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人才双重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
——以广东某学院为例
2019-01-07龙游宇
龙游宇,姚 芳
(韶关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我国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要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1]。目前,韶关市 GDP突破了1 000亿元大关,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洼地效应已逐步显现,在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选择入驻韶关之际,用创新模式培养地方金融管理人才,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从现实来看,韶关市的金融系统人才缺口巨大,特别是在农村布点广泛的金融机构,人才流动性仍然较大,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大批掌握金融管理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专业发展需要来看,韶关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主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既要有一定理论素养,也要有适应粤北山区多种需要的素质。因此,按照传统的模式培养山区所需要的金融管理人才将会出现适应性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若从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第二课堂等角度出发来共同开展[3],显然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许多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分析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如强调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4],强调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5],强调从树立创新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式转型、创新平台的搭建等四个方面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6]。事实上,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涉及从教育理念到课程体系设置,到强化实践教学机制,乃至建立师生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本项目从学生的能力培养出发,通过校内跨学科合作和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实现地方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
从地方金融管理人才所需要的能力出发,阐述“双重协同”的由来,并进一步分析实现双重协同的方法,最终概括总结出“双重协同培养金融管理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双重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双重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金融管理人才的能力界定
金融管理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简单来说,其不仅要掌握现代经济和金融的理论知识,学会分析经济形势的能力,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学会分析处理大数据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备适应山区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要具备与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的能力。
经济和金融的理论知识是专业的基本要求,要求掌握的分析经济形势的能力包括报告解读能力、形势跟进能力和自主学习提升能力,此项能力称为专业能力。掌握现代数据处理技术主要要求学生具备使用数据分析软件的能力,要求掌握Excell、SPSS和SANTA等分析软件,此项能力称为方法能力。山区适应能力主要是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掌握人手不足情况下从事多项工作的能力,此项能力称为社会能力。
2.双重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上述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经济管理学院负责传授经济和金融方面的知识,数学与统计学院负责传授数据分析知识并训练相关能力,而韶关市金融系统则负责相关的实践教育。也就是韶关学院内部不同学科之间跨学院实现协同,又共同对外实现协同,构成一个“双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双重协同”包括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个方面。一般地,外部协同就是与本单位以外的机构进行协同创新,在这里指的是与以人民银行韶关支行为首的金融系统的协同;内部协同则指的是高校内部各教学或科研部门之间的协同,在这里指的是经济管理学院与数学和统计学院的协同。因此,“双重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高校内部跨学科的协同和高校与外部企事业单位的协同的有机统一而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便充分地将校内和校外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共同构成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教师资源、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以及实习实训基地,从而形成一个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双重协同金融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
1.内部跨学科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创新发展
金融管理是由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和计算机软件几个学科相互融合而成的一个学科,需要由不同专业学科的人才来共同完成人才培养。高校现有的管理机制使得高校内部各教学部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开办新专业上往往由开办学院储备各方面的人才来完成,通过原来各专业学科相互之间自觉协同来实现有一定的难度,这一点对地方本科院校尤其困难。因此,人才创新培养实验区在设计上便创新地设计了内部协同机制来实现多学科合作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通过内部跨学科协同,可以有效地整合各学科的优势资源,形成发展合力,避免了单一学科带来的人才培养偏离目标的现象。
在本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中,经济管理学院与数学和统计学院展开了内部协同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从双方学院中共选学生、共组教师团队、共享实验资源。
共选学生指的是实验区的学生从经济管理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数学与统计学院的统计学专业中各选出一半的学生组成实验班,首期各选了15名学生。共组教师团队指的是根据课程安排,从经济管理学院抽出经济学、金融学方面的教师与从数学与统计学院抽出的数理分析方面的教师共同构成的实验班教师团队。共用实验室指的是实验班同学既可以使用经济管理学院以金融为主的实验室,还可以同时使用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数理分析实验室。
2.外部协同实现校政企合作,培养企业适用人才
在内部协同的基础上开展外部协同,是因为内部资源还不足以满足所有实践训练的需要,特别是各种实践环节的操作需要。高校即使建有模拟银行等实验室,也难有合格的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实际要求实现准确的操作。因此,在内部协同的基础上,项目组同以人民银行为首的地方金融系统开展了整体合作,从理论、实践实训到创新研究等各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协同,共享系统的人才资源。事实上,金融系统有大量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又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完全可以满足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要求。金融系统的专业人员主要完成实践实训任务,包括 《银行业务模拟》《证券交易模拟》《金融新业务》《理财产品营销》和《案例分析》等课程中的内容。参加项目的除了四大银行的领导和业务人员外,还有金融工作局、金融公司和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员。
外部协同是全方位的协同,合作的领域要超出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的范畴。通过共同培养金融管理人才,项目组在多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参加工商银行的金融创新大赛、员工培训、市场调查和金融创新研究等。
3.有机融合
“双重协同”是通过三个“共同”机制来实现的,即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设计课程、共同开展教学和实训。如图1所示,协同三方根据项目要求共同制订首期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方案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统计学专业选择大三学生组成实验班,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善课程设计,共同按照各自的任务实施教学和实训方案。最后,测评实施的效果,调整下一期的人才培养方案。三个“共同”协作机制有机地将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融合在了一起,使得金融管理人才培养实验班顺利开展。
图1 “双重协同”协作机制示意图
二、双重协同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措施
1.质量测评
质量的测评与监控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实验班组成后,为了了解学生的潜质与自我职业认知,项目组运用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MBTI)测评与职业价值量表对学生培养前的有关状态进行了测评,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从而对金融管理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预期效果的达成提出意见与建议。根据测评的结果,项目组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并将其应用到人才培养实践中。在项目结束后,再次用同样的访求进行了测评。最后,通过对比前后测评的结果,反映人才培养的效果。
2.过程监控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项目组设置了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规范监控的内容,即监控是否完全按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培训活动、检查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是否偏离了培养目标、检验实践教育和实训的效果等。二是规范监控的频率,每学期分三次进行检查,即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是修正机制,即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正,修正偏离目标的内容或略微调整目标。
3.实践保障
首先,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的相关条件。本项目将下拨的经费全部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和教学软件。主要购置的软件有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教学软件、外贸实训教学软件、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教学软件等,并将市场营销案例讨论室作为实验班的专用教室,以便深入开展课堂讨论。
其次,课堂教学采用“学校专业课教师+校外教师”共同合作的模式,专业课教师负责讲解理论,校外教师负责辅导实践。
其三,组织假期实习和参加专业竞赛,丰富实践实训内容。利用假期组织实验班全体学生到韶关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安信证券韶关营业部和工商银行韶大支行等机构实习,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还组织全班同学参加第六届“工商银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创意设计大赛,并与安信证券共同举办模拟证券投资大赛。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实践实训内容,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协同培养人才的实际效果
为了评价实验班培训效果,项目组对两期学生进行能力和性格测评。测评的方法采用目前使用最多的工具MBTI测评与职业价值量表展开[7]。MBTI测评主要用来衡量和描述学生在精力流向、获取信息、做出决策以及应对外部世界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倾向,是从四个维度外倾(E)与内倾(I)、感觉 (S)与直觉(N)、思考(T)与情感(F)、判断(J)与知觉(P)来描述人的心理,并由此四个维度八个端点组合成16种人格类型[8]。测评结果显示实验班同学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性格有助于从事金融管理工作。
1.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首先是逻辑分析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实验班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测度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班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情况表
由表1可知,实验班学生关于逻辑分析能力的得分情况较为乐观,虽然只提升了1%,但高分人数占总人数达78%,说明了实验班学生整体逻辑分析能力较强,如果对逻辑及分析能力较弱的学生展开针对性训练,应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是实验班学生数字计算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实验班学生的数字计算能力基本情况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班学生数字计算能力情况表
由表2可知,在答题时间均等的情况下,实验班学生关于数字计算能力的得分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从44%上升到了69%。可见,实验班教学设计中关于提升学生数字计算能力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综合素质和能力达到从业要求
实验班同学参加性格测试的基本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班学生MBTI性格类型特质频数分布表
超过半数的被测者明显呈现E、S、F、J四种特质。结合MBTI性格类型分析,大部分被测者集中体现出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实践性强,记忆细节深刻,倾向联系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的时间,制定计划和进行决策更依赖逻辑分析与推理等特点。除此之外,被测者更倾向通过权衡问题的相对价值和优劣做出决定,关注人的需要,具有从属需要、温和、期待和谐、存储以往价值的时间倾向。通过实验班培训,大部分学生在性格类型方面具备较充分的潜能和优势,可在塑造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发挥积极作用。
(三)协同培养人才的主要创新
1.多点对接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
本项目构建了一个双重协同、多点对接的校、政、企“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即校内跨学院协同,校外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与多个金融企业对接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改变了一直以来的校政、校企合作的“一对一”格局,实现了学校同多家同类企业合作的“一对多”的合作模式,使得学校对外合作的平台更大,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地方适用型人才要有扎实的技能和扎根地方的意识,为培养地方适用型人才,就必须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本项目建立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机制是以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并胜任岗位工作的需要为目的,强调训练学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形成一个综合实践能力训练机制。需要强调的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从工作的需要出发,确定出需要重点训练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实践实训计划,具有明确的“地方适用型”和“工作岗位需要”指向。
3.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人才培养效果的方法
一直以来,项目组对大学期间的人才培养缺少有科学依据的量化评价效果,特别是对于能力培养更是缺少必要的评价标准。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引入了MBTI测评方法,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明显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效果。该评价方法过程简单,数据分析由专业的人力资本测评软件完成,测评报告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人才培养能力测评机制还可以实现动态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机制是根据一个教学计划完成四年的培训任务的,没有动态监管和调整机制。人才培养能力测评机制为动态调整提供了依据,同时还可以根据测评的结果明确调整的方向。
三、结论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搭建了“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了协同育人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惠共赢,解决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与企业介入机制问题,强化了实践实训教育,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对于不断完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