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老旧规模养殖场改造模式
2019-01-07黄路平曾胜强张科向德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农林局
文│黄路平 曾胜强 张科 向德(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农林局)
一、畜牧业的概况
1.四川省畜牧业的概况。根据全国养殖场直连直报系统,截至2018年年底,四川省猪、羊、牛、禽的规模养殖场分别为70631、3482、8573、8684家,全省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率为89.47%,设施设备率为80.6%。资源化利用固体粪污达34000万吨,液体粪污达38660万吨。全省畜牧业养殖水平稳定发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稳步前进,2018年10月四川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在四川省泸县成立,标志着四川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开始新的征程。
2.泸县畜牧业的概况。泸县是畜牧业大县和生猪产业大县。2018年全县出栏生猪106.2万头,家禽1430万只,牛羊15.33万头,家兔550万只,畜牧业产值32.5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0.6%,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397元,畜牧业已成为泸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测算,全县各类畜禽干粪年产量约57.61万吨,尿液约91.12万吨,合计148.73万吨。
目前全县148家规模养殖场完成了粪污处理设施的改造升级,实现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配率100%,大型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配率100%,全县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1%,初步形成了种养循环、合理分配、统筹管理的多种综合利用途径。
二、推动老旧养殖场改造组织构架
双组长动员全县所有部门,共同合作。自主创新的形成了一套“1223356”工作机制,即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县农林、县国土局、县环保局等17个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1个项目领导机构。
三、老旧养殖场改造的思路
我国现行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模式主要包括种养结合就地利用、集中处理异地利用模式、能源转化循环利用、基质转化综合利用及深度处理达标排放等多种措施。泸县按照“就地消纳、资源利用、种养循环”“以地定养、以肥养地、种养对接”的原则,根据泸县土地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种植和养殖规模,科学布局种养业,在种养结合就地利用下设计出“管网模式”“沼液专合社模式”和“管网模式+沼液专合社模式”等多种新模式。整县推进、全域覆盖,不漏掉、不放弃一个养殖场与种植业结合,农牧循环,实现泸县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泸县实践模式。
1.从源头控制污水收集单元污水总量。主动采取饮污分离、雨污分离、固液分离“三分离”措施,减少污染源。全县148家规模养殖场,利用建筑剩余建筑材料,对饮水器外围修筑砖墙,制作成简易的鸭嘴式饮水器,减少更换费用;采用漏缝节水生产工艺,猪的污水通过漏缝地板直接进入污水沟而保持生猪活动的地面干净、干燥、整洁,达到节省人力、节省建筑面积,减少污水产生量和高效节水的目的,改善猪生长环境;改建雨水、污水分离沟,将雨水和养殖场所排污水分开收集的措施。污水可采用沟渠或者暗管输送,雨水通过沟渠排出养殖场外作农业灌溉。针对养殖场制定改造一场一策,规模养殖场前段“三分离”改造率达100%,综合考量采用异位发酵床、干清粪或尿泡粪等工艺,因地制宜地多方面减少养殖废水。
2.固体粪便资源化利用工艺路线。干清粪出粪工艺的固体粪便可以采用固液分离;尿泡粪工艺的畜禽粪便经固液分离后或者异位发酵床的半成品为原料,运输至畜禽粪污处理中心生产有机肥。畜禽粪污处理中心采用有机废弃物处理领域的核心发酵技术——生物强化腐殖化和高温控氧发酵,采用微生物添加酒糟、秸秆或剪枝锯末等堆集发酵使畜禽粪便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并针对泸县土壤条件进行功能性有机肥配制生产,施用于养殖场周边配套土地,供应附近饲料种植所需化肥。
3.液体粪便资源化利用工艺路线。尿液通过厌氧存储塘发酵和好氧发酵成为液体有机肥,可以达到《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GB/T 25246-2010),中的充分腐熟、无害化、卫生化的要求,并且施用到农田可以满足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以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活性。相对生物沼气工程,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大为降低。养殖场沼液在沼液储存池存充分熟化后,既可通过农业灌溉管网,也可通过沼液运输车辆用于蔬菜、水果、农作物、花木种植基地施肥。
4.液体粪便资源化利用配套标准。老旧养殖场场升级改造主要应对全县养殖场基础配套设施中的诸多问题,例如:沼气池容量不足、部分硬化不彻底、沼液利用率低和沼液转运成本低等。通过建设沼气池、沼液储存池、高位储存池、沼液输送管道等基础设施,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沼气池、沼液储存池、高位储存池的建设则要求使用页岩砖、c30混凝土、钢筋、预制水泥盖板、丙纶防水材料,墙体厚度24厘米。其中沼气池、沼液储存池分别按照养殖场存栏的每头猪0.3、0.6立方米进行配套建设。沼液输送管道按照要求使用PEΦ75 管道。截至2018年中旬,全县已完成新建养殖场基础配套设施沼气池1.2万立方米、沼液储存池4.5万立方米、高位储液池1.26万立方米、沼液运输管网11.3万米。
5.液体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管网模式”是对老旧养殖场升级改造基础配套设施后的沼液输送新模式,让干清粪和水泡粪分离的污水经过厌氧池发酵,再到沼液储存池的好氧发酵,经水泵抽至地势较高的高位储存池,通过沼液输送管道连接农田,在农田设置安装有沼液输送闸阀,即可实现农民对沼液的“自助餐”式取用;“沼液专合社模式”通过对养殖场调查后,其养殖场周围没有足够的消纳土地,成立的全县统筹管理沼液的合作社,对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后的沼液,定期收集运转、定点集中处理固体粪污,全县共成立5个沼液合作社,共覆盖全县1个街道、19个镇,主要负责全县35家规模养殖场,配套8台沼液运输车,每车储存量为6立方米,成立半年以来累计运输沼液2.05万立方米;“管网模式+沼液专合社模式”即养殖场同时采用“管网模式”和“沼液专合社模式”处理养殖场内的畜禽粪污,达到合理利用。
目前泸县按照“全域规划、改革联动、龙头带动、示范先行”原则,以“质量兴农、产业融合、效益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种养循环模式,以农民为主体,以智慧农业、创意农业、有机农业、田园农业“四位一体”,建设“一体三线五业六区”的北部田园综合循环农业经济体。以特色产业为重点,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突出结合优质粮油、特色水果、泡菜蔬菜、生猪寄养、水稻种业“五大产业”的有机循环。打造乡村振兴泸县实践样本,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四、老旧养殖场改造的启示
泸县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也走在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前沿,积极探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新思路,新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做出新成效,实现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农业更壮大,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实践模式,促进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结合实际情况有以下几点启示。
1.组织构架是基石。成立泸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建设项目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建设项目有关工作。围绕建设项目总体要求,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安排部署。县级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推进创建有关工作。各镇(街道)是项目区域内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成立了相应的项目建设工作机构,并严格对照项目方案,积极开展建设工作。以农林局技术力量为主,整合环保等方面专家组成项目技术攻关组,负责项目的技术集成、开发、实施应用。
2.养殖场重视环保是前提。发展养殖、环保先行。养殖场运行过程中要加强技术和生产管理,养殖场主要积极投入技术学习,在环保上舍得投入,猪场粪污处理以沼气利用为中心,从饲料源头抓起,把控前端污水减量,做好中端的粪污处理工艺,监管好末端粪污去向,都需要养殖户一系列的投入。
3.政策与项目资金是保障。县政府配套专项资金1400万用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府和养殖方按5∶5的比例投资,改造老旧养殖场,实现全县148家规模养殖场全部的固液、雨污、饮污分离及液体粪污无害化处理;国土部门组织开展集体土地入市,采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120余亩指标保障项目建设,实行零地价;税务部门落实有机肥厂免税政策,免征增值税;农林部门将符合要求的畜禽粪污处理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金融机构拓宽金融支持领域,加大对畜禽粪污处理中心信贷扶持。落实绿色生态养殖为导向的畜牧生产补贴政策,支持种植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产生的有机肥,支持单位(个人)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服务。
4.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是动力。在四川省畜牧总站的指导下,依托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完善整县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提供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关键环节控制和技术应用的培训指导和服务,以创新畜禽粪污资源化关键技术、探索一条适合泸县不同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模式和可持续运行机制,并将先进技术和典型模式应用到整县治理中。
积极探索组织和服务等新的运行机制,形成社会多方参与的格局。因地制宜探索政府向有机肥生产企业、规模化养殖场、专业合作组织等购买服务的机制,开展废弃物收集、生产、运输、施用等社会化服务,加快资源化利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