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陕协作“孕育”肉鹅生态养殖
2019-01-07李龙李连瑾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农业农村局高东南杨继宝陕西省宁陕县畜牧兽医中心徐梦泽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金城畜牧兽医站
文│李龙 李连瑾(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农业农村局) 高东南 杨继宝(陕西省宁陕县畜牧兽医中心) 徐梦泽(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金城畜牧兽医站)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麓,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森林覆盖率超过90%,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2018年开始,依托江苏和陕西协作大平台,通过多方调研及论证,确定在宁陕地区发展肉鹅产业,由企业负责提供养殖物资和技术,地方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农户低成本投入参与,全过程政府引导监督的合作模式,通过最终分红,建立产业利益共同体。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及规模。笔者就目前宁陕地区肉鹅生态养殖模式展开讨论。
一、肉鹅品种的选择
1.地域因素。我国鹅的品种较多,在国家和地方的重视下,经过多年发展,建立了科学完备的水禽产业体系。在陕西省周边的很多地区,都拥有地方鹅品种和悠久养殖历史,如四川白鹅、河南豫西四季鹅、重庆白鹅等。在宁陕历史上没有大范围饲养肉鹅的历史,但是当地群众一直有散养肉鹅的习惯,宁陕地区山多地少,水资源丰富,同时借鉴近宁陕周边地区发展鹅产业的成功经验,确定初期在宁陕部分地区开展四季白鹅养殖。
2.品种优势。从中医角度讲“鹅肉味甘平,有补阴益气之功、暖胃开津之效、缓解铅中毒之能”,是日常高质量绿色营养保健食品。四季白鹅具有肉、蛋、毛兼用的特性,拥有个体重量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抗病力强等特点。其肉质细嫩,宰杀率高,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氨基酸、磷脂质、磷蛋白,适用多种人群食用。鹅全身是宝,鹅羽绒是优质的防寒保暖材料,鹅蛋、鹅肉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消费前景。
四季白鹅拥有很强的食草能力,以生态散养模式,发展林下种养、田间种养结合,在降低饲养成本的同时,提升种植效率。建立宁陕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养殖产生的粪便,经处理后形成农家肥,可有效提升土壤肥力,促进瓜果蔬木的生长。
二、肉鹅的生态养殖
1.集中育雏。宁陕地区肉鹅养殖刚起步,现阶段缺少相应产业配套。由江苏企业提供鹅苗以及相应技术支持,宁陕地方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建立集中育雏舍,江苏企业委派专业人员进行饲养管理,并负责对宁陕地区有意开展肉鹅生态养殖的农户进行培训指导。
(1)育雏舍选址。宁陕地区山多,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对于肉鹅养殖具备一定优势。对全县范围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以及群众积极性等方面考虑,前期在筒车湾镇七里村滚子沟建设育雏舍。该地远离人口集中居住区,拥有良好交通条件,具备了通水通电、通信号等必备条件。同时该地区闲置土地已通过流转与备案审批,可满足肉鹅养殖相关圈舍的建设需求。
(2)育雏舍建设。鉴于该育雏舍主要用于肉鹅的育雏,育雏结束后发放给农户进行饲养。为便于开展育雏工作和日常管理,结合地貌以及气候特点,采用砖混结构加保温屋顶来建设育雏舍,利用热风管道加温,采用高架床养殖模式开展育雏。考虑肉鹅育雏工作的特点,在育雏舍隔壁建设饲养员值班室和饲料仓库,同时预留二期工程土地。
(3)肉鹅育雏饲养管理。接雏和分群:由于雏鹅运输距离较长,雏鹅运到后需尽快将雏鹅搬进育雏舍,减少长时间运输产生的应激。雏鹅搬至舍内后清点数量,同时将强弱分开,每群不超过100只。
饮水。雏鹅到达育雏舍前需做好饮水准备,及时饮水可润滑消化道,促进胎粪的排出,刺激食欲。前期饮水中要加入葡萄糖和多维减少应激,部分不会饮水的雏鹅需进行人工调教,确保雏鹅全部饮水,育雏开始水温最好在20度左右,之后逐步过渡到凉水。要保证足够的饮水位置,饮水器需每天清冼。第5天开始可过渡至自动饮水器,注意调整饮水器的高度,防止雏鹅饮水困难,也能避免育雏舍过于潮湿。
开食。当雏鹅大部分都有采食欲望时即可开食,一般在饮水后3~4小时,采用破碎的颗粒料进行,也可拌入少量青料,但不可多喂,以免采食过多的青料而引起拉稀。对于不会采食的雏鹅需注意,进行人工调教。由于雏鹅消化道容积较小,消化机能尚未健全,需少喂勤添,前3天每天需要喂6~8次,以后随着消化能力有所增强,第二周时可以减少到4~6次,第三周时可减少到每天两次。
定期检查,细心观察。育雏时每隔2小时检查温度、饮水及饲料,注意观察鹅群的采食、饮水、活动、睡眠、粪便等情况,如果发现打堆要及时进行驱赶,以免压伤、压死。发现有弱小雏鹅及时挑出,单独饲喂。若发现异常情况及疾病征兆,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做好卫生工作。舍内要求保持清洁、整齐,每天进行1~2次带鹅喷雾消毒。饮水器和料桶要经常清洗消毒,保持网架干燥。饲养员进出都要更衣、消毒,做到六净,即饮水净、饲料净、饲具净、垫料净、鹅体净、饲养员净。
预防疾病。对鹅的疾病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日常工作中要搞好饲养管理、预防接种、消毒等综合防疫措施。
防敌害。对育雏舍的墙角、门窗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洞及时堵上,防止有老鼠、猫、狗、蛇、黄鼠狼等危害雏鹅。
做好记录。认真清点每天的死亡、耗料,并详细记录每天的温度、湿度、耗料、死亡、免疫、用药等情况,若有异常情况需及时处置。
2.规范育成。育雏4周后,将雏鹅发放至农户手中,由农户按照公司养殖要求开展规范育成。
(1)育成舍的建设。农户可根据养殖数量、自身条件和环境开展建设,养殖量较小的农户,可将闲置圈舍进行简单改造,即可开展养殖。养殖量较大的农户可在较开阔地带修建简易大棚,开展养殖。
育成舍的修建、改造需要满足通风、保温、避雨等几方面需求,同时养殖密度不易过大,便于喂料、喂水、清扫、消毒等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2)肉鹅育成饲养管理。育成鹅采食量较大,消化能力较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抵抗能力增强。此阶段也是骨骼、肌肉、羽毛生长的最快的时期。在此时期需提供充足营养,饲喂全价饲料的同时可加大青料的量,提高采食的多样性,提升鹅的消化能力和免疫力,降低养殖成本。在饲喂过程中需保证清洁的饮水供应。保持舍内卫生清洁,由于育成鹅采食量大,排泄物较多,应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可将鹅放至事先圈好的草地或林地,让其自由采食青草,通过运动提高免疫力,提升肉品品质。在饲养过程中需定期观察,对于病残鹅需要及时挑出并单独饲喂。在全过程中做好每天的死亡、耗料的记录。
3.生态育肥。当鹅生长至9周龄后,其羽毛基本长齐,耐寒性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消化系统逐渐发达,可适应大部分的环境及气候。宁陕地区农户均拥有较大面积林地,可对养殖周边的林地进行规划并做相应简单的圈护。相对育成期可扩大放养范围和时间,采用轮放模式确保在养殖过程中有足量青料的提供。部分放养范围较小的农户可通过人工添加的方式提供青料。通过为鹅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和充足营养的同时增加运动量和采食青草量,可有效提升肉品品质。采用这种生态育肥模式饲养肉鹅直至上市。
三、养殖优势
1.生态优势。宁陕是林业大县,地处岭南富硒带,为养殖高品质肉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优势。近些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逐步显露配套产业明显不足的劣势。生态养鹅产业的发展可有效弥补该劣势。通过有计划发展肉鹅养殖,可提供一定量的禽类粪便,为林下经济的循环发展提供营养保证。鉴于鹅的食草性能力强的特点,可与林下经济形成产业互补,鹅采食林下杂草,经济作物可为鹅提供相关草料,减少养殖成本和种植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2.产业优势。采用订单式养殖模式,借助江苏企业的现有销售渠道和方式,可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企业提供前期的技术指导和销售保障,可有效减少养殖农户的市场风险和技术瓶颈。同时地区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为鹅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3.带动优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可极大降低农户养殖风险,公司专设宁陕生态鹅事业部,组织骨干力量进行市场开拓与推广,确保养殖效益最大化。在农户效益得到保障的同时,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户参与,短短一年时间已发展60多户农户开展生态鹅养殖,脱贫带动效果明显,让农户通过养殖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同时通过养殖提升林下经济效益。
四、思考及建议
纵观宁陕地区一年多的肉鹅产业发展历程,期间遇到很多问题是项目实施初期规划方案中没有预料到的。如长距离运输鹅苗、饲料、药品等带来的额外成本;山地多变的小气候环境;农户养殖初期经验不足、技术人员保障不到位等情况。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不管地方政府、企业、集体经济组织还是农户都没轻言放弃。最终随着第一批、第二批生态养殖肉鹅的成功上市,农户拿到用他们勤劳、汗水和智慧换来的分红,他们坚信以后会更好。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部分已得到了有效解决。在公司、有关部门和农户的共同努力下,对全县肉鹅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合理调配养殖物资,科学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养殖成本。接下来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解决农户养殖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培养农户科学系统的养殖理念,切实提升农户养殖技术水平。由公司牵头就近发展肉鹅养殖产业的上游支持和配套产业,降低养殖成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政府主导,企业、农户参与,积极培育引导地方及周边地区群众对于鹅肉的消费,扩大消费需求。相信经过肉鹅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能够助力脱贫攻坚,更有助与乡村振兴,建立生态循环农业,造福宁陕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