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地区美国白蛾防治策略及防治措施
2019-01-07段君钢
段君钢
摘 要 美国白蛾,是国际性森林植物害虫,具有食性杂、繁殖能力强、危害严重、传播途径广等特点,对其的治理、防治措施等问题已成为辽东地区农业、林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简要探讨几点意见与广大同仁交流。
关键词 辽东地区,美国白蛾,防治
美国白蛾,是属于世界性检疫害虫之一,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害虫的疫情已经从北部慢慢迁移向中部。此类害虫对于阔叶树危害还是影响严重的,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到目前为止美国白蛾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1 美国白蛾的生活及危害特点
1.1 生活特点
这个害虫要经历一年3周期, 经过一段卵期,5月初至6月中旬形成初期幼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初期幼虫化为蛹;6月下旬至7月下旬形成初期成虫;又进入中期幼虫期( 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中期蛹;中期成虫形成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最后迅速进入终期幼虫(9月上旬至10月下旬);9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直到3月下旬开始新一轮循环。美国白蛾成虫对于腥臭味敏感度较强,所以导致在某些散发臭味的地方发现此类白蛾的数量极多。
曾为美国白蛾的栖息地分布做过调查研究,有研究表明,在1922年加拿大首次发现此虫,且美国将近40多个州发生了虫灾。然而国内则是在1979年发现首例案例,它主要是从中朝边境传入我国辽宁省丹东地区的。在国内分布呈现北部向中部地区延伸。美国白蛾属于多食性蟲类,可危害200多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其中危害最多的是阔叶林[1]。由于它的危害程度间接成为了一种严重危害树木的害虫。
1.2 危害特点
1.2.1 危害范围广泛,传播方式多样
美国白蛾主要以幼虫以叶子的汁液和树皮为食,能将植物全部吃光,影响树木生长速度。不仅对野生植物有伤害,而且还危害农作物,造成食物的产量减少。幼虫、成虫极易随人为活动、物资、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传播。美国白蛾主要靠人类行为活动传播,且依附在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因此随着木料包装的运输过程越来越远导致美国白蛾的范围被扩散得越来越大。
1.2.2 环境适应力强,繁殖数量大
据研究表明,美国白蛾对恶劣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如抗冷,抗高温,耐得住饥饿。一只雌蛾平均一次产卵400-600粒,能够达到1900多粒[2]。
1.2.3 觅食的范围广
美国白蛾是属于杂食害虫一类,它的食物以绝大多数阔叶树以及灌木、花卉、蔬菜、农作物、杂草等为食,造成严重的农业危害。
2 美国白蛾防治策略及防治措施
2.1 防治原则
(1)以持续控灭为中心,以虫情监测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重点,利用综合技术手, 配套现有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2)坚持政府行为,层层落实责任制,运用工程管理办法,突出以法治虫,目标管理。(3)坚持划类分区、分类施策,根据各地区发生程度,划分轻度、中度、重度发生区,对不同类型区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4)坚持联防联治、全面治理。
2.2 防治措施
从多年的防治实践可以得出,防治美国白蛾必须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技术应以生物防治和仿生物药剂防治为主体,同时兼容其他不伤害天敌的控制技术,从提高对美国白蛾的自然控制能力入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和增殖天敌,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密切配合,将其危害长期、有效的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3]。
2.2.1 以营林为基础,调整植物群落
本地区的气候和植物群落组成适合美国白蛾的生存繁衍,白蛾主要危害四旁树木,因四旁大都为白蛾的喜食树种。从长远观点来看,应多栽植白蛾厌食树种,如香椿、银杏、国槐等,另外还应该利用树种更新的机会,逐步淘汰如榆树等喜食树种;在即便于普查又便于防治的地块,适当栽植喜食树种,以利用虫情监测、集中消灭。
2.2.2 采取适宜的人工防治措施
比如人工捕杀成虫。在成虫初见期至高峰期,即第一代,5月中旬-6月初,第二代,7月下旬-8月初,进行人工捕杀成虫。以第一代捕杀效果最好。因初羽化成虫在电杆、树干、墙壁等直立物上停息一段时间的习性,所以此时在晴天的清晨或15—18时,是人工捕杀的最佳时期。
2.2.3 剪除网幕
在幼虫网幕期,即第一代,6月上旬-7月下旬,第二代,8月上旬-9月下旬,每隔2-3天检查一次网幕。发现网幕及时剪除,剪下的网幕要及时烧毁或深埋,防止幼虫扩散。剪网要在幼虫3令以前进行,如抓不住时机,幼虫已扩散,则必须现施药后剪网,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围草诱蛹:第一代幼虫老熟时,往往延树干爬下寻找化蛹场所,此时可以在树干距地面1.5米处围草诱蛹。但必须注意适时解除围草,选出寄生蛹,将其余的寄生蛹烧毁。对于高大树木上的白蛾防治,采用此法效果较好。
(2)灯光诱杀成虫:于5月中旬-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中旬成虫羽化期,每晚20时—次日4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2.2.4 性诱剂的应用
应用日本生产的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芯,安装在诱捕器上在成虫期诱杀雄成虫。
2.2.5 仿生药剂的应用
灭幼脲、米满等昆虫生长调剂,具有控制害虫、保护天敌保持生态平衡、避免环境污染等特点,该类制剂可抑制或加快几丁质合成,是协调综合治理的理想制剂。但施用时必须根据测报,准确掌握施药时期,一般在幼虫网幕始见期至高峰期,即在幼虫3龄前施药。幼虫高龄期不宜施药。施药时要注意喷布均匀,每代只喷洒一遍即可[4]。
2.2.6 以虫治虫
采用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白蛾卵,挂蜂卡防治寄生率可达20-40%。利用柞蚕蛹繁殖周氏啮小蜂。该蜂具有寄主专一、寄生性强等优点,通过人工大量扩繁,在林间释放,使其在自然界中增繁,提高对白蛾的控制能力。
2.2.7 以菌治虫
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适时喷洒以防治幼虫。
2.2.8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急救措施,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和伤害天敌,应控制使用,仅限定在重灾区和发生区使用。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应用,制止美国白蛾害虫对辽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危害、影响,是值得期待和不断研究探讨的。
参考文献
[1]李宗先.林木害虫美国白蛾的鉴别与防治[J].果农之友,2019(09):38-39.
[2]谢菲,张人伟,李翼,施明清.浅谈美国白蛾的监测与防治[J].南方林业科学,2019,47(04):60-61+64.
[3]丛志亮,鞠晓强,王贵.美国白蛾在东辽地区的发生与防控[J].吉林农业,2019(15):94-95.
[4]于春华.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J].吉林农业,2019(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