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白鹳保护经济机制探析

2019-01-08周学红赵英男

野生动物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白鹳环境友好栖息地

刘 鑫 梦 梦 王 强 周学红* 赵英男

(1.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2.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100714;3.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102)

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1]。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是东方白鹳的主要繁殖地[2],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3]。刘红玉等研究发现三江平原湿地“破碎化”使东方白鹳觅食地、栖息地、繁殖地面积减少,负面影响显著[4-5]。侯伟等指出,人类农垦活动是黑龙江省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退缩、破碎化的主要驱动因子[6]。赵志春等研究显示,单一的农田景观类型、较强的农耕活动是鸟类生境选择过程中所要回避的重要因素[7]。三江平原地区农业发展已经成为东方白鹳保护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从协调农业发展与保护的角度探索东方白鹳保护机制具有相当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东方白鹳保护现状

1.1 东方白鹳及其繁殖地概况

黑龙江省在1960年有1 000多只东方白鹳,经历了20多年的农业开发后,1986年仅剩123只左右,1990年全省数量甚至不足50只[8]。基于数量的急剧下降,三江平原地区从1990年开始人工招引工作,建立了180多个人工巢,50余个巢被利用,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东方白鹳人工招引繁殖中心[9]。据统计,2014年东方白鹳全省数量达到400多只。近年来,国家在东方白鹳的保护上又采取了诸多措施:对东方白鹳数量进行定期准确的调查工作[10];加强东方白鹳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进行宣传保护教育,提高当地农户的保护意识;加强当地环境治理工作等。同时在东方白鹳的繁殖[11]、生境选择[12]、种群、人工养殖[13]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因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战略基地[14],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之一。湿地景观破碎化往往导致湿地与周边区域原有的景观生态联系被中断或削弱,削弱湿地的生态功能[15]。刘吉平等对三江平原湿地格局变化做过分析,结果表明从1954年到2010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和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沼泽湿地面积呈递减趋势,主要转变为耕地,少部分转变为林地、草地和水域[16]。这种变化是因为三江平原地区的4次农业大开发高潮、人口的大幅增加、排水沟渠及居民点建设和湿地的保护政策等都影响到沼泽湿地格局的动态变化。同时陈德祥等研究表明,三江平原开垦初期,土壤肥力充足,现在的耕种则主要依靠化肥农药来增强肥力,造成土壤贫瘠化、板结现象严重、水土流失、污染问题严重[17]。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原始的湿地严重破碎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居民生活建设等均加剧了当地自然资源情况的恶化。

1.2 传统农业与东方白鹳保护的冲突

欧洲20世纪末,农田鸟类数量下降明显,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Donald等通过农业强度、人口数量和活动范围研究,评估欧洲农田鸟类种群下降和农业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在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农业活动的范围越大,对鸟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地的负面影响越大[18]。Ratcliffe等曾研究南非农业对当地鸟类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影响,随着集约化农业的不断增加、边际栖息地的消失和生境的破碎化,几乎所有鸟类的多样性都有所下降[19]。此外,无农药施加的农业耕地可以延伸成为边际栖息地,为鸟类提供额外的食物和掩护地。由于人们对湿地的改造和环境的变迁,农耕活动的不断增强,必然导致传统农业活动不可避免地对鸟类生存造成严重的影响。

黑龙江省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两大平原分布,是全国湿地面积较大的省份[9],湿地也是东方白鹳繁殖的主要生境[10],湿地景观破碎化或生境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15]。三江平原地区农业开发和湿地破碎化等问题,必然会导致三江平原地区传统农业与东方白鹳保护之间出现以上类似的冲突。主要冲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改造湿地现象较多,导致湿地破碎化严重,景观结构改变、东方白鹳觅食地减少,乱砍滥伐现象严重,使东方白鹳筑巢场所大量消失,繁殖率降低[20];二是非有机种植模式较多,三江平原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最初只关注粮食产量,却忽略了非有机耕种模式下施加的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性质改变、肥力减弱、周边环境受到污染。东方白鹳作为农田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由于富集作用导致农药在东方白鹳体内的浓度不断升高,影响了其生存繁殖[21]。

2 东方白鹳保护经济激励机制

2.1 建立保护经济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我国针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多采用“命令-控制”型政策[22]。但是过去的“命令-控制”型政策本质是让当地居民承担野生动物保护的成本,全社会来分享保护所得的收益。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导致周边农户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态度消极,从而使得野生动物的保护无法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机制。

当今世界,市场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活动是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力[22],当然市场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经济学原理说明,每个个体在做出决策时,都面临着权衡取舍,同样情况,当地居民在保护或破坏野生动物之间进行选择时,也会选择对自己利益较大的一方面[23]。但是实际情况是保护野生动物的个人收益往往小于个人成本,因此人们通常会放弃保护野生动物。所以只有当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产生的外部经济效益能够满足自身经济需求或大于需求时,才能真正激励人们去保护野生动物,这其中关键的因素就是经济激励(economic incentives)[24]。经济激励本质是运用各种经济激励手段,推动保护活动中私人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平衡[25];引导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利用,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26]。经济激励机制相比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政策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经济激励机制具有市场亲和力,这将会减少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制度摩擦带来的社会成本;二是经济激励机制具有诱导性,通过提高保护者的经济收益促进其保护野生动物[27]。

2.2 农田鸟类保护经济激励机制的典型案例

为协调农业与农田鸟类的保护,国际上也根据各国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经济激励措施来减少农田鸟类和当地农户之间的冲突,缓解农田鸟类生存的压力,带动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促进农田鸟类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

2.2.1 日本

日本佐渡,是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GIAHS)地区,而此地区的朱鹮(Nipponianippon)曾由于农业因素的影响几乎灭绝,人们在采取各种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环境友好型的水稻种植模式可以为朱鹮种群恢复提供有力支持。环境友好型的水稻种植模式是指采取合适的农业生产活动来发挥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功能,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减少环境压力的可持续农业[28]。当地农户将这种环境友好型水稻田生产的大米通过了“朱鹮之乡”认证,由于人们对大米的健康程度非常关注,所以他们愿意以高价购买这种经过认证的环境友好型健康大米。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大米的销售量,保证了农户的收益。调查显示:注册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GIAHS)的地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普遍高于未注册地区,此外,在生物多样性高的地区,这种具有“生命品牌”(伴有野生动物生存的地区)的农产品通常会以较高的价格出售[29]。

日本丰岗市丰岗县虽然不是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地区,却生产着“白鹳—大米”,这里的农户通过政府经济激励方式,在保证自身的利益基础上,以环境友好型农业耕种为东方白鹳提供必要的生存繁殖空间。除了“白鹳—大米”外,在日本还有其他40种左右的不同物种的“生命品牌”的大米被售卖。对日本的城市居民研究表明:“白鹳—大米”的部分消费者购买动机是因为知道这种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可以对东方白鹳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中大部分消费者只是追求大米的高品质,他们并不知道白鹳保护的历史。因此,具有“生命品牌”的环境友好型大米的高售价对农民支持保护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29],促进了日本农业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发展。当然,仅通过“生命品牌”农产品的高售价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不够的,政府支持和公共活动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9]。

2.2.2 美国

在美国爱达荷州,此地区以农业为主导,而农业用地又是农田鸟类的重要栖息地。近30年来,许多现代农业灌溉使用的沟渠废弃后被混凝土填埋,农田鸟类的栖息地也因人口的开发利用逐渐减小,导致农田鸟类数量锐减。野生动物管理局(IDFG)意识到土地所有者在栖息地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实施了栖息地改造工程(HIP)。IDFG与参与该项目的土地所有者达成协议,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协助土地所有者维持栖息地,如改造河滩、建造樊篱、引水、种植防护林等。IDFG甚至可以偿还土地所有者75%的成本,成功的利用经济激励的方式激发了土地所有者的保护积极性[25],使得农田鸟类数量得以恢复。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甚至呼吁通过将加利福尼亚州用大米替换土豆作为主食,帮助保留鸟类水稻田栖息地,TNC还发起了“Paying Farmers to Welcome Birds”计划,对水鸟迁飞路线上的稻农进行环境友好型操作的成本补贴,通过经济补偿提高稻农的保护意识;美国农业部的自然资源保护局(NRCS)创建了农田鸟类栖息地改善计划(WHEP)[30]。计划提供大量资金以支持当地的农业生产为鸟类提供栖息地,以帮助抵消过去150年来湿地栖息地的大量损失。事实证明,WHEP已成为加州农业景观中水鸟栖息地的典范。美国这些地区均主要以直接经济补偿、技术支持等保证土地所有者的经济效益,将农田作为鸟类栖息繁衍地的一部分,通过经济激励促进土地所有者对农田鸟类的保护,达到共赢的目的。

2.3 东方白鹳保护经济激励机制

在我国,保护经济激励机制在诸多鸟类保护案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我国鄱阳湖鸟类资源和湿地景观资源极其丰富,然而这种鸟类资源仅是一种发展的潜力,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观鸟旅游规模较小、内容单一、管理落后、交通不便[31-32]、鸟类生存与社区居民的矛盾明显。因此可以开发当地的生态观鸟旅游[33],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形成一种周边居民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态势。又如陕西汉中朱鹮[34]由1981年的仅存7只,发展到现在的1 000只左右,保护区采取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激励当地村民自觉加入保护事业、从保护中受益,从而形成朱鹮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循环。无论是鄱阳湖的生态观鸟旅游,还是陕西汉中的社区共管[35],均在利用保护经济激励机制时因地制宜,寻找一种适合当地情况的激励手段。

2.3.1 协调农业发展与东方白鹳保护的必要性

我国现代农业导致的生境丧失和破碎化是鸟类多样性保育的最大威胁,但是一味否定乃至对抗农业显然是行不通的。农田具有与湿地类似的景观结构,如果管理得当,是可以代替自然湿地的[36]。Pernollet等表明,世界上近一半的水禽物种在其生命周期的至少一个阶段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农业生产[37]。东方白鹳是农田鸟类,主要利用农田生境进行生存繁衍。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模式对东方白鹳的影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寻找适合当地的农业发展与东方白鹳保护模式,如开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是至关重要的[38-39]。基于三江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和东方白鹳保护的情况,如何激励当地农户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东方白鹳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保证当地农户在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时,才能真正激励农户去参与保护工作[25]。同时Pernollet等在农田与鸟类的研究中表明,采取农田—水鸟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减少化肥输入,增强土壤肥力,促进氮利用率[37]。而且东方白鹳作为当地的“旗舰物种”[40],也可以提高当地鸟类的多样性。

2.3.2 东方白鹳保护经济激励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由温饱过渡到了追求品质,对食品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41]。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导致中国的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市场快速增长,成为继欧盟、美国和日本之后全球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市场[42]。李东等指出,我国有机食品的消费额以每年30%~50%的速度增长,据预测未来10年内,我国有机食品年均增长率将达20%~30%[41]。

大米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口粮[43],其安全性也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曹娣等对山东省 17 地市城市居民大米消费和购买意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消费者购买大米行为中对大米的品质和产地较为关注,比例分别占到了31%和20%,同时购买东北大米占到了50%,说明城市居民在购买大米时更倾向于健康的东北地区大米[44]。苏秀梅研究指出,网购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主要是出于有机农产品本身的味道、健康营养等属性,同时有机农产品的安全、环保属性也是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的主要推动力[45]。城市居民愿意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出的健康大米是东方白鹳保护经济激励实施的基础,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对健康大米的偏好明显,需求较大,以三江平原地区东方白鹳为“形象代言人”的健康大米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如果政府同时采取有效手段,如:资金扶持[46]、积极宣传、扩展销路、技术支持等,那么更能提高大城市居民的购买欲望,保障农户收益,这样自然而然地激励周边农户自觉参与到东方白鹳的保护工作中,达到了东方白鹳保护经济激励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农田鸟类保护案例,充分利用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战略要地的优势,开发当地农业经济价值,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让城市居民购买健康农产品带来的利润促进当地农户对东方白鹳的保护,采取这种经济激励机制促进农户进行环境友好型农业耕种,在利用农业的同时既可以提高当地农户的经济收益,也可以改善当地土壤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而给予东方白鹳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安全的环境,形成一种城市农村共同发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47]。

2.3.3 保护经济激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探讨

在诸多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激励案例中,相比“命令—控制”型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显著。尽管保护经济激励有明显的优势,但保护经济激励并不是万能的。在利用野生动物保护经济激励机制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保护经济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

日本的“白鹳—大米”保护经济激励案例中,Mitsuyasu等针对农产品仅通过“生命品牌”这一特质能否可以获得更高的售价和增加农产品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进行了研究,实验者的预期结果是购买“白鹳—大米”的消费者要比普通消费者具有更高的环保意识,但实验结果却是大部分消费者更注重的是他们的健康,而不是野生动物的保护。只有40%的人愿意为改善私人和公共价值而付费,60%的人只愿意改善私人价值,没有意愿为公共价值付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仅通过“生命品牌”这一亮点并不能足够的吸引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困难[29]。美国的WHEP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一是WHEP计划得不到持续大量资金的支持。最开始时由环境质量激励项目(EQIP)提供资金支持,但是到2014年截止,他们之间的短期合同即将到期,这直接导致WHEP计划的可持续性受到限制,为农田鸟类提供的栖息地面积大幅减少,项目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二是WHEP计划在前期的工作当中,参与的组织有限,没有形成多种机构参与的合作模式,导致WHEP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30]。

针对以上问题,日本的“白鹳—大米”保护经济激励案例中Mitsuyasu等提出在进行经济激励的同时,政府支持和公共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29]。为了解决“生命品牌”所强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居民只关注自身健康之间的矛盾,政府一方面可以在初始阶段通过一定的扶持补偿等经济手段促进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通过公共活动进行积极的宣传与引导,促进“白鹳—大米”的推广以及提高人们对“白鹳—大米”的认可度。美国水稻委员会发现合作伙伴关系对于维持农业生产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解决合作伙伴这一问题,加利福尼亚水稻委员会等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局(NRCS)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替代保护计划机制,与此同时,NRCS投入了大量的联邦农业法案资金,继续激励保护鸟类的友好农业实践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教育研讨会,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公共组织、私营企业和非营利性部门都广泛参与其中,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成了一种能够提供多种资源和专业知识分享的平台,使得WHEP计划取得不断的成功[30]。

笔者于2018年7~8月在三江平原和北京两地对“白鹳—大米”保护经济激励应用的调查中发现,“白鹳—大米”保护经济激励在我国的应用尚需解决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环境友好型种植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环境友好型大米没有稳定的销量,销售渠道受限;三是政府对环境友好型种植的激励不够;四是城市居民购买大米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健康和口感。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用东方白鹳保护经济激励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环境友好型种植的资金投入,初始阶段建立损失补偿机制[48];为环境友好型种植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社区宣教、公共活动等扩大环境友好型大米的宣传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东方白鹳分布区居民保护东方白鹳及其栖息地的积极性,达到“白鹳—大米”保护经济激励机制的预期效果。

3 结语

东方白鹳保护经济激励机制在传统的保护机制下,利用经济的手段促进保护,采用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基于城市居民对环境友好型大米的偏好,在提高当地农户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为东方白鹳提供高质量的生境,从而达到保护东方白鹳的目的。但是,想要充分发挥保护经济激励机制对东方白鹳保护的促进作用,还需政府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和多种公共活动等配套措施来协调东方白鹳保护机制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在东方白鹳保护经济激励机制及相关管理措施保障下,还可充分发挥三江平原地区农业优势,进而形成农业发展与物种保护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白鹳环境友好栖息地
走进“欧洲白鹳村”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BEAN SCENES
环保新型缓蚀剂发展状况与展望
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的法制建设思考
送子白鹳神话缘何而来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
德国白鹳村家家筑鸟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