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周山水画《庐山高》艺术特点研究

2019-01-07马祥和王月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技法笔墨山水

马祥和 王月

【摘要】明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折中主义”时代,产生了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吴门画派在艺术上延续了自宋元以来的优秀文人画传统,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时代风格。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旗手和开创者,其艺术主张和山水画风格对该派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对沈周绘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转变历程作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由于他个性风格的彰显,又体现了他“远于古人”的创造力,从而重构起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体系。

【关键词】山水;庐山高;笔墨;技法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纳西东巴教《神路图》艺术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沈周的师承关系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常州(今苏州吴县)襄城人。沈周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沈澄、父亲沈恒均工诗善画,沈周从小聪明伶俐,在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下,也酷好诗词、书画。

沈周绘画的主要取法基础源于元人,他早期热衷王蒙,中期偏向黄公望,晚期痴心吴镇,而倪元林则贯穿全过程。沈周学习元人,更多的是将元人技法演化为自己绘画的方式。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会同时出现多人的面貌。如《策杖行吟图》的画面构图关系,取法倪元林,但远景的山石结体却是黄公望,笔墨之清润又源于吴镇;从画面近处几棵树的画法来看,基本形态取法倪元林,然其用笔用墨却相去甚远。倪多用干笔斜拖,笔触粗而透气,显得干练而挺拔;沈周却用笔湿腻,行笔不果,显得细致,倒颇有王蒙风范。沈周在广师古人的基础上,以元人为基点,丰富自己的画面形式,并逐渐体现出沈氏山水画面貌中的粗、细两种风格,俗称“粗沈”“细沈”。

二、《幽居图》的特点

沈周山水画早期取法王蒙,作品多呈现出结构严谨、精细缜密、笔法工细的特点。沈周山水画的绘画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幽居图》为沈周38岁时所作的,此幅作品中沈周自题:“心远物皆静,何须择地居。赁畦还种药,过市每巾车。委苍藤梢乱,幽窗竹色虚。五禽多却老,又鬓未应疎。叔善先生久索予拙恶,滋漫作此,并诗归之”。此画作于1464年,比《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晚了3年,画法主宗董、巨,兼有王蒙之笔墨,如石上浓淡枯润的苔点等。首先,从作品题款来看,比较秀美、雅致、端正;其次,从作品笔法来看,画面经过了精心设计,在险要的山峰之下,一座文人居住的屋舍半隐半现于挺立在树木之后,从集市中返回的主人牵着牛车走向那藏在树枝丛中的小桥。从构图布局上来看,与沈周的老师刘珏一幅山水画作品《青白轩图》极为相似,因此,这幅画应该是受老师刘珏风格影响,反映了沈周在创作时取法的严谨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沈周细笔山水以“谨细”见长,早期多为小幅作品,《幽居图》为沈周早期山水画作中的代表。可以说,“细沈”是以王蒙为起源点,并追溯五代传统中严谨细致的画法所形成而的特征。

三、《庐山高》的特点

《庐山高》为浅绛山水,是沈周现存作品中最为罕见的山水画作品,时年四十一岁的沈周为庆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的精心之作。因陈宽祖籍江西,所以沈周用了庐山的“高”来赞美老师的品德,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庐山高》是“细沈”风格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幅作画中,他继承了王蒙“厚、毛、松”的笔墨风格,画面主体以峻峭浑朴的山体为主,右边附以形态各异、高低不一的群峰相称。作品气势沉雄苍郁,笔法缜密细秀、皴擦点染不下五六遍,形成苍茫厚实的审美特征。在笔墨的渲染下,山石用细牛毛皴和披麻皴梳理出山石的体质,矾头石点以浓墨为苔,用明暗对比拉开空间距离。并在重墨的衬托下,一汪泉水蜿蜒而下,穿岩破壁直顺谷地。期间时为栈桥遮隔,时为山岩所掩,然笔断而意连,生动活泼而尽显诗意境界。用笔中刚柔相济,疏密相间,长勾短皴兼施,中锋侧笔并用,整笔与散笔兼之,将披麻皴、解索皴等皴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在用筆技法上,刚柔相济,疏密相间,长勾短皴兼施,中锋侧笔并用,整笔与散笔兼之。将披麻皴、牛毛皴、解索皴等皴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披麻皴极富弹性,在充满着节奏感的同时更强调了皴线的明暗;在轻重之间,长似蛇行,短似钉头,窄处是披麻形,阔处有斧劈状。沈周将长、短、窄、阔交叉在一起,削弱斧劈皴的外形加强了披麻皴的力度,表现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艺术效果,令人耳目一新。沈周不厌其烦地用勾、皴、擦、点、染来描绘山的雄浑和江南的秀润,并借此叙述自己对生命的净与道的感悟。画幅中的崇高峻岭的山峰注入了人格的魅力与人文的情怀,这样的山水比自然景色更饱满、更奇美,也更令人回味无限。画风近似于王蒙《青卞隐居图》,而值得注意和借鉴的是,通过与王蒙作品的对照,我们发现沈周在“师古”的基础之上,又能做到“古为我用,推陈出新。”他对王蒙的笔法做出转化和提炼,强化了画面物象的形态感,使树木、山石之间的构成更趋向繁密细腻。并于严谨细秀之外渐趋粗放,气魄转向雄逸沉厚,下笔刚劲有力,同时又能将元画中气蕴含蓄之美加以保存,浑朴沉郁,墨色酣畅淋漓,气势磅礴而又不失醇厚苍润。

在构图上,《庐山高》的绘画构图是独具匠心的,沈周将画面的安排得当,近、中、远层次分明;图中峰峦叠嶂,气势奇伟;画面布局疏朗,浑然一体。在作品中山峦层叠,云雾浮动,飞瀑高悬,草木繁茂,气势宏伟。首先是近景,在画面的右下角有了山坡, 上面两棵高大劲松弯曲盘缠;其次,中景为著名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木桥斜跨,打破原有的沉闷。两侧险峻的峻岩和岩石峭壁,呈内敛的态势;最后,远景是庐山的主峰,云雾浮动,从下至上,山势由近而远。沈周取于王蒙技法,擅长把浓密高叠的石岩进而形成转折交搭的层峦,位置大小林木,复合为整一的天然美,松紧、疏密,有条不紊。

造境上,《庐山高》以其奇特的构图和意象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于恩师的祝愿与崇拜。整幅作品在营造出一种宏伟壮丽的意境的同时也不失一个鲜活而自然的宁静。画家融会诗意,把胸中积蓄的最美的意境尽情地显现出来,这就是沈周心目中的庐山。既区别与元人的空寂之境,也有别于“浙派”的气格。总的来说,《庐山高》从笔墨到构图以及丘壑形态均接近与王蒙的《青卞隐居图》。通过对《庐山高》的分析,我发现沈周不单有“窥古人堂奥”之才干,还有“变法传统,借古开今”之精神、“博取各家之长,而成一家之体”的能力。

四、结语

沈周绘画的早期取法,主要源于元人“元四家。”沈周的早期以摹写为本源,在“师古人”的基础上求发展,而说他“远古人”是因为沈周在摹古的过程中,不仅限于传统的形式,而是把传统中的形式美感转化为自己绘画的基本语言,从而在画幅中重构出一种新的视觉美感,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入古出新”。《庐山高》便是他早期风格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沈周的绘画风格可分为了三个阶段:奠定基础的绘画早期、形成与发展的绘画中期以及线条老辣、意境深远的绘画晚期。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沈周各个时期的绘画状况。研究分析沈周的取法、变法之途,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人审美风尚、技法特征以及其内在发展演化的规律。从沈周绘画取法前人的经验来看,其入古出新的经历,对我们的学习研究无疑有着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云.明四家绘画艺术读解与鉴赏[M].西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3-54.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 [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334-339.

[3]段红伟.沈周画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52-89.

[4]单国强.明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6-76.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73-84.

作者简介:马祥和(1969-),男,汉族,安徽滁州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书画艺术比较研究;王月(1993-),女,汉族,山东青岛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科学历,讲师。

猜你喜欢

技法笔墨山水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手绘技法表现
山水朋友
作品一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秀秀台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