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精粹
2019-01-07
改革开放后,西装是怎么火起来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明显服饰标志当属“西装热”。
改革开放后,胡耀邦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中第一个穿西装的。他是在以身作则地鼓励人们穿西装,他把这视为培养开放意识并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形象的一种手段。
为此事,一些老同志给他写信:中央提倡的都好,就是穿西装不好,因为西装不是我们的,应该穿中山装……胡耀邦在大会上解释:中山装也不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服装,是孙中山先生引进后改装的。不仅如此,胡耀邦还曾在众目睽睽下撩开了衣服的左襟,告诉众多记者,这件西装是“中国制造”。
1983年6月,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郝建秀致信轻工业部部长杨波,提出要“提倡穿西装、两用衫(一种适宜春秋两季穿着的便服——编注)、裙子、旗袍”。
1984年年初,在全国范围内,不论大的城市,还是一些边远的乡村,都掀起了“西服热”。1984年3至5月,仅大连百货商店就销售出男西服9500多套,女西服12000多套。北京市百货大楼10月份一个月的精纺呢男西服的销量接近于1983年全年的销售总和。1984年10月上海十六浦服装会上,男女西服销售量达8万多件! 但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1986年10月,北京天安门广场,老人和他穿西服的孙子
1987年,在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五位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穿西服亮相,这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
最先流行的男西装样式是单排扣、平驳领,后来是双排扣、枪驳领。最通用的样式是缺嘴偏低的翻驳领、两粒钮样式或正规的枪驳领、双排钮样式。颜色以藏青色、黑色和灰色为主。“西服热”也带动了其他西式服装的流行,有茄克衫、风衣等。
20世纪80年代的西装普及,表面上是对盛行多年的“老三装”的叛离,其深层的原因是基于对改革的渴求。这一波“西装热”的广度远远超过了民国时期的“西服热”,从高层领导人、电视台播音员到平民百姓都选择穿西装。到80年代中后期连农村都普及了西装,农民工穿着西装砌墙刮浆,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道风景线……(文/松 风)
“一个劲儿”的力量有多大
大家知道,“一个劲儿”一词表示不停地连续下去或毫不松劲,如:“雨一个劲儿地下”“他一个劲儿地直往前跑”“你一个劲儿这样做,早晚得入狱”等等。那么,“一个劲儿”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先说什么叫“劲儿”。弓的强度以“力”为单位。步弓“力”大,马弓“力”较小。这个“力”,俗说“劲儿”。满族人在关外狩猎时惯用强弓大箭,“射熊虎洞穿”,制弓以桦木为弓胎,外缠鹿筋,施加动物胶,弓力极强。
自清代中期,北京制弓已不用桦木缠鹿筋,而专用南方竹板加水牛角。制弓时,先将选好的竹板加工成胎,未镶水牛角时,这种竹板弓胎俗称“竹板儿弓”,其强度为“一力”,俗说“一个劲儿”。随着加镶水牛角的薄厚、宽窄以及牛角的质地等的不同,弓的力不断增加。用竹胎镶水牛角,制成的弓秀气美观,再包以桦皮,施加彩画,更加好看。但是这种弓的力较桦木胎缠鹿筋的弓稍差些,不过仍能达到十力。据说,雍正时期,考核旗兵的射箭成绩,能开十力弓者仍有数万人。
由此产生了“一个劲儿”这个词语。北京话说人“一成不变”“稳重”“坚持”等为“一个劲儿”。例如说某人沉稳而不轻易变动,心里有数,说“他那个人可是竹板儿弓”,意思是说此人稳重不松动,拿得住劲儿。此外还有人将“一个劲儿”说成“一弓劲儿”或“一功劲儿”,除表示上述沉稳持重之意外,“一功劲儿”还表示“一种劲头儿”之意。但这个用法不广。迄今普遍使用的仍是“一个劲儿”,而且使用频率还不低,尤其是在北方特别是在北京。
(文/曾昭安)
“池鱼”也曾是人名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使用频率非常高。它出自北朝东魏使军司杜弼所作的《移梁檄文》,其中写道:“但恐楚国亡猨,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猨”就是猿猴。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丢失了一头猿猴,为寻找它就将森林伐光;城门失火也会殃及池鱼。
《太平广记》则引《风俗通》道:“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伤良谨也。”宋城的城门失火,人们去池子里汲水救火,结果导致池子里面的水被取干,里面的鱼全都露出水面死了。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恶行的弥漫会伤害到良善,良善之人因牵连而受祸害或损失。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离奇的解释。《艺文类聚》引《风俗通》说:“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旧说池中鱼,人姓名,居近城,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中鱼烧死。”池中鱼是人名,因为住在近城的城门口,城门失火,延烧到了他家,池中鱼也被烧死了。后人将“池中鱼”缩略为“池鱼”,如此本来的含义就不被人所知了。
火箭是如何“站”起来的
众所周知,世界上大多数火箭都是垂直发射的,发射前,第一个重要工序便是进行垂直总装。一般来说,一枚火箭有十几层、二十几层楼那么高(“长征五号”为56.97米),那么,它们是怎么“站”起来的呢?
其实,火箭“站”起来的过程和搭积木有类似的地方,都要通过组装模块成型。
火箭通过火车运输时,箭体的不同部位分别“乘坐”在不同的车厢中。到了发射场之后,各个部分再“下车”,然后进行吊装起竖。
发射架的固定平台是数十米高的金属架构,内有各种管路和电梯,供连接电路、加注燃料和上下人员。顶部有吊车,供吊装火箭用。我国的运载火箭是在发射架上组装,所以又设置了活动平台。
在吊装过程中,先用吊具将一级火箭起竖,然后在其周围捆绑安装4个助推器,且安装时遵照两两对称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火箭的底盘“站”得稳。然后,再把二级箭体吊装到一级之上,实现对接。大约要将10个模块起竖,并进行组装拼接。当火箭的最后一个部分——船罩组合体与火箭末级对接后,一枚完整的火箭就“站”在了我们面前。
“长征五号”火箭
其实,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和缓慢,要保证万无一失,大概需要两天。每一级火箭的移动、旋转和吊装都必须分毫不差,不同组件之间的对接更要精细。每完成一级对接,火箭四周的回转平台也要层层合拢,以保证火箭的稳定安全。
发射前一个小时,回转平台移开后,固定平台不为火箭提供机械支撑,而支撑的任务由发射台上连接火箭尾部的数个爆炸螺栓完成。火箭点火后,推力增大到一定程度,螺栓起爆分离,“站”着的火箭才可以向上飞去。(文/段 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