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

2019-01-07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2期
关键词:儿茶酚胺时间段室性

唐 越

(锦州市中心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急诊中比较常见,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突发性梗死,从而导致心肌急性血液供应不足的一种属于危重症。该病的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具有起病快、病情严重、致死率高等特点[1]。其中,心律失常为AMI一项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与AMI的发生部位及时间等有着紧密联系[2]。在此种形势下,为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高,本实验以我院收治的150例AMI患者为例,对其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规律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150例于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分别有92例与58例;年龄为45~82岁,平均58.3岁。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包括前壁、前间壁、下壁以及侧壁等,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则包括房室传导阻滞、房早、房颤、房颤、室早、室颤、室速等,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室性心律失常。

1.2 方法:待患者入院以后,立即对其展开全天24 h的心电监护,持续监护的时间超过7 d。将全天分为6个时间段,分别是1:00~4:00,5:00~8:00,9:00~12:00,13:00~16:00,17:00~20:00,21:00~24:00,每个时间段为4 h。心律失常的发病时间为患者开始出现胸疼的症状。同时,对患者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内容,观察并统计护理效果。

2 结果

2.1 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时间规律。本组150例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具体如下:8例发生在1:00~4:00,占5.3%;26例发生在5:00~8:00,占17.3%;55例发生在9:00~12:00,占36.7%;37例发生在13:00~16:00,占24.7%;14例发生在17:00~20:00,占9.3%;10例发生在21:00~24:00,占6.7%。分析数据可知,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多为5:00~16:00,其中以9:00~12:00发病率最高。

2.2 患者护理效果分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护理满意度高达96.7%(145/150),复窦率达到75.3%(113/150),住院天数为(10.1±1.5)d。

3 结 论

3.1 AMI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规律:本实验结果显示,AMI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多为5:00~16:00,其中以9:00~12:00发病率最高,之所以呈现出昼夜性的变化规律,与患者体内儿茶酚胺等神经内分泌变化有着紧密联系,具体分析,在上午,机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量达到最大水平,而随着儿茶酚胺水平的升高,AMI患者的血压就会上升,心率加快,血小板聚集率及心脏收缩力均增强,而纤溶系统功能下降,在导致血栓形成以及增加冠状动脉阻力的同时,加剧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氧供需失衡,最终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3]。此外,在凌晨以及上午,温度偏低,也会增加冠状动脉等血管的阻力,使得血压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上升,增加心肌耗氧量及心脏负荷,从而加重病情,引起心律失常。

3.2 护理对策:①病情观察。本实验结果显示,凌晨至上午是AMI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发时间段,但上午也是治疗及护理工作最为繁忙的时间段,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常规工作时,还应注意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通过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并对各种心律失常的图形进行准确识别,借助心律趋势图准确预测患者的心率变化。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的面色、神志以及四肢的冷暖等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将其胸部不适的时间、具体位置等情况及时、准确记录下来,及时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出现。②用药护理。患者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给予吸氧,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严格按医嘱合理应用抢救药物,以免病情加重引起猝死。对于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期前收缩的AMI患者,需立即向其静脉注射50~100 mg的利多卡因,可每隔5~10 min重复用药1次,直至药物总剂量达到300 mg或期前收缩消失,接着按照1~3 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利多卡因,持续用药24~72 h,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状态后,再改为口服其他药物;对于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则可向其静脉或肌内注射0.5~1 mg的阿托品;对于心室颤动患者,则需尽快应用非同步直流电进行除颤[4]。③饮食护理:由于心博出量减少,心功能降低,再加上长时间的卧床休息,患者的胃肠功能也发生下降,因而需给予其脂质及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丰富,清淡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并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则,注意不要饱食,防止增加心肌收缩力及心脏负担。此外,严禁烟酒以及咖啡、浓茶等刺激性的饮料,以免诱发心律失常[5]。④其他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协助其所有日常生活,以降低心脏受到的负荷。在凌晨温度比较低时,需调节病房内的温度至15~20 ℃,叮嘱患者适当增减衣物,以减少身体因温度调节而消耗的能量。对于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还应向其合理应用镇静剂或止痛药,以免因疼痛而诱发心律失常。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积极做好家属工作,将探视人员及探视的时间适当减少,以减轻患者受到外界的影响,避免其出现紧张、激动、恐惧等情绪,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儿茶酚胺分泌的同时,加重心律失常。基于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了解,给予其耐心安慰与解释,使其对自身疾病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缓解其紧张情绪,将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消除,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接治疗及护理。

综上所述,对于AMI患者而言,其可能会发生心律失常的并发症,且发生时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临床医护人员应在易发时间段加强对患者的监测,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意外不良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儿茶酚胺时间段室性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同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不同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儿茶酚胺的影响研究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Detecting liars wisely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液相色谱串联电化学检测器测定人体血浆和尿液儿茶酚胺浓度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外源性棕榈酸减轻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II共同介导的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损伤机制的初步探讨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