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9-01-08刘儒昞

中国农业会计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种国际化一带

刘儒昞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走进来”,各项资源跨国界配置与流通日益频繁,各国经济越来越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彼此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1世纪的经济,将没有国界”。会计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我国若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保持领导力,就必须大力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发展。

财政部在2010年9月印发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2018年财政部又颁布了《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提出,应当加快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力争用五年时间,着力打造一支国际视野开阔、实务经验丰富、专业能力突出、英语应用娴熟的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更好地服务我国会计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可见,培养和造就一批国际化、高层次会计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培养出更多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就是摆在会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满足市场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引进了国际化的会计教育模块(比如:ACCA项目、USCPA项目、CIMA项目、双语教学课程等),但是,重视招生轻视培养、对于国际化理解片面、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需我们对现有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思考,并做出调整以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市场对国际化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目前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会计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就是要确定我们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目前国内对于国际化会计人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各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都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国际会计资格证考试训练(姜昕、昝书林,2016),教学方法上也只是限于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基本不涉及不同国家经济、法律、文化环境等知识的学习,培养的学生也就是比其他学生多了一个国际会计师资格证书或者是多上了几门双语专业课程而已,并不能够无障碍进入国际市场就业,离“国际化会计人才”尚有很大距离。

(二)应试教育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会计教育走不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普遍存在“重考试轻能力”的倾向,这种现象在国际化会计人才教育中更加明显。很多学生片面的认为国际化就是考取国际会计师资格证书,所以就把考试通过ACCA、CIMA、USCPA等设定为读大学的目标,认为只有考试的那几门课程才是“会计”的主干课程,而对于学校开设的其他课程都只是消极应付,到了找工作阶段又都忙于应付各种招聘考试,这样使得学校开设的其他课程无法达到最初设想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落空,完全陷入“应试教育”歧途。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加之大家对于国际化教学的片面理解,很多学校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只是把ACCA、CIMA等国际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加入已有课程体系中,或者是用ACCA、CIMA等考试课程替代了原有课程,有些学校甚至仅仅是开设了几门双语教学课程而已,并没有针对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设计独立的教学体系,无法培养具有“国际思维”的全面的国际化会计人才(路一凡等,2017)。

(四)把“国际化”等同于“英语化”

对国际化教学的片面理解还表现在把“英语化”等同于“国际化”。我国高校向来对英语教学十分重视,大学生几乎一半的时间都用在学习英语上,自然而然,长期以来就形成了“国际化教学”就是“英语化教学”的认识,具体到会计专业而言,认为国际化会计教学就是开设若干门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但是,“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大多数国家并不是以英语为主要语言,201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工作语言就有18种。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沿线涉及的官方语言除了英语、法语、俄罗斯语等之外,仅官方小语种就有50多种,包括了泰国语、柬埔寨语、老挝语、越南、哈萨克语等(李紫霄,2018)。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小语种的翻译人才与翻译需求将迅速扩大,掌握小语种的会计人才必将成为市场“新贵”,但是目前国内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主要是以英语等大语种为主,小语种人才培养还比较少,所以小语种型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就显得格外稀缺(丁禹桐,2017)。

二、“一带一路”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建议

“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对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会计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新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教学内容和体系,形成完善的国际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复合型高素质的能够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

(一)明确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的导向,对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具体的教学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会计人才的社会认可度。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的明确表述,特别是基于“一带一路”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还是空白,使得各高校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无所适从。因此,会计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制定统一的、明确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国际化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制定指导性的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指导各高校积极完善教学内容和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二)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思维”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这些年来,会计学科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的特点。对于会计人员来讲,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传统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更需要具有扎实的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国际化会计人才不应该仅仅是考取了国际会计师资格证书,或者只是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应该通晓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背景,具备“国际思维”,能够无障碍进入国际市场就业,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思维,课程体系设计要从狭窄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加强人文知识、数据处理等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国际思维”的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刘杰、吕荣华,2017)。

(三)拓宽“国际化”范畴,培养“小语种+会计”的国际化人才

“小语种+会计”型的国际化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专业人才。“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除了面向英语等大语种之外,也要积极回应小语种型会计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的社会现实,实现会计和小语种的交叉培养。2017开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小语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社会反应积极,学生报考踊跃,多家大型企业要求和学院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教育部也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挂网在全国推广。2018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也开设了“小语种+会计”的人才培养招生试点。可见,国内高校已经开始了“小语种+会计”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但是在“小语种+会计”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除了学习和掌握一两种“小语种”之外,更应该加强相关国家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学习,切实提高会计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四)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除了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的国际化之外,教学方式也应国际化。改变我们传统的上课“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只是“听”和“记”的被动型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导向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渐培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式。目前的本科教学中虽然也是鼓励案例教学,有些课程也是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式,但是整体上来说,这种案例教学仅停留于形式,学生的实质性参与和思考较少,互动交流与批判性分析不多,整体的效果不太理想,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鼓励教学中多采用“问题导向”、“及时反馈”等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所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将来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

猜你喜欢

语种国际化一带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