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朔州苜蓿产业发展之路

2019-01-07郭秀萍山西省朔州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9年18期
关键词:草业朔州市奶牛场

文│郭秀萍(山西省朔州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朔州市地处山西省北部雁门关区域,属于典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全省的草食畜牧业大市,也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整市推进草牧业发展试点,山西省确定的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2018年,全市奶牛存栏18.4万头,鲜奶产量57.5万吨,占全省鲜奶总产量一半以上,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奶源基地;肉羊饲养量630万只,其中出栏410万只,占全省肉羊饲养总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国牧繁农育的典型;种植优质牧草85万亩,位居全省首位,苜蓿等饲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草产业发展前的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朔州市以养殖奶牛和肉羊为主的畜牧业取得显著成绩,2014年全市奶牛存栏18.1万头,肉羊出栏300万只,均居全省首位。然而,一直以来,这样发达的养殖业并没有强有力的草产业作支撑,牛羊养殖缺乏优质牧草。全市奶牛、肉羊每年需苜蓿15万吨,缺口达11万吨;需青贮玉米100多万吨,缺口30多万吨。

饲草缺口大,只能依靠外调草料,不但推高了饲料价格,还推高了规模养殖场(园区)的饲养成本,造成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挫伤了各类养殖主体的积极性。随着牛羊养殖数量的增长,优质牧草严重缺乏、种养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越加凸显,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的历史时期,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发展牧草产业,从而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配套衔接,延长产业链,提升畜牧产业素质和提高综合效益。

二、促进苜蓿产业发展中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朔州市牢抓国家粮改饲、草牧业发展和山西省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把饲草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主抓手,扬长补短,为养而种,引草入田,大力发展以苜蓿为主的草产业。经过4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克服了种植意愿不强、机械设备不足、贮草棚短缺、干草加工受阻、草畜通道不畅等困难,在示范中突破,在突破中发展,历经试点示范→集中推广→巩固提升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集种植、加工、收储、利用、销售于一体的苜蓿产业体系。

1.着力抓好试点示范,引导苜蓿耕地入田。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是牛羊的优质饲草料,根系发达,含有根瘤菌,有利于培养地力,增加土壤中有益的生物量,同时起到牛羊、牧草、微生物三者生态平衡作用,被称为“绿色黄金”。朔州市统筹草牧业和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项目,鼓励引导牛羊养殖基础好、立地条件和土壤水肥条件好的平川四县区大力发展苜蓿种植,采取了先试点示范再全面推广的发展路径。

2015——2016年,在全市3个示范点开展苜蓿种植试点项目,并同步推进了4个奶牛场的苜蓿青贮、混贮试验,试验效果良好。2017年,引导扶持苜蓿规模化种植,全市种植苜蓿1000亩以上的达到了8片,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成熟,但由于受雨热同季和收获机械不足等影响,干制苜蓿收获加工不理想,田间收获损失造成50%以上苜蓿发霉,干制苜蓿产品在奶牛场饲喂效果差,不受欢迎,苜蓿种植存在翻耕风险。

2.着力实施10万吨裹包青贮计划,突破收获加工利用瓶颈。在北方地区,苜蓿收获期恰逢北方雨季,规模化的苜蓿收获加工需要求连续一周以上的晴朗天气才能完成,第2、4茬苜蓿收获时间在7~9月,因此基本上无法制作干草。

2018年年初,为了解决苜蓿收获加工过程中因气候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朔州总结经验教训,克服重重困难,大胆转变苜蓿收获加工储存方式,开展苜蓿裹包青贮,力争在替代进口苜蓿上有所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5月25日,在全市启动实施了10万吨苜蓿青贮计划,大面积进行苜蓿青贮加工,共裹包青贮苜蓿7万多吨,彻底解决了苜蓿干制过程中的霉变损失这一瓶颈,把鲜苜蓿到成品加工周期由7天降为1天。而且按照新工艺生产的苜蓿裹包产品,完全可以替代高价进口苜蓿干草,青贮苜蓿蛋白质含量达到18%以上,亩均苜蓿收益达1000~1500元,是种植玉米的2~3倍。全市60%的奶牛场使用了青贮苜蓿,当年替代进口苜蓿2万多吨,每头奶牛年节约饲养成本1000多元。裹包苜蓿青贮为朔州市苜蓿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农户种植苜蓿的积极性。

目前,全市苜蓿种植面积达19万亩,3000亩以上的种植片发展到26个。2019年,全市新增苜蓿种植5万亩,并实施了20万吨苜蓿青贮计划,6月1~8日,第一茬苜蓿已经成功收割,内蒙古、河北、天津等地草业公司和奶牛场纷纷与朔州市签订供草合同。苜蓿产业已成为朔州市农业的一项新型产业。朔州市苜蓿产业的成功实践,全面深化了全市种植业结构改革,是促进养殖业降本提质增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共赢之举,同时开创了全省先河,标志着全省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的一大突破。

3.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巩固苜蓿产业发展。坚持质量兴草,2019年朔州市重点在提升苜蓿产品质量上下工夫,推动苜蓿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注册了“桑源绿草”“天野牧歌”等商标,制定了朔州市苜蓿青贮质量标准(4级),同时建设了朔州市饲草料质量检测实验室,使饲草料批批有化验单、有质量等级、有产地、有生产日期、有收获生物期,确保质量有保障、可追溯。

4.着力支持草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完善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苜蓿产业发展需要,朔州市重点支持收获、加工、贮存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推进了草业龙头企业和储草棚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饲草料收贮企业和物流中心,着力打造晋蒙冀牧草生产储备基地。重点扶持了5个草业龙头企业,并增加了进口设备的补贴力度,增强了其收获加工服务能力,目前全市有大型牧草收割加工机械130台件,总价值9000多万元,其中进口牧草收割拣拾粉碎机5台、大型进口裹包机16台、克拉斯收割机24台、多功能牧草捡拾叉车(夹包机)10台等,日收割加工能力达1万亩,收获加工能力不但辐射全市牧草种植面积,还延伸到河北、内蒙古、天津等周边省市,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支持建设储草棚8万多平方米,可储草4万多吨,补齐了草业发展的短板。

5.着力推进种养结合,打通草畜通道。朔州市现有300头以上奶牛场154座,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肉羊园区327座。为养而种,以养带种,种养结合,推动草业和养殖业互促共生,共同发展,才是发展草牧业的关键。

一是积极建设“大牧场+大草场”,推进草畜一体化。鼓励大中型奶牛场、肉羊园区通过流转租赁土地种植苜蓿、青贮玉米和燕麦草等,并将畜禽养殖粪肥还田,实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以山阴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佳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怀仁市犇康牧场等千头现代化奶牛场为代表,种植苜蓿均在4000亩以上,实现牧草就地就近供应。

二是千方百计引导养殖场使用本地苜蓿。市县畜牧部门多次召开种草大户和奶牛养殖场户的见面对接会和培训,组织奶牛养殖场户人员500多人次,并参观苜蓿收割和青贮加工现场,见证青贮苜蓿产品质量,让使用裹包苜蓿青贮的奶牛场对苜蓿青贮的使用效果现身说法。

三是推行“农种牧用”。充分利用耕地资源丰富、适宜牧草种植的有利条件,积极建设牧草种植加工储备基地,向内蒙古草原输出各类牧草。2018年,朔州市探索性地向内蒙古提供了裹包青贮玉米2万吨,有效帮助草原牧民解决了冬春季缺草的问题;2019年年初,与内蒙古草业公司签订了10万吨牧草销售合同,既提高了朔州草业效益,又缓解了内蒙古草原生产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农牧民增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6.着力搞好土地经营创新,推动苜蓿增产扩面。结合朔州市农业结构实际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土地经营方式,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推动苜蓿种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积极引导农业合作社、养殖企业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中连片种植苜蓿。全市70%以上苜蓿种植采取了此种方式。

二是引导支持种植企业、农业合作社以土地托管方式集中连片种植苜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民以土地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统一收获加工、统一产品销售,农民从土地保底+分红或土地股份中获取收益,实现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益最大化,也可解决土地流转价高且集中连片的困难。如朔州市骏宝宸农业科技公司目前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苜蓿4000亩,通过土地托管方式种植苜蓿3000多亩。

7.着力强化政策体系和技术支撑,助推苜蓿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朔州市政府出台了加快现代草牧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在牧草种植土地流转、机械设备购置、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整合利用好国家、省项目资金的同时,市县财政每年至少拿出2000万元支持草业发展,用于牧草种植、节水喷灌、购置机械等。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2018年设立了1亿元的草牧业发展基金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开展牧草种植保险试点,降低农户风险。

四是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加强与全国畜牧总站、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合作,聘请相关专家来朔州市开展指导服务,把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猜你喜欢

草业朔州市奶牛场
青海草业
宁南山区草业机械化推广应用策略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致力草学,推进草业,共创辉煌
——庆祝湖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建系20 周年
朔州市楹联学会、朔州市诗词学会成立
草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Floating dairy farm 漂浮奶牛场
朔州市山阴县:“四种模式”巩固脱贫成果
朔州市朔城区:强化组织 不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朔州市科协召开全市科协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