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对财政信息化的影响
2019-01-08赵长宝
赵长宝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覆盖财政经济活动的数据量日益庞大,以电子数据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大集中正逐渐成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态势。财政被各种信息包围着,积极探索和创新大数据时代财政方式方法,应对海量信息给财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摆在财政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地方财政信息化建设思维的新模式
随着金财工程的发展,财政所需要的数据不再停留在财务数据,而是涉及大量的业务数据,分散在税务、金库、银行、部门单位等多个地方,涉及社保系统、金库收支、税收征管系统等多个方面。从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看,发现问题的线索,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数据与其他外部数据的比对的结果。大数据快速发展,海量财政数据扑面而来,迫切需要我们在迅速建立起大数据理念和视野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数据财政思维模式。
(一)财政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大数据不仅是信息技术的重大进步,更是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对与数据密切相关的财政工作也必将产生深刻影响。当前,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普遍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税务部门开展了以税收征管系统为核心的“金税工程”建设;人民银行围绕国家金库信息工程的建设,建立了会计核算、财政库银联网等系统。以上与财政联系密切的单位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财政迫切提升信息化水平。财政部门要深入开展“金财工程”,并尽快覆盖财政收支管理的业务应用系统,全涵盖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等所有业务。
(二)财政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迫切需要。在财政组织模式上,财政大格局应运而生,从而对财政的广度、深度、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财政收支概念,囊括了政府性收支的全部内容。新《预算法》中明确“财政预算包括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以及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所有政府收支”。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财政信息化建设成为推动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迫切需要。
(三)财政信息化建设是财政结果公开的需要。目前,公众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主要是通过了解各级财政机关向社会公布的财政报告预决算来实现的。因此,每年的预算执行财政报告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就对财政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每年财政中的核心部分预决算报告基本就2多个月的时间,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好,帮助公众监督、解读好预算执行情况,仅靠传统财政手段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财政信息化势在必行。
二、处于成长阶段的大数据时代地方财政信息化建设
当前财政信息化建设时间还不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影响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进程。笔者认为,目前财政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地方对财政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尚未实现对海量业务数据有效运用。信息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推着财政人员跨入了大数据时代,但财政人员对财政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充分,对大数据的认识还比较陌生,还停留在传统的财政思维观念中,以为会使用财政现场实施系统(AO),能浏览电子账就已足够了,仍固守着以账为本、从账到凭证的观念,导致各专项资金账、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财政等各自为政、数据割裂的情况没有改变。未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导致大量的数据未有效使用,特别是财政、社保、税务、企业等数据种类多、数据量大,使用现有的手工财政和现场管理实施软件,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导致部门预算执行的覆盖面较小,预算执行分析广度不够,效果不佳。
(二)没有大数据平台,对于已有的数据及分析模型,无法共享和再利用。目前,很多地方财政机关尚无建设数据平台,数据分散存放,不能有效利用。针对财政、财务、业务数据,财政部门已经摸索出的一些数据分析模型,也分散在财政人员个人手中,只能由个别人员知晓并使用,这些模型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通用性较差,也影响了这些模型和方法的共享和再利用,浪费了宝贵的财政方法资源。
(三)信息化财政复合型人才缺乏,制约了财政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既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又懂财政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地方财政队伍对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掌握的人才严重缺乏。数据仓库涉及到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展现等诸多计算机领域,数据挖掘有别于传统的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涉及到判别分析、回归分析等诸多方面,对这些方法和技术的熟练掌握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时间。地方财政机关现有财政人员不少由于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他们中大多对财政业务比较熟悉,而缺乏计算机财政技能,更难以胜任大数据时代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工作。
三、大数据时代地方财政信息化建设应突出“五个环节”
财政信息化建设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头绪多,涉及面广,政策性、系统性、技术性都很强。大数据时代,财政信息化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前提。财政信息化建设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其涉及面广,政策性、系统性、技术性都很强。能不能取得又好又快发展,转变观念是前提。财政机关的领导要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思想观念,坚持把财政信息化建设当作提高财政质量的重要措施来对待,当作战略工程来抓,立足长远考虑,卓有成效地推进。财政人员要用宏观的视野来看待大数据和财政,不再局限预算执行的点滴数据,善于采集各相关方面的数据,从数据挖掘中发现问题和线索,真正做到用数据说话,说出更多、更真实、更准确的话。
(二)尝试联网、搭建数据平台是载体。信息平台是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数据收集、存放和分析的平台。信息平台主要包括数据管理平台和数据分析平台。数据管理平台主要是做好数据的搜集、转换和存储,数据分析平台则是通过固化财政分析模型,充分利用数据分析工具等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查找财政线索,明确财政重点。可以将现有的成熟的财政模型和财政方法整合到数据平台中,形成通用的分析模块,用可视化的界面展示数据间的关系,更方便财政人员理解、使用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构建财政信息化平台,可以将编办、人社、税务、住房公积金等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也可以将历年的财政预算执行和部门预算执行的数据进行整合,为财政分析提供可能。数据平台建设技术性较强,地方财政机关可以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引进外部专业团队,如中软公司、用友公司等。同时,积极尝试实施联网财政。在财政中积极运用联网财政,通过搭建财政、税务、银行等联网跟踪财政平台,探索建立经常性财政监督机制,推动财政方式从单一的事后财政转变为事前财政与事中财政相结合、从静态财政转变为静态财政与动态财政相结合、从现场财政转变为现场财政与远程财政相结合。
(三)深化改革、做好数据采集是基础。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枢纽,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兼并的战略资产,孤立的数据,其价值远小于广泛连接的数据,难以发挥大数据中蕴藏的价值。因此,要深化财政改革,做好各类数据的采集是核心。财政人员要有“大数据”视野,要融通财、税、经济、社会等多维信息,强化“数据为王”意识,逐步拓展财政数据收集渠道,广泛收集财政管理、社会经济等各类数据,并完善数据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数据集市或仓库,为挖掘数据提供坚实的基础。当前,政府各部门信息化高度发展,已经汇集了很大的数据,但很多数据都存在“孤岛”现象,财政部门应想方设法获取与财政相关的数据。充分利用政府数据平台或数据中心已经汇集的财政、税务、工商、房产、国土等各类信息数据,在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的基础上,采取“拿来主义”,直接获取相关数据,将分布的、异构数据源中的数据如关系数据、平面数据文件等抽取到临时中间层后进行清洗、转换、集成,最后加载到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中,成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的基础。
(四)运用多维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加强数据分析是核心。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体现在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利用上。在采集多方数据后,按照“总体分析-重点财政业务分析-重点财政事项分析”逐层深入的思路,在传统的筛选、核对、抽样等数据分析方法基础上,以锁定财政重点和疑点为导向,充分运用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做好大数据的分析。多维分析可以让财政人员从不同角度访问数据库。数据挖掘则是在数据库中,利用各种数学分析方法与计算机技术,对历年财政财务数据进行抽取、归纳与整合,从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可以采取“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确认问题”的财政模式,在审前抽调财政骨干做好海量数据的分析准备工作,根据财政方案确认的财政重点和内容,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发现疑点,通过分散核查,确认问题,极大地缩减财政现场时间,提升财政的覆盖面和财政的效率效果。
(五)加强教育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关键。做好财政信息化工作,关键在人、最终靠人。可以组织财政人员参加计算机财政培训班,以考促学、以考促用,培养财政信息化财政骨干。同时,可以引进计算机专业人员,与财政人员共同开展工作,通过财政实践共同提升财政信息化水平。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培训和财政人员在实践中积累实战经验,打造出一支能应对大数据时代财政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出一批既具备财政业务能力、又具有信息技术的能应对大数据时代财政的人才队伍。
总之,地方财政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大数据时代给财政工作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在认识上进一步提高,行动上进一步加强,不断更新理念、夯实基础、筹划发展,实现大数据技术与财政业务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财政信息化水平,努力当好公共财政“卫士”,在促进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治理中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