳和生鲜乳制品区别标识、差异定价并加大宣传等办法,有效地抑制住了进口大包奶粉的冲击[4]。建议加强乳制品标鲜、标纯、标复原等标识管理,并加大监督检测和处罚力度,维护良好奶业市场秩序。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培育消费者科学饮奶习惯。通过公益广告、公益讲座和公益消费体验等多种活动,采取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形式,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牛奶营养知识,使消费者了解不同类型的乳制品特点。建议建立奶业宣传公益组织并给予经费支持,讲好奶业故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