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巴赫的身后
2019-01-07陈俊珺
陈俊珺
许多人了解朱晓玫,都是从她弹的巴赫作品开始的。70岁的她,已经在全世界近600场音乐会中演奏过巴赫的作品。朱晓玫对巴赫,可谓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5岁时,朱晓玫就与巴赫结缘,说不清为什么,只要一弹巴赫作品,她就觉得很高兴,充满力量。一天练8个小时的琴,弹到没力气的时候,觉得很枯燥的时候,她就会练巴赫作品。
1966年,17歲的朱晓玫被下放到张家口的农场。没有钢琴弹,她实在受不了,写信向母亲倾诉。两个多月后,一架钢琴和一车煤炭一起被运到了农场。朱晓玫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兴奋地打开琴盖,却弹不出任何声音。由于长途颠簸,钢丝全断了,她想方设法从工厂里找来了不同粗细的钢丝,自己修好了钢琴。
图 / 油画作品《弹钢琴的女孩》
张家口的冬天,零下20摄氏度,滴水成冰。朱晓玫想起了老师潘一鸣的话,练习钢琴最好的方法不是敲打钢琴,而是弹巴赫的赋格作品,因为弹这些作品的时候,要用一只手发出4只手甚至5只手的声音。从此,她每天弹巴赫作品,暖了手,也暖了心。
1980年,朱晓玫赴美国留学,她身上只有20美元,好不容易找到容身之处,从事音乐的房东却不准她在家里弹琴。朱晓玫突然想起有关巴赫的故事:俄国驻德国德累斯顿的大使患上了失眠症,请演奏家哥德堡找巴赫写一些曲子,好让自己在失眠时消磨长夜。这位大使是巴赫的老友,哥德堡又是巴赫的学生。这部作品便是后来的《哥德堡变奏曲》。
既然这首作品能让人平静,为什么不试着弹一下?朱晓玫小心翼翼地在屋子里弹《哥德堡变奏曲》。房东不仅没有再阻止她,竟然还送了一本书给她,里面论述了如何弹好巴赫作品中的装饰音。
45岁那年,朱晓玫第一次在法国公开演奏《哥德堡变奏曲》,大获成功。法国媒体用“纯净无邪”来评价她的演奏。她去医院弹给病人听,甚至还试着在监狱里弹奏。“巴赫的音乐不仅能使我的心灵获得平静,也能够帮助那些经历病痛的人。”朱晓玫说。
很多西方听众好奇,来自中国的朱晓玫为何能把巴赫弹得这样细腻纯粹。朱晓玫告诉他们,中国人恰恰是最容易弹好巴赫,也是最容易听懂巴赫的。中国道家哲学里最高的境界是宁静,巴赫的作品中就有一种宁静的喜悦,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戏剧冲突,于平静中蕴藏着深沉的力量。在多声部的复调音乐里,不同声部在一起,非常和谐。
老子曰“上善若水”,巧的是,巴赫的名字在德语中正是“溪水”的意思,他的音乐如流水一般不舍昼夜,宁静地流淌。老子曰“大音希声”,在《哥德堡变奏曲》中,音乐的基础并不是高声部的旋律,而是低声部的线条,而有些低音,一般人难以听到。“当音乐与哲学达到最高境界时,是相通的,是没有国界的。”朱晓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