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带”
2019-01-07富丽
富丽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中的这一句写尽了相思之情。那么,古人的衣带跟我们今天的腰带有哪些异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带”这个字。
“带”的金文字形为,像一条弯曲的长带子的形状,两端有缨,并向下垂。到了小篆时,字形就已经跟现在的写法很接近了,上面的部分表示系结处,下面的“巾”表示垂下来的部分。今天“带”字的写法是根据草书楷化而来的,被确定为规范字形。
《说文解字》:“带,绅也。”“绅”是腰带,“带”与之同义,最初也是指古人束衣的带子。具体来说,“带”分为两种:一种是丝制的大带,围在腰间束住外衣,在身前打结,两头下垂,称作“绅”(“绅”有时也特指大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另一种是皮制的革带,用以佩挂玉饰等物,称作“鞶(pán)”。二者有时统称为“大带”。
《诗经·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是说这位淑人君子的衣带由素丝制成。《楚辞·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以荷叶为衣,以蕙草为带,形容天神少司命的飘逸出尘。
古代还有所谓“金带”“玉带”,是在带上饰以金、玉,通常为官员的服饰。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可见,在特定历史时期,佩金带或玉带是与官员的官阶相对应的。宋代梅尧臣《十一日垂拱殿起居闻南捷》“腰佩金鱼服金带,榻前拜跪称圣皇”,以及韩愈《示儿》“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中,“金带”“玉带”都是官员身份的象征。
衣带乃狭长之物,古人用“一衣带水”,即像一条衣带那么窄的河流,来形容相距不远。这一成语源自《南史·陈本纪下》。当时,隋文帝杨坚下令讨伐长江南岸的南陈,临出发前,他对仆射高颎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他口中的这条如衣带般狭窄的水道自然是指长江。由此可见,这个成语的正确停顿方式应为“一/衣带/水”。古人最初以之言征战之便,后来,随着使用环境的变化,更多的是用它来强调江河湖海不足以成为阻碍。比如明代袁宏道《戏作三星行送曹子野归楚时予亦将归里》:“汉沔相踞,一衣带水,俟(sì,等待)君于油口之渡。”
革带是用来佩挂物件的,于是“带”就有了挂、佩带等意思。比如《礼记·少仪》中的“仆者右带剑”,是将剑佩挂于腰的右侧。《楚辞·九章·涉江》中的“带长铗之陆离兮”,也是形容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类似的还有唐代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是一种呈弯钩状的兵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强调“带”与“戴”的区别,前者为随身携带,后者是将某物加于身体的某一部位之上,而“带”的这种随身携带之义,正是由佩挂于革带之上发展而来的。
由于衣帶围在腰间,“带”自然就有了“围绕”的意思。《战国策·魏策一》:“前带河,后被山。”意思是前面有河流围绕,后面靠着大山。唐代王昌龄《九日登高》一诗中“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也是同样的用法。
带子窄而长,古人以之比喻长条形状的景物或地形,由此,“带”就有了地带、区域等意思。比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融情于景,暮色中远处山林的青绿色仿佛是诗人悲伤的心境使然。
“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而它的诸多意义和用法,都是在最初表示腰带之义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发展出来的。限于篇幅,我们不再一一列举。
从功用来看,今天的腰带兼具束腰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而这两种功能古代的腰带也都具备,但是,像革带那样佩挂物件的功用,现在已经基本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