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结核病的综合诊断及防控措施
2019-01-08尕藏卓玛甘肃省玛曲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尕藏卓玛(甘肃省玛曲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牦牛、奶牛以及水牛等动物发病后,以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或坏死灶钙化病理变化。该病分布很广,曾经是引起人与动物死亡最多的疾病之一。目前,一些国家已经控制了该病。结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逐年减少,但在一些动物疫病防控措施不健全的地区,呈现地方性流行。因此,该病依然是我国重点防控的疫病之一。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牦牛养殖规模逐渐壮大,疫病防控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牦牛结核病病原体、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和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病原体
该病的病原体有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和禽分枝杆菌等3种,其中,牛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它们不产生芽孢和荚膜,常用的染色方法是Ziehl-Neelsen氏抗酸染色法。
分枝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但对热抵抗力较差,如60℃30分钟条件下,可将其杀死,直射太阳光数小时也可将其杀死。常用消毒剂经过4小时可将其杀死,如70%酒精溶液或10%漂白粉中短时间内可死亡。何文在《划区轮牧与甘南牦牛结核病发病率相关性的调查分析》中显示高原紫外线对结核杆菌以及其他细菌的杀灭作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流行特点
人和多种动物都易感,家畜中牦牛较易感,尤其是奶牛,其次是黄牛、水牛,猪和家禽也易感,但羊极少发病。胥元鹏、陈学灿等在《甘肃省牦牛结核病调查与分析》中显示甘肃省11个县进行了牦牛结核病调查,首次在牦牛上分离到了结核分枝杆菌。
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染。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饲养环境差可促进发病。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可表现为肺结核、乳房结核、淋巴结核,有时可见肠结核、生殖器结核、脑结核、浆膜结核以及全身结核。
1.肺结核。使役时易疲劳,可见短咳、干咳,起立、吸入冷空气或尘埃时发生咳嗽,后期出现频咳、痛咳。逐渐消瘦。有的病例出现肩前、股前、腹股沟、下颌、咽及颈部浅表淋巴结化脓。恶化病例可见全身性结核(粟粒性结核),胸部听诊可见摩擦音。剖检可见肺脏或出现结核结节的器官表面有突起的白色结节,切面见干酪样坏死、空洞或钙化,胸膜和腹膜可见半透明灰白色坚硬结节,外观似珍珠,俗称“珍珠病”。
2.乳房结核。乳房上淋巴结肿大,泌乳量减少,后期乳汁稀薄如水。剖开可见大小不等的干酪样结节,有的乳房内有大量液体渗出。
3.肠道结核。多见于犊牛,可见消化不良,食欲降低,出现顽固性下痢。胃肠黏膜可见有大小不一的结核结节或溃疡灶。
4.生殖器官结核。可见性机能紊乱,发情频繁,性欲亢进,母畜可见慕雄狂与不孕,孕畜流产等病症。公畜附睾肿大,阴茎前部可出现结节、糜烂等症状。子宫内可见弥漫性干酪样结节,内有油样脓汁,卵巢肿大,输卵管变硬症状。
贺俊成在《牦牛结核病的发生与防治》中显示5头患病牦牛与上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相一致。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逐渐消瘦、干咳、痛咳、频咳、慢性乳腺炎、顽固性下痢、慢性浅表淋巴结化脓)和病理变化(干酪样结节、钙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清学诊断(如ELISA)、细菌学检查(对开放性结核具有实际意义)、结核菌素试验(目前诊断和检疫结核病较常用的方法)。
五、综合防控措施
1.加强管理。制定较完备的引种、卫生、消毒制度。经结核菌素试验后方可引种,隔离、观察后方可混群饲养。按照消毒计划,交替使用消毒药,尤其是对分娩和产出的胎儿,常用的消毒剂有来苏儿、漂白粉、福尔马林、苛性钠、酒精等。
2.加强检疫。健康牛群(无结核病牛群),每年春季、秋季结合临床检查用结核菌素试验进行检疫,对阳性牛淘汰处理,并将该牛群视为污染群。
对污染群使用结核菌素试验进行检疫,淘汰生产性能差、临床症状明显(开放型)的阳性牛。从犊牛开始,逐步建立健康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