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刍议
2019-01-08王寿辰
王寿辰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一)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基本方向不变。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数据库和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数据库。争取成为国家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入分配制度。
(二)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规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整合涉农资金,成立农业发展基金。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要积极推广惠农创业贷、振兴发展创业贷、活物浮动抵押贷款、家庭农场主贷款、助保贷和集合贷等涉农信贷产品。积极推进“合作社+金融”试点,适时推广试点经验。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以具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依托,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引导其向“生产经营合作+信用合作”延伸。完善地方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与授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成立农业互助保险组织,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三)深化林权制度和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完善林木采伐权,管好公益林、天然林,放活商品林,调动林农和社会力量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鼓励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四)深化供销合作机制改革。实施基层振兴工程,推进供销社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县、乡、村“三位一体”供销服务平台,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村级综合服务社信息化改造,打造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供销社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
二、强化产业发展支撑,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一)强化工程支撑。
1.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统筹粮食产能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粮食发展专项等方面资金,开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推广优良品种、集中育秧、秸秆还田和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菜篮子”工程。依托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项目,加快设施大棚、喷灌滴灌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农业物联网,打造一批智能化特色菜园、精品果园、茶园,巩固提升蔬菜平价直销便民店,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发展优质农产品冷链物流连锁配送中心,配套建设净菜加工、储藏保鲜设施。
3.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依托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计划,运用综合性工程和农艺技术措施,确保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引导农户普遍施用秸秆还田腐熟剂、商品有机肥和种植绿肥,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耕地质量动态预测预警系统,为科学施肥、地力培育、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4.植物保护工程。突出重大病虫害、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实施农作物病虫防治行动,坚持“绿色防控、公共植保”的理念,开展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监测、优势农产品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专家远程诊断网络系统和远程控制系统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抵御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
5.“互联网+农业”工程。要落实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建设“智慧农业”的要求,重点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一是实施“互联网+生产”行动计划,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二是实施“互联网+经营”行动计划,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化;三是实施“互联网+服务”行动计划,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四是实施“互联网+管理”行动计划,推进农业行政管理高效化;五是实施“互联网+创业”行动计划,推进农民创业大众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力争到2020年,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业发展方式更加优化,农业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6.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联合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打造国家级和省级职业农民培训基地。要制定农业职业经理培训计划,培养一支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实施农业人才培育计划,培育农业科研领军人才、“乡土之星”、农业技术推广骨干、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
7.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实行修复,开展种植绿肥和轮作休耕制定试点。加快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科学减量施用化肥、农药,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
8.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突破发展以特大型生物天然气工程为主的农村沼气产业体系建设,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工业化和商业化;建设大中小型沼气工程,推广太阳能光伏利用和生物质转化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沼气设施维护与管理,盘活存量,提高农村沼气使用率和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
9.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实施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石漠化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林业血防工程、长江防护林建设等,完善林业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景观长廊、现代林业示范带、水系连通工程景观带、高速绿化景观带、环线绿化景观带等景观长廊建设。开展生态示范县、森林城镇和绿色示范乡村建设。加强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资源保护。
10.防洪减灾工程。通过合理确定防洪排涝标准,完善流域防灾减灾体系,加快堤防整治、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闸站更新改造、山洪灾害防治和城区防洪等薄弱环节建设,推进洪水风险管理,全面升级防洪减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1.水资源配置工程。通过对流域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重要水源地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实现江河湖库塘渠联调联用,建设水源多样、水质优良、水量可靠的供水保障网络。
12.水资源保护工程。要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创建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区为标准,促进全社会节水;以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为试点,带动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对小流域开展水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通过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生产空间。
13.畜禽规模化标准化提升工程。充分发挥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重点组织生猪、蛋鸡等规模养殖场开展无公害产地、产品双认证,加快改造升级,提高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化水平,规范生产技术管理,提升畜产品质量。
14.现代渔业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大池塘标准化改造力度,加强精养鱼池、堰塘改造,完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提高自动投饵机、水质在线监测等技术装备的使用率,发展设施渔业,加快物联网技术应用,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不断提升影响力。
15.全面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以水稻、油菜、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花生、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巩固提高精量播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大豆机收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探索北斗卫星精准定位、自动导航、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机装备升级换代。
(二)强化项目支撑。建立“十三五”涉农重大项目库,编制重大项目滚动计划,强化路线图管理,加快规划项目落地实施。
(三)强化投入支撑。创新农业农村投入机制,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转换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大力清理、整合、规范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对“小、散、乱”及效果不明显的项目,以及目标接近、投入方向类同的涉农专项资金予以整合。探索赋予县级自主权,支持以县为单位对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实行整镇推进、区域开发。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切实提高涉农资金投入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