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黑米:“米中三珍”之冠
2019-01-07王滨
□特约撰稿人 王滨
上期“粮食地理”栏目介绍了洋县红米。在拟稿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洋县黑米的“名气”更大,是洋县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这引起笔者的好奇和浓厚兴趣。于是在请教有关专家的同时,搜集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经过专家指导和归纳整理,现将洋县黑米的基本情况呈献给读者。
黑米是中华古老而珍贵的稻米。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是中国黑米原产地之一,属中国籼稻最北缘地区,是中国优质稻种植的一类气候生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宜黑米种植的土壤、水、空气环境条件。洋县生产的黑米集色、香、味、营养和保健于一身,有“米中之王”和“米中黑珍珠”的美誉。洋县黑米素以“贡米”久负盛名,营养丰富,医、食兼优,利用门类众多,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集营养保健、方便美味为一体的现代消费的需要。
悠久厚重的种植历史
洋县是我国黑稻原产地之一。秦巴山区在水稻物种演化及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丁颖早就指出:“陕西省是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最古老的地区之一”,这一点得到了许多研究工作者的支持。魏京武等1986年对汉中市西乡县李家村和何家湾两处远古部落遗址中发现的老官台文化时期有稻壳印痕的红烧土块放射性同位素14C的测定结果表明,汉中地区已有7000多年的水稻种植历史。《诗经.大雅.生民》《毛传》、宋代罗愿《尔雅翼》、宋代苏轼洋州三十景诗之一《党泉亭》石刻等记载,以及在洋县范坝出土的盛酒器等文物都印证了洋县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种植黑稻谷。因此,洋县被列为全国黑米发祥地。
《洋县志》称:“黑米、香米、薏米、桂花米,乃贡米也”。把黑米列为洋县“四种优质奇米”之冠。洋县黑米、香米、寸米,又被称为“米中三珍”,可见黑米的稀奇珍贵了。
1986年洋县黑米被列为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992年被汉中地区行署定为“六条龙”产品之一。1993年洋县政府批准成立了黑米专门研究机构——黑米名特作物研究所。1995年,洋县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列为国家黑米综合标准示范区,编制的黑米生产综合体标准,被陕西省技术监督局发布为地方标准。2002年,洋县黑米研究所研制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朱鹮”牌黑米,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2006年4月,国家技术监督局通过并宣布了洋县黑米地理保护认证。2006年7月,洋县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13333.34公顷有机农业生产认证。2006年11月,洋县谢村镇邓家湾村被陕西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确立为“一村一品”黑米示范生产专业村。2011年10月,洋县被评为全国十大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县之一。
种植面积扩大,农民收入增加。据洋县史料记载,1949年洋县种植黑稻约13.34公顷,总产3.0万公斤。1989年种植黑稻1000公顷,1992年种植黑稻面积达到2000公顷,2005年全县黑米种植面积达到3533公顷,约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30%,总产达到220.0万公斤。据对80户种植者调查,按当年11月份市场收购价格计算,种植黑稻每亩产量275~450公斤,产值873~1330元,平均每亩产量352公斤,收入958元,比种普通稻谷(每亩产量525公斤,产值766元)每亩增加纯收入192元,仅此一项全县3533公顷黑稻可增加经济效益1018万元。同时辐射带动了城固、汉中等周边地区黑米的发展。
黑稻品种更新换代,不断创新,种质资源更加丰富。洋县黑米品种解放前是高秆品种,株高1.86米,每亩产量100~150公斤。经农业科技人员辛勤培育,自1987年以来,先后育成矮秆黑稻秦稻一号、黑香粳糯、秦稻二号、洋黑三号等高产优质品种,每亩产量达到350~450公斤。1985年,洋县矮秆黑稻秦稻一号参加了“全国优质稻米品评会”,同年12月19日通过陕西省农牧厅第七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很快就有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四川、广东、河北、天津等27个省(市)前来引种黑谷。从此,洋县黑米在全国许多地方有了种植,广东省农科院还转育出黑优粘等新品种。
1991年12月16日,汉中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领导小组审定了黑香粳糯。为了进一步加强黑米品种的选育、示范、推广的力度,1993年,“洋县黑米名特作物研究所”成立。经过全所科技人员6年辛勤工作,选育的黑谷新品种黑珍珠于2001年1月18日通过了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定名为秦稻二号。
新育品种品质优,口感更好。洋县黑米诞生以来,以其色奇和独特的营养功能,被冠之为贡米、药米、长寿米、世界米中之王的美称。但口感不尽人意,特别是糙米茬子硬,胶稠度只有54毫米,煮粥一般需要3~4小时,且需在煮的同时,放入猪油或食用碱才能煮糊,尤其是黑优粘更难煮。为了改善其口感,农业科技人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精心培育出了黑香粳糯、秦稻二号、洋黑三号等糯性较强的黑米新品种,直链淀粉含量1.4%,胶稠度达到100毫米,煮粥时间缩短到1小时以内,煮时也不需要加猪油或食用碱,煮成的黑米粥紫黑油亮,味香口感好,成为老少皆宜的营养保健食品,改变了黑米好看难煮不好吃的状况。
洋县十分重视黑米的开发利用。1984年,洋县黑米食品饮料公司率先研制开发了黑米酒,1987年建成500吨黑米酒和100吨黑米快餐粥生产线3条,1992年建成万吨黑米酒生产线,并成为陕南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黑米酒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被外商称为“帝王享受”“天下无双”。黑米食品饮料产品的开发利用,使过去宫廷贵族才能享受的贡品米,变成了今天民众可以自由享用的佳品。洋县黑米名特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洋黑三号黑米,上市后供不应求。2009年底,洋县朱鹮黑米酒业有限公司(原黑米食品饮料公司)又增加了一条黑米色素机械化提取生产线。2013年,洋县双亚粮油公司在洋县有机农业园区又新建一条黑米巧克力生产线,开创了陕西黑米巧克力生产之先河。黑米加工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全方位的产业发展优势
洋县黑米的生产优势。洋县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气候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4.5℃,年均日照时数1825小时,无霜期年平均328天,十分适合植物生长。该区水资源丰富,光热充足,土壤肥沃,以冲积沙质黄壤为主,有机质子均含量3.78%,PH值7.4,硼、锌、锰、铜等微量元素齐全。土壤色泽青黑,生产出的黑米墨黑透亮,米质细密。洋县位居汉中盆地东端,环境清幽,无工业“三废”污染,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土壤、水质达国家二级标准,生态环境优越,世界珍禽——朱鹮在这里繁衍生息;具有生产有机黑米的人文地理优势。洋县是黑米的发祥地,已有3000年的种植历史,农民种植经验丰富,生产技术熟练。
洋县县委、政府对黑米生产极为重视。1993年成立了黑米名特作物研究所,使黑米的品种选育、种植、开发、研究走上了专业化道路。经过农业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相继选育出矮秆黑稻秦稻一号、黑香粳糯、秦稻二号、洋黑三号等高产优质品种,每亩产量达到350~450公斤,彻底改变了洋县原始黑米的品种个子高、易倒伏、抗病性差、产量低、对地域选择性强、分布种植区域小的弱点。现在,洋县在黑米育种和栽培技术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全国主要的黑米品种基地和生产基地,1995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列为国家黑米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洋县黑米营养价值的保健优势。洋县黑米无污染、无公害,具有纯天然色彩,易糊化,营养丰富,口感好,食、医兼用,色香俱佳。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监测中心测定,洋县黑米含氨基酸8.4%,粗蛋白8.17%,每公斤含钙量137.56mg、铁79.74mg、锌18.48mg,还含有硒、黄酮、色素和多种维生素。据商务部食品检测科研站分析测定,洋县黑米含蛋白质9.56%~11.8%,比普通大米高37%,比国际大米质量标准高3.18%;含脂肪2.37%~2.8%,比普通大米高1.3%~2.5%,比国际大米质量标准高2.9倍;富含17种氨基酸,总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5.8%。
现代科研论证,黑米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能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改善营养性贫血,增强免疫力,具有降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以及耐氧化、抗疲劳等应激功能。食用黑米能镇静和改善睡眠,加强神经中枢的抑制,对睡眠较差的中老年人有良好的催眠效果。因此,黑米是少儿及中老年人食用的营养滋补品,也是酿酒、食用加工和提取色素的优质原料。我国传统医学研究表明,黑米种皮含有强心苷和花色素,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滋补心脏等功能。《本草纲目》中记载:黑米主治走马喉、痹,调中气;主治骨节风、半身不遂、瘫痪、老年白发症;对治疗体质虚弱、头昏、贫血、眼疾、 腰酸膝软、四肢乏力,有良好效果,是理想的食疗滋补佳品。
太空育种带来的宣传优势。近年来,在洋县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下,黑米发展成绩喜人。鉴于黑米品种在生育期和产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县政府积极同有关部门联系,通过中国航天集团的帮扶,精选40克涉及6个品种的1504粒种子,于2006年搭载我国首颗农业育种卫星“实验八号”进入太空,卫星在太空运行15天后,9月24日在四川省遂宁市成功着陆。2007年1月,洋县人民政府将种子交付黑米研究所进行育种研究。通过4年精心选育,所育品种2011年参加陕西省水稻区域品种比较试验,成绩喜人。太空育种增加了黑米的神秘感,引起了轰动。4年来,慕名前来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络绎不绝,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太空育种提升了洋县黑米种子质量,也宣传了洋县黑米。同时,洋县黑米还提高了洋县的知名度,黑米和朱鹮一样,已成为洋县的象征。
发展黑米的基础优势。洋县黑米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以洋县沿江坪坝13个乡镇为主的生产基地已初步建成,常年种植面积2666.67公顷左右,总产1.8万吨,总收入0.9亿元,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洋县加大了有机黑米的生产力度,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规范黑米的加工环节,标准化生产程度进一步提高;品牌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注册了“朱鹮”品牌,获得黑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黑米市场建设初步形成。黑米产品远销北京、天津等国内大城市和港澳、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
洋县黑米具有显著的效益优势。黑米在洋县的广泛种植,相关农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一般黑米价格是普通稻米的2~3倍,农民种植黑米比种植普通稻米每亩增收200~00元,企业经过深加工、精包装,每公斤黑米可提高附加效益33%~30%。因此,种植和加工洋县黑米具有突出的效益优势。
黑米具有突出的开发优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需要能够果腹的白米、白面等一般粮食外,对集美味、营养保健功能于一身的其他品种需求也不断提高。在食品加工方面,对不同有色稻米的应用日益增加。天然有色稻米顺应了这一趋势,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尤其在当今世界患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高血脂及肥胖症等危险病人群有上升势头,这种发展动向除了老年人群增多的原因外,人们的某些不良饮食结构,也与上述疾病的引发有很大关系。因此,发展功能性营养糙米,提高人体素质,也是势在必行,在大中城市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与时俱进的产业规划蓝图
洋县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2018年3月20日,以洋办发〔2018〕30号文件形式,出台了《洋县黑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并将黑米产业发展纳入相关责任部门和各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方案明确了“以打造洋县黑米地理标志品牌为突破口,通过扩大标准化种植规模,加强黑米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精深化加工、全程化监管,加快推动洋县黑米由‘好米’变为‘名米’,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
方案下达了全县黑米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一是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2018年建立优质黑米生产基地5万亩,2019年达到6~8万亩,202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8~10万亩,其中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水稻种植面积6.5~8万亩,占全县黑米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二是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黑米产业主体,发展壮大黑米加工龙头企业,到2020年,全县黑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8~10户,其中国家级1~2户、省级2~3户,黑米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趋明显;积极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社,把专业合作社作为黑米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承载主体,到2020年,全县发展稻米类专业合作社达100个以上。三是提升品牌效应。突出有机生态优势,着力打造洋县黑米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做强“朱鹮”商标,不断提升我县黑米整体形象,在国内消费群体中的认知度进一步提高,在相关电子商务网站的销售排名居于前列。四是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黑米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拓展销售渠道,提高黑米加工附加值,2020年实现黑米加工综合销售收入4亿元。
方案强调了五项重点工作。一是规模化建设。2018年全县建立优质黑米生产基地5万亩,2019年确保6万亩力争达到8万亩,2020年以后基本稳定在8~10万亩;加大对黑米种植基地机耕路、机电井及配套、排灌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扶持力度,优先实施高标准水田建设项目;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到2020年,黑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二是标准化生产。制定和完善洋县黑米产地环境、种子种苗、种植、田间管理、收获、贮藏、运输和加工等方面的地方标准,重点推广“洋黑三号”“双亚黑一号”等糯型黑稻品种,到2020年,全县黑米良种覆盖率保持100%水平;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水稻认证力度。2020年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6.5万亩-8万亩,占全县黑米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三是产业化经营。到2020年,全县黑米龙头企业发展到8~10户,其中国家级1~2户、省级2~3户,黑米产业专业合作社达100个以上;国家、省、市、县级稻米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分别带动2000户、1000户、500户和100户以上农户发展黑米产业;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洋县黑米协会或产销联盟,引导黑米种植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开展电子商务和在国内重点城市建立品牌直销店,“线上线下”互动,多渠道拓宽洋县黑米销售渠道。到2020年,外销洋县黑米达到2万吨,全县实现加工综合销售收入4亿元。四是品牌化发展。开展“洋县黑米”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申报,做大做强“洋县黑米”区域公用品牌和“朱鹮”商标。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双品牌模式,整合洋县黑米产品品牌;组织制定洋县黑米地理标志品牌使用管理办法,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侵犯洋县黑米系列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行为;建立和完善洋县黑米品牌宣传机制。五是全程化监管。加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地表水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对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投入品的市场监督检查,加强对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监督和指导,严厉打击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使用;做好黑米种植中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做好黑米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技术推广。鼓励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推广生物物理除虫技术。支持黑米基地300亩以上片区安装24小时监控摄像头,力争2020年全县黑米基本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
方案还明确从2018年起,每年从产业脱贫资金中切块30%,不低于3000万元,重点支持黑米产业发展。
3700年前,勤劳质朴的洋县人民在胥水河畔收割了世界上第一镰黑稻。自殷商至今,黑稻吸纳汉水清波、常伴朱鹮嘤鸣,哺育秦巴桑梓。2000年前,洋县黑米作为“皇家贡品”,跟随张骞,沿着古丝绸之路走进欧亚大陆,成了凿空西域、茶马互市的“外交使者”。千百年来,洋县黑米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独特的品质,成为中华美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时期,在品牌强农号角吹响之际,洋县立足优良生态、利用“国宝朱鹮”名片,做大特色产业文章,以“食补国宝洋县黑米”为旗帜,提升洋县黑米价值形象,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变生态优势为品牌优势,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经济到品牌经济的转变,实现洋县黑米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今天,站在洋县黑米产业发展的新起点上,洋县以品牌为引领,以融合为手段,弘扬黑米文化,做大黑米经济,以一隅谋全局,以一物兴万业,培育洋县发展新动能,铸就洋县经济新动力。
黑米和朱鹮是洋县两大“国宝”,相互守望,相映成趣。作为秦巴生态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洋县的青山绿水庇护了世界珍禽朱鹮,见证了大山儿女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我们坚信,洋县黑米会成为洋县人民幸福生活的源泉。我们也坚信,43万洋县人民,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好大自然赐予的这份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