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拥有众心之心的诗人
2019-01-08□林地
□ 林 地
中外有关月亮的诗作众多,但雪莱的《致月亮》新颖独特,视域深邃,是独具魅力的一首精美抒情短诗。这首诗不足百字,但似一副凄美画,读后令人遐想和深思,不得不被雪莱的超高想象所折服。雪莱是19世纪欧洲著名诗人,与拜伦齐名。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写道,雪莱在1821年和1822年写下的那些短诗,可以大胆地说,是英语文学最美的精品。恩格斯赞美雪莱“是天才的预言家”。
《致月亮》
雪莱
你为什么这般苍白,
莫非倦于攀登苍穹,凝望大地?
形单影只,成年漂泊,
而周遭的星星又和你身世迥异?
莫非倦于盈亏,象一只抑郁的眸子,
什么也不配消浸你坚贞的凝视? —— 杨熙龄译
《致月亮》以拟人手法,把月亮写成这样一个人:孤独的穿梭于不同的星辰而疲惫面色苍白,一双抑郁的眼神,凝望着天宇,但天宇似乎消受不起这双美丽眼睛的凝望。可以想象,这个人可以是雪莱的友人,可以是雪莱的妻子,也可以说是雪莱的自己,但总之这个人独立独行、疲惫孤单,又似乎不被世人理解,或者说世人也无法理解这个人。
雪莱是英国最负盛名的抒情诗人,有着极高的想象力。正如杰米施甘的《 雪莱评传》说,雪莱“喜欢辽阔,他的想象高到超星球的高度,深到黑暗的深渊,钻进含有宝藏的大地。这一切给予诗人宇宙般的宽度和梦幻色彩。”《致月亮》是雪莱众多大自然体裁抒情诗中的一首,他还写有《云雀》、《西风颂》和《含羞草》等,这些诗写的对象是动植物、河流、大海、山岳和日月星辰等,都体现了雪莱热爱大自然,赋予大自然灵性,借诗写大自然以表达雪莱多样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至善。
雪莱(1792~1822),是英国人诗人和哲学家。在中学阶段备受欺凌,入读牛津大学不到1年,因写反宗教的哲学论文被学校开除。他与父母关系亦不睦。在伊顿公学,雪莱读卢克莱修(Lucretius)、普里尼(Pliny),以及美国法兰克林、法国卢梭等著作,还有《荷马史诗》,雪莱说:“凡读过《荷马史诗》的,都会树立雄心。”
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倡导写诗要用灵感抒情,以代替道德说教的诗风。雪莱说:“我深知,非到人类的心灵能热爱,能赞美、能信仰,能希望,能容忍时,理论的德行原则,都是丢在人生大道旁的种子,徒给无心的过客践踏成尘。”他写的长诗有《仙后麦布》、《伊斯兰的反叛》、《暴政的行列》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1822年航途中,遇暴风雨,年仅30岁就被上苍召回了。短暂一生,雪莱视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生命,心存至善(把继承的金钱救济给需要的人)。拜伦称赞“雪莱是世界上最不自私的人”。雪莱骨灰埋葬于罗马,墓志铭写有两个拉丁单词:COR CORDIUM—众心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