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主题浅谈当代艺术
2019-01-07尚子晴
【摘要】在《当代艺术的主题》一书中提到,从过去30年间的艺术领域中经过探索和实践,可以分别以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和精神性七个主题阐述当代的艺术特征。当代艺术本身就融入了很多层面,包括风格、技巧、选材、主题、形式等,使我们对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有了新的理解。本文针对身份这一主题,谈对当代艺术的分析。
【关键词】当代艺术思潮;身份;个人情感;个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艺术渐渐融入了大众的生活,它是为所有人而存在的,它可以成为治愈心灵的途径,也可以丰富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和情趣。谈起当代艺术,很多人认为它是看不懂的,其实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观赏的时候,才能发现它就是基于当代文化的现实语境,强调的是关联现实生活。当代艺术是以经济全球化作为大背景的,我们知道,由于西方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着很大差别,所以表达主题、表现形式上都会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去掉民族化”或者说是“超越民族主义”的一种形式,是由多元化、多方向、多颜色的人种,通过零碎的语言表达组合起来的复杂景象。
一、谈“身份”中的当代艺术家
昆德拉曾在《不朽》这部小说中提到当一个人生活在与他的才华不相适应的时代,他会做什么呢?这种设问正好问出了当代人面临的困惑,如何确定自己在当代社会的身份。在艺术领域可以有不同的身份,比如画家、策展人、收藏家等,他们是不同的职业方向,只是处在文化的领域中,被重新的建构,使得艺术领域中的身份变得与众不同。当代艺术的主题中从七个方面阐述其特点,正好谈到了身份这一章节。从它的词语解释为出身和社会地位、身价、模樣、姿态、手段本领、行为和质量。
从我们出生就赋予了名字、民族等,传统的艺术家们往往以“英雄主义”的叙事手法来表现他们认定的身份,例如希腊时期的雕塑,它可以准确地将人物形态塑造出来,而且定义了审美,甚至很多元素影响着现代的审美观念。我们在《当代艺术的主题》得知,身份指的是个人情感和激进的个体意识,代表的艺术家群体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因为二战后的美国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国家,为了逃脱战乱以及追求思想上的自由,涌现出一批纽约的画派。第一个代表人物是德库宁,他的画表现了人性的欲望;第二个代表人物是波洛克,主要以泼墨画为主,虽然刚开始不被人们理解,但他的行为表达和中国很早就有的泼墨画有着相同的共性;最后一个是马哲威尔,他用细细的笔触画成巨大的点线,把美国的自由奔放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对于艺术家来说,自主、自由的个体才属于真正的自我体现。自我是完整的、稳定的、独一无二的、能够独立行动的,富有意义的意向和一颗表达自己的内心。
值得一提的是战后现代艺术家蔡国强,他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条新思路:深入东西方文化的对话。这对于理解当代艺术的观念有着启发性的重要意义。他在创作上主要是以个人所做的事情为主,借用的是一种自然的力量。之所以采用火药的方式:一个是他对于生活的空间感到了压抑,想利用火药的爆炸来打破现状,解放自己的心性;另一方面是他在创造作品时,将易燃的画布与油彩的爆炸结合后,突破了之前某种保守的造型惯性,正好表现出破坏与建设的矛盾对立关系。从此,说起用烟火点燃全世界就会想起蔡国强,成为了形容他身份的一部分,在2001年的上海峰会上、2008的北京奥运会上,都让人们见证了最厉害的烟火。
二、在艺术史中谈“身份”的体载
在艺术史中的身份中有两种艺术体裁,分别是人物肖像画和自画像。像我们熟知的毕加索、梵高、安迪沃霍尔等都是通过创作肖像和自画像这类体裁使传统的绘画有了生机。一件艺术品无论在内容的题材上、形式上以及选材上,反映的都是艺术家自身的身份特征,以及能够清楚识别观赏观众的身份特点。像梵高作为后印象主义大师,利用很多绘画技巧表现其特色,如涡轮状的点状笔触等富有一定的装饰意味,为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开拓了新的艺术局面。像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被认定为第一张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成为了艺术史上的一次新革命。而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也引领了商业美术形式的艺术风格,吸引了资本主义人群,开启了新的写实主义。身份就像是一张名片,成名是需要勇气的,正因为有他们的探索和创新,才有了如今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供人们借鉴和学习。
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受到了女权、民权、种族、后现代和后殖民等知识文化领域的影响,多种世界力量和事件已经重塑了身份这个概念。二战结束不久,欧美艺术的生产核心主题就是身份,他们认为身份不是单一和唯一的,是受到外在因素影响的。罗兰巴特的“作者至死”阐述,任何的定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存在相对性和特殊性,每个人对于身份的理解各不相同,会随着自身的情况而发生变化造成影响,所以它的独立性是有所争议的。而今天的西方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理解它的时候,把它定义为一种社会和文化身份。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同一形式或主体突显自己的艺术主题,利用多个层面的集体身份形成一个系列,就像连环画一样。我们在探索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方艺术作品时,不难发现当时的描绘对象主要还是性别、种族、民族和性取向这些范畴。
三、在政治学中谈“身份”影响
身份政治学是个人所属的种族、族群、文化和性别等在他们的社会角色中发挥作用,尤其是指弱势群体有意利用自己的身份与其特征和关系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行动。简而言之,是相对弱势族群争取被主流社会肯定的一种追求认可的政治。像“游击队女孩”就是代表着女性和父权体制进行抗争,从而证明自己这类的团体,她们代表了行动主义的艺术,同时为了权益向世人传播广告之类的视觉信息,引发社会的重视与思考。这种身份的问题不仅体现在西方,中国的艺术家靳卫红曾说过:“我们是性别模糊的人类”,在艺术的领域中不需要分别政治上的身份,只有保持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另一种身份的解读是指通过某些主张和影像,传达的概括化或模式化的塑造身份。艺术家们可以通过选择在当今的文化活动中,或者是向往的神话人物环境中突出其艺术特点。就像马歇尔的画面中几乎人物都是黝黑的皮肤,具化了非裔美国人,对黑色表现了自己独特的形式认知。
如果世间事物存在秩序性,那么就会有自然生物界的等级之分,它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共性,但身份的形成是一个由多个变量组合而成的,这些变量包括性别、性、民族、阶级、宗教等,它是需要考虑多样化意识的,在政治上也同时具有解放的意义。从身份的本质、多样可以发掘出另一特性就是驳杂性,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艺术文化的混杂,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认同,将多元文化融合并存。
四、谈身份在多元文化主义下的转换
如今的身份源自一个相互依存的力量形成的单位,它们为单位内的所有成员规定了社会的角色,为其地位提供了阶梯式的报酬,规范了一定的行为要求,安排了自上而下的权利,形成了不同的身份。这些身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等方式,在特定文化和政治环境下得到的,它不是固定的,是有多样性、流动性和转化性的。
随着艺术界在不断发生变化,多元文化主义成为了一种趋势,掩饰了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一系列的问题,似乎解决了身份的问题,而新一代的艺术家们如果想要超越身份的标签,就必须创作出更多主题的艺术,突破之前的风格特点,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在融入多元的文化和背景下,朝着富有个性的方向重新塑造二十一世纪的新身份。
而另外一个决定影响身份的因素是因为全球化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一些批评家、理论家,很多艺术需要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家们并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我真正的思想,艺术品成为了销售商品,在这种情况下,身份的标签就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五、总结
在过去的30年中,关于身份的主题常常与其他主题交织在一起,所以好多艺术作品表达的是包括身份在内的多元化内涵。从身份这个主题去探究,它成就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使他们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找到了自我。即便身份的层面有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淡化身份的束缚,艺术家们重新开始创作出更多主题多样的艺术,所以身份也会随之变化,不管是在当代艺术还是现代艺术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美]罗伯森,迈克丹尼尔,著,匡骁,译.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2]王鑫.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元素及本土独创性[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3]王建玉,屈婷.当代艺术主题的多样性与艺术史研究[J].艺术教育,2015(11).
作者簡介:尚子晴(1992-),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助教,硕士学位,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