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

2019-01-07许磊廖秋凌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术式血肿微创

许磊 廖秋凌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主要由高血压引起,高血压可导致脑底小动脉病理性改变,表现为小动脉管壁纤维样变性、局灶性坏死、出血等,可使管壁强度降低,引起局限性扩张,导致微小动脉瘤发生,在血压骤然升高时小动脉破裂出血从而引发高血压脑出血[1-2]。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是以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常用术式,但是该术式创伤较大,预后效果不理想,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开始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关于该术式治疗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还需更多研究深入分析总结[3-4]。本研究观察分析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8例,在双盲法下均分为两组,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43~74岁,平均(61.8±5.2)岁;颅内血肿量30~55 mL,平均(40.7±5.8)mL;基底核出血30例,脑叶出血14例。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41~72岁,平均(62.1±6.4)岁;颅内血肿量30~55 mL,平均(41.2±6.1)mL;基底核出血29例,脑叶出血15例。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及头颅CT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2)耐受手术;(3)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血管畸形;(2)凝血机制障碍;(3)合并其他慢性疾病;(4)合并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5)蛛网膜下腔出血;(6)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7)创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本次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性别、年龄、颅内血肿量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通过头颅CT对血肿进行定位,选择距离血肿最近的位置做6 cm左右的切口,钻孔扩大成3 cm左右直径的小骨窗,然后将硬脑膜仔细切开,在显微镜下将大脑皮质切开后吸出血肿,止血效果满意后关闭颅脑并放置引流管。

观察组采用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通过头颅CT确定穿刺点、穿刺方法及穿刺深度,患者局部麻醉之后以血肿中心作为靶点,在电钻驱动下将穿刺针穿透颅骨及硬脑膜,然后使用内置硬导丝、带刻度的引流管穿刺至血肿腔,并将硬导丝拔出,引流血肿腔内液态部分,在无液态流出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取30 000 U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内,夹闭3 h然后持续引流。术后每日CT检查颅内情况,可反复注入同剂量尿激酶,在血肿清除90%以上时治疗完成。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手术后血肿清除情况、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观察。(2)分别在术前、术后7 d、术后14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指标水平进行检测,试剂盒有北京东亚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3)分别在术前、术后14 d采用NIHSS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评分范围0~42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越好。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术后14 d症状完全消失,血肿彻底清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以上;有效:症状明显改善,血肿基本清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上;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症因子变化比较

两组术前IL-6和TNF-α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4 d的IL-6和TNF-α指标水平较术前均有明显变化,但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炎症因子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炎症因子变化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IL-6(ng/L) 观察组 44 18.24±3.75 24.67±4.06# 18.23±3.79对照组 44 18.79±3.42 34.58±5.94# 29.26±4.87#t值 - 0.718 9.136 11.856 P值 - 0.474 0.000 0.000 TNF-α(μg/L) 观察组 44 27.54±5.61 37.58±7.45# 28.21±6.59对照组 44 28.02±5.23 48.39±8.24# 40.37±6.82#t值 - 0.415 6.454 8.505 P值 - 0.679 0.000 0.000

2.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的NI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分)

观察组 44 12.79±3.94 4.56±1.47对照组 44 12.91±4.28 6.78±1.72 t值 - 0.136 6.508 P值 - 0.891 0.000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情严重的特点,其致残、致死率均十分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出现血肿之后,可能导致周围组织出现微循环障碍,引发缺血现象,同时血肿部位产生的凝血酶、炎症因子等物质会引起继发性脑水肿,机体产生的其他神经毒素也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5-6]。因此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将颅内压有效降低,切除血肿,预防脑疝,促进脑组织恢复,是改善患者病情、提高预后效果的关键。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往往无法取得理想效果,且可遗留严重后遗症,而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存在创伤大、入颅时间长、出血量大、血肿清除不彻底等缺点,随着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的开展与推广,其较好的弥补了大骨瓣开颅手术的缺点,缩短了入颅时间,血肿清除更为彻底,创伤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不过仍存在术后有效率低、患者生存质量不佳等问题[7-9]。

近年来微创血肿清除术逐渐在临床应用广泛,该术式不仅可深入血肿部位,将血块有效清除,同时还能够使血肿引起的微循环障碍与组织缺血情况减轻,减少毒性物质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10-11]。早期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能够及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抑制,增加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可塑性,对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在疗效上比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有进一步提升。IL-6是机体内重要细胞因子,其主要参与调节炎症免疫反应,而TNF-α则可提高中性粒细胞趋化性,促进炎性细胞释放炎症递质,从而引发炎症反应,脑水肿的形成与大量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侵入脑组织密切相关[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7d、14d的IL-6和TNF-α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说明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使炎性反应更明显地减轻,可能是因为该术式对脑组织损伤更小,而且使血肿压迫和坏死组织的吸收及时解除,从而降低炎症介质病理性瀑布效应,利于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说明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印证了上述结论。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采用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促进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显著改善神经功能。

猜你喜欢

术式血肿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77 例腹腔镜输卵管积水不同术式与妊娠结局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