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期发展角度思考畜牧业发展政策
2019-01-07刘源,尹亚斌,何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济民建议,进一步理清畜产品消费数据,补上消费数据短板,提供更为准确的消费预测。他认为,今年猪肉供应最困难的时期可能在10月后到元旦前,应总结非洲猪瘟疫情的经验教训,调整当前动物防疫战略,改进疫情报告制度,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思考畜牧业发展政策。
一、补上畜产品消费数据短板
要为形势判断预测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撑,必须补上消费数据短板。目前,消费数据多只统计户内消费,而调研发现,户外消费已经占到肉类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应进一步厘清畜产品消费数据,重点对户外消费、加工消费、单位消费等进行统计。另外,对肉类“从屠宰到餐桌”的数据变化进行认真分析。肉类出屠宰厂时统计的是胴体重,到批发市场和超市统计的是零售重,再到居民家中被进一步处理,上餐桌前可以称为饭重,这三个重量从内容到数量实际都是不一样的,需要进一步测算,提升消费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王济民表示,尽管消费数据统存在短板,但和世界水平比较,总体上看我国肉类消费是超前的,特别是针对同样收入水平的消费。这归功于我国注重民生问题,尽管大家对农产品供应总有意见,但实际情况我国在关系民生“吃”的问题上从来没敢放松过,再穷、经济再不增长,也要保障“吃”上不出现问题。
二、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的影响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今年我国猪肉产量总体上看可能下降20%,甚至达到30%。但受消费抑制导致猪肉消费下降、替代品生产发展较快、进口增加、冻猪肉收储投放等因素影响,估计肉类供给消费总体维持平衡。
同时,猪肉供应存在月度的不平衡。上半年一开始时猪肉价格没涨起来,影响了较多养殖场户当时扩大生产或复养的积极性。而目前猪肉价格上涨,猪肉盈利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养殖场户扩产积极性高涨,许多大型企业也陆续启动了扩张计划。王济民分析,从月度来看,最困难的时期应该在10月后到元旦前。
王济民认为,非洲猪瘟疫情有可能推动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优化加速,将猪肉占60%以上,改变为60%以下。另外,猪肉进口也可以作为中美贸易谈判的一个策略性工具加以利用。
三、反思非洲猪瘟疫情暴露出的问题
第一,改进动物疫情报告系统。应重新规划设计疫情报告系统,主动对养殖场、种猪、种禽场进行监管。
第二,调整动物防疫战略。防控非洲猪瘟疫情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和加强动物福利。在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企业也已经深刻认识到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性。从动物健康、人体健康、家畜环境健康的角度来讲,这两条可持续的好措施、好办法,同样是整个动物防疫工作的改进方向。现在我们满怀期望等待非洲猪瘟疫苗出来救急,但真等到疫情稳定下来,从长远构建防疫体系的角度来讲,还是要靠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讲,将来动物防疫战略也要进行相应调整。
第三,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思考畜牧业发展政策。我国的畜产品消费、生产其实都到了平台期,从数量角度来看,我国提出了高质量发展,也可以叫健康发展,包括人的健康、环境健康、动物健康。但健康不是免费的午餐,是有成本的。我国畜产品价格普遍比美国、欧盟等国家高,所以要高度关注畜牧业竞争力的问题。除此之外,对现行的环保政策、防疫政策、质量安全政策以及产业化政策,都要进行反思、调整。比如现在环保靠“运动”;防疫过去靠打针,现在基本靠不上;质量是靠规模化、靠机械化、靠科技,还是靠良心、靠诚信;利益调整靠企业,靠农民,还是靠以农民为主的产业融合、靠农民为主的加工厂等。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是我们整个政策转型到最后的阶段,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剧烈的大变化,如果转型成功,以后的政策可能不会再有太大的变化。但目前很多政策都是运动性、应急性的,与大的环境、趋势还不相配套,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调整。
第四,开展畜牧业经济和畜产品消费研究基础力量强大。目前,我国对生猪、家禽、肉牛等各畜种生产情况都有监测,也有生猪、肉鸡、蛋鸡、肉牛、蜜蜂等产业技术体系;从研究领域来看,对生产主要以监测为主;对消费也开展了部分研究;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如抗生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环保、粪污处理上也有大量数据支撑,基础力量强大,综合以上这些力量,可以为开展畜牧业经济和畜产品消费研究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