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村的一天
——湄潭县龙凤村入户调查日记
2019-01-08柏芸
柏 芸
2018年11月15日 小雨 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
人说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今天,已是我们来湄潭的第三天了,太阳公公仍然没有露出笑脸。晨起,拉开窗帘,酒店对面的青山氤氲在缭绕的云雾中,宛如仙境一般。
在颇有些凉意的细雨中,我们“乡村治理”调研组的13名学员乘车再次来到兴隆镇,听取了兴隆镇派出所关于探索社会治理“所队合一”和贵州省龙头企业—兰馨茶业公司探索发展“庄园经济”的情况介绍。
为了节省时间,同时也为更多地了解农户情况,13名学员很快就自由组合成4个入户调查小组。我和万晨、叶亚芝两名同学组成的3人小组在县畜牧局副局长,原“美丽乡村”办公室主任杜永强和龙凤村现任党支部副书记、前任村主任卢国海的陪同下,开始了一天的进村入户调查。
土地流转,农民受益
上午走访的是凤凰村民小组刘川才家。
刘川才,1964年生,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擅长泥瓦活,是一位勤劳和精明的农民。两个儿子都上了大学。大儿子上的是军校,目前在昆明某部队任营职干部;小儿子大学毕业后,现在重庆某建筑设计院工作。全家共有茶园6亩,于2016年初与村委会签订了为期2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每年按800元/亩的标准收取流转费,逐年递增20元。因妻子在昆明帮大儿子看孩子,自己在外做泥瓦活,无暇顾及反包后的茶园,便以每年3000元的价格,将茶园转包给了邻镇没有茶园的村民管理。自己做泥瓦工,每月收入约为3500-5000元。
刘家所住的房屋已按县统一提供的黔北民居图纸进行了改造,地基120-130平方米,共两层。二楼厕所为水冲式,一楼没有拆除的旧猪圈旁边还保留着原来的直排厕所。因住房地势较低,无法与坡上几户村民共用化粪池,刘先生只好自己设计和建造。他认为自己建造的化粪池比村里建的化粪池更科学、更实用,可以使用20年不用清理。由于不再家养畜禽,畜禽粪便不足,所以,自家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只能做辅助燃料,做饭主要还是使用天然气。
在访谈中,我们本想更多地了解本村社会综合治理情况,但刘先生似乎对《土地流转合同》中提到的第三方--兰馨茶叶有限公司未按合同约定全部免费提供复合有机肥的话题更加感兴趣。他认为既然合同中约定的是免费提供肥料,就应该按合同办理,不能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单方决定改为一半免费,一半收费。
陪同我们访谈的卢国海副书记,也是当初以村委会名义与村民签署《土地流转合同》的甲方代表,他对公司不能按合同约定全部提供免费肥料进行了解释,表示公司至今并没有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收益,几乎每年都在贴钱给农户发流转费,希望农户给予理解。
从刘先生拿出的《土地流转合同》看,签约甲方不是农户,也不是兰馨公司,而是村委会。直观感觉,无论是签约主体,还是合同内容都缺少一定的规范。据刘先生回忆,他当时听乡亲们说土地流转给公司,但茶园仍归自己管理,收益也都归自己,并且,公司还承诺收购的茶青价格,每斤高于市场价格2元(合同中没有看到这种承诺),所用的肥料也由公司免费提供,很划算,所以,就不假思索地签署了合同。对这种方式和条件的土地流转,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还是有些让人费思量的。公司除了由此得到了一定面积的农庄建设许可外,看不出他们从土地流转中有什么直接获利。
“农旅融合”,还在摸索
在村里简单吃过午饭,没有休息,我们就又赶往“十谢共产党”的发源地——田家沟。
田家沟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在村口,随行的杜永强副局长简单向我们介绍田家沟采取个人拿一点钱、集体拿一点钱,根据地势进行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以及黔北民居建设的情况。
看见我们一行走近,聚集在村文化广场上的村“演出队”开始表演花灯戏《十谢共产党》。几位中年妇女带着几个几岁的孩子在广场上嬉戏、观看,给冷清的村庄增添了一份生机。
在鲜有人烟的村庄里,我们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沿着干净的,可以通往每一户村民家门口的水泥村路,边走边听杜副局长介绍当初如何发动群众,如何做群众思想工作,让乡亲们接受黔北民居改造的故事。在他轻松的介绍中,我们感到了其中的不轻松,体会到了基层干部接地气的工作方法以及浓厚的爱农情怀和奉献精神。
站在漂亮的“黔北第一栋”二楼走廊上,凭栏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错落有致的茶园和竹林,无限风光。这家的男主人也去城里打工了,年轻的妻子留在家里照看孩子。从女主人的衣着打扮和谈吐上,分不清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直觉告诉我,他们的日子过的比较殷实。
离开“黔北第一栋”,我们按照事先的安排,来到了演出队队长韩孝强的家。韩孝强家也是一栋近300平方米的二层黔北民居风格小楼,厕所为冲水式,家用电器齐全,看的出生活比较富足。会客室的监控屏幕显示,这栋楼至少装有四个监控摄像头。楼前摆有分类垃圾桶,只是并没有进行分类管理。
夫妻俩有两个孩子,大孩子在外地上大学,老二在身边上小学。夫妻共同经营“农家乐”(住宿一晚加三餐饭,收费标准为80元)和“演出队”(每场演出收费800元)。农家乐的服务对象,一是夏季重庆过来避暑的游客,二是部分去邻村“七彩部落”游玩,没订上房或嫌那里房费贵的游客。演出队除了参加传统节日演出外,平时还承揽一些附近村庄的红白喜事演出。5-6亩承包地于2016年初分别流转给了“工商资本入村”的“美丽茶园公司”和村委会(因未看到《土地流转合同》,所以,难以准确知道与农户签约的主体单位)。美丽茶园公司虽然按合约规定按年支付土地流转费,但是,由于定位存在问题,投资打造的配套旅游项目“百家祠”和“盆景园”,基本没有游客光顾,没能很好地带动当地农家乐。村委会从农户那里流转的土地全都种上了果树,目的是配合发展观光旅游。但是,由于旅游没有发展起来,村委会只向农户支付了一年的土地流转费用,就再无后话。韩家从美丽茶园公司反包回来的茶园,忙的时候也租给了外村村民管理。
目前,最让夫妻俩不开心的是流转给村集体的土地没能兑现合同。由于后续资金跟不上,所种的果树疏于管理,流转的土地杂草丛生,已处于荒芜状态。按夫妻俩的说法,这些田地即便农户同意收回,也难以复垦。这种状况,为日后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留下了矛盾隐患。夫妻俩同时也担心将来年纪大的农民种不动地,年轻的一代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
不知不觉,就到了集合的时间。在带队老师的短信催促下,我们意犹未尽地离开了韩家。尽管乡村治理的话题都被两位户主拉到了土地流转和乡村经济发展问题上,但我们仍然没有忘记主题,快速地向村口走去,现场考察了从荷兰进口的价值5万元,用于集中收集全村垃圾的收纳罐。据杜副局长介绍,这种垃圾罐封闭严,不易散发异味和泄露污水,且带有感应系统,罐满后会自动通知负责承运的清洁公司前来处理。
一天的实地考察和入户访谈结束了。苍茫夜色中,我们穿梭在童话般的村庄里,行走在每公里造价100万元人民币的木栈道上,欣赏着一望无际、层峦叠翠的“翠芽27度景区”茶园风光,连日来的疲惫消失的一干二净。也许是淡季,也许是黄昏,今天的茶园景区如同为我们几位开设了专场。
这里的山村是美丽的,这里的茶园是寂静的。真希望这里的民居人气更旺一些,这里的栈道通的更远一些,让全国的农村都有这房、这道、这产业、这风光。
湄潭印象,富足美丽
几天的参观考察和一天的入户访谈,那连绵起伏的茶园和绿水青山中点缀的一栋栋小青瓦、白粉墙、穿斗枋、转角楼的黔北民居,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这里的乡亲民风淳朴,邻里和睦,重视子女教育;这里的政府功臣不在我,一代接一代的领导人不惜代价扶持农业,建设农村;这里的发展潜力无尽,既可成为城市的后花园,空置的民居也可成为城乡居民的养老所;这里的乡村振兴目标已基本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走,去湄潭当农民”,是湄潭的一句口号。去湄潭拥有一个茶庄园,去农村当一名新时代的新农民,也许,就是我的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