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进40年 辉煌40年军工坚持改革开放发展道路

2019-01-07本刊编辑部

国防科技工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核航天改革开放

本刊编辑部

自主创新、首次实现、引领方向……被上述词语所定义的国防科技工业各个行业发展成就接连面世。“神舟”飞天、“嫦娥”奔月、“鲲鹏”展翅、“蛟龙”潜海……这一系列成果,不仅记录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历程,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与国家发展和民族繁荣,同频共振。

中核:核铸强国梦

改革开放40年,中核集团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核工业正确航向。中核集团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独特优势,以加强党的建设统领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要求,深入贯彻“两个一以贯之”,将加强党的建设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中核集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创新求变、担当作为,努力实现新中核、新气象、新作为,在新时代努力续写核工业新的光辉篇章。

改革开放40年,中核集团坚持自主创新,确保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从“两弹一艇”的研制开始,核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中核集团发展了以核电、核燃料、核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核科技产业,取得了“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低温供热堆、模块化多功能小型堆、铀浓缩技术工业化应用、CF3燃料组件、地浸采铀技术、230兆电子伏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核集团掌握了核工业全产业链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够提供从基建、运行到核燃料供应等所有环节的自主产品和服务。新时代,中核集团更要坚持自主创新,特别是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上下功夫,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40年,中核集团坚持深化改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核工业人进行了建设先进军民两用核科技工业体系的第二次创业。从核工业部到核工业总公司,到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再到现在中核与中核建合并重组,站在了新的起点。目前,中核集团拥有全资、控股及具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事业单位700多家,拥有6家上市企业,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核工业全产业链企业集团之一。中核集团大力推进国有资本战略性产业布局,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始终将发展核电、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作为军民融合的主战场,天然铀产业实现转型发展,南方硬岩矿山企业提前完成结构调整,核燃料实现产业环节全面升级,大力推进主业优质资产上市。中核集团正以军民融合的核工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改革方向,以两核重组为契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治理与管理相结合的母子公司体制和管控模式,加大授权经营力度,为后续改革做好准备。

改革开放40年,中核集团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全产业链走出去。中核集团建立支撑核工业全产业链的全球配套供应链,与俄、法、德、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建立商务合作。中核集团作为唯一实现批量出口核电机组和核设施的中国企业,坚持核电“走出去”,促进和平利用核能,已成功向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7国出口了7台核电机组、7座研究堆和1台次临界装置。依托核工业产业链优势,秉持“开放、协作”的理念,规划构建面向全球的核产业供应链体系,致力于加强核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效协同,促进核产业领域跨区域、跨国界的协作。中核集团将持续推动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海外项目本地化采购,积极协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体系建设。预计未来5年,中核集团海外本地化采购总金额将超过36亿美元,涉及南亚、中东、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采购和海外业务本地化采购整体需求将超过120亿美元。

改革开放40年,中核集团坚持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为新时代注入正能量。无论是在研制原子弹、氢弹的年代还是现在,“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都是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科研道路,发展高科技的精神支柱。当前是我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时期,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敢于创新,核工业第一代人实现的辉煌,在我们这一代人也一定能够实现。

航天科技:昂首迈向世界航天的舞台

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航天人将目光投向了广阔世界。数十年间,我国已先后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48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56颗国际商业卫星;向国际客户提供17次搭载发射服务,发射23个国外小卫星/载荷,逐渐形成了商业发射、搭载服务、整星出口等多种国际商业服务模式,以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迈向世界航天的舞台。

中国火箭走出国门。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不久,中国航天人将目光投向国外。1985年10月,中国政府正式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放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5年后,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打开中国航天迈向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大门,使中国成为继法、美之后第三个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

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故事颇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长二捆”,它是中国第一个为市场量身定做的火箭,其成功发射澳星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高科技走出国门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此次发射首创了“拿一纸火箭草图与用户签订发射合同、拿着合同找贷款、拿着贷款造火箭、拿着火箭交市场”的商业运作新模式,为中国航天探索出了一条以市场带动科研发展的新路子。然而,闯荡市场并非一路坦途。90年代末,中国航天商业发射遭遇失利,加上美国对中国卫星及卫星设备的封锁,中国航天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陷入低谷。中国航天人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质量管理规范,采取“中国火箭+欧洲卫星”“中国火箭+中国卫星平台+欧洲载荷”的创新模式,重新走向国际商业航天市场。

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共有7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可用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搭载发射。今年1月,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六星”发射成功,其中搭载1颗加拿大小卫星,这也是我国固体运载火箭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发射服务。

中国卫星名扬四海。进入21世纪,我国首次实现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中国卫星登上世界航天舞台。2004年12月,长城公司与尼日利亚签订了尼星一号的采购合同,标志着基于东方红四号平台的中国卫星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市场。2007年5月14日,尼星一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一次实现整星出口,也是第一次以火箭、卫星及在轨交付的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激活全新的商业发射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公司整星出口多点开花,航天已成为中国高科技“走出去”的一个代表。2013年年底,玻利维亚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推动了我国和拉美国家间的航天合作;2015年年底,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向东盟国家和地区出口的首颗卫星;2016年年初,白俄罗斯通信卫星成功进入太空,中国首次向欧洲出口整星。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已向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在轨交付了10颗通信卫星、3颗遥感卫星,包括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老挝、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

航天技术服务全球。多年来,航天科技集团为约10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以共享卫星资源、合作建设航天基础设施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加快实施“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工程,与30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100余项合作协定,努力实现沿线国家空间信息互联互通。风云气象卫星正在为全球9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6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2018年年底,北斗系统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通服务。

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加强全球战略布局,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力度,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国际化经营快速发展。

航天科工:改革开放结硕果 航天发展续辉煌

改革开放40年来,航天科工集团秉承“科技强军、航天报国”光荣使命,矢志不渝地铸造“神剑”,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服务国家战略,建设航天强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航天科工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谋求转型升级,一手狠抓防务装备、航天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一手狠抓新模式的创建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培育壮大。圆满完成“神一”到“神十一”载人航天工程各阶段的保障任务,并为“嫦娥”登月、北斗组网提供相关关键技术保障支撑。在商业航天领域深耕细作,大力开展空间运输系统、微小卫星平台、空间有效载荷、空间信息应用等领域技术研发,形成一系列成本可控和使用方便可靠的航天产品。搭建世界首批、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航天云网,提供普惠的免费服务与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服务国防建设,履行强军首责。始终把圆满完成航天防务装备建设任务放在首位,狠抓“五个新一代”(新一代武器装备技术及应用、新一代航天发射技术及应用、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及应用、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及应用)和“四项基础技术”(微系统基础技术、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智慧产业基础技术)创新,推动“新三化”(结构功能一体化、系统与分系统集成化、软件与硬件相互渗透化)和微系统技术普遍运用,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圆满完成一系列堪称首创的重大飞行试验,“东风”劲吹、“红旗”招展、“长剑”啸天、“鹰击”长空......一系列大国重器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攻防装备体系。

服务国计民生,推进军民融合。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航天科工提出“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凭借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在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高端装备制造与研发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既促进了产业与行业的技术进步,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金税、金卡、金盾”三大工程有力保障了国民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运行;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制证设备及系统在全国全面启用;航天安保系统成功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国庆阅兵等重大活动,并实现从大型活动安保向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纵深拓展;建设实施了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出入境管制系统自助旅客通道以及珠海公路口岸珠澳合作查验自助通道,旅客快速通道的建设对提升旅客通关体验、提高通关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全国首个城市地下管线综合项目在德州市正式落地,探地雷达可实现对地下管线“无损检测”;“天网一号”系统、高空楼宇灭火系统等产品破解了反恐和灭火的国际难题;可以穿在身上的便携式空调,有效地解决了室外高温作业人员的防暑降温问题......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航天科工集团将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滚滚潮流中推进“两大目标四步走”战略方案,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贡献航天智慧、航天方案、航天力量,向着“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航天梦砥砺前行。

航空工业:四十年砥砺奋进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解放思想、砥砺奋进,在深化改革中迸发活力,在搏击市场中强筋壮骨,在走向世界中锻炼成长,实现了“七大跨越”,为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现了航空工业从传统国企到现代公司的跨越。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部署,航空工业发挥“闯”和“创”的精神,做试点、探路径、积经验,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激活力,推动管理体制、企业产权、公司治理等方面深刻变革。

实现了航空装备对世界强者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跨越。40年来,航空工业始终把保军强军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和军队战略转型的需要,充分把握航空装备研制规律,推动装备发展从“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向“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转变,实现了对世界先进航空工业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同台竞技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再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已跻身世界少数几个能系列化、多谱系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航空武器装备的国家之列,加快了国防力量由单纯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助力我国国防力量逐步实现以空固土、以空强海的华丽转身。

实现了我国民机产业从蹒跚起步到振翅欲飞的跨越。把发展我国民机产业作为使命任务,不断探索适合我国民机产业发展道路,经过40年砥砺前行,不断提升自主供给能力,形成“新舟”系列涡桨支线飞机、AC系列民用直升机和AG系列固定翼通用飞机三大产品系列,实现了从蹒跚起步到振翅欲飞的跨越。

实现了航空科技研发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从飞机维修起步的航空工业,自主研制能力从零开始逐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立足自主研制的基础上,航空工业坚持对外合作,坚持跟随创新、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协调并重,实现了航空科技研发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实现了航空工业从以军为主到军民融合的跨越。航空产业是典型的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也是最具军民融合发展潜力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航空工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自成体系的布局,大幅提升了航空工业发展的效率和效能。

实现了航空工业从国内企业到跨国公司的跨越。40年来,航空工业落实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融入了世界航空产业链,在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壮大,成长为国际化的航空产业集团。目前,航空工业正按照中央部署,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空中丝路”计划,加快开放合作步伐,为新时代大国外交战略多做贡献。

实现了航空工业综合软实力由弱到强的跨越。改革开放后,航空工业十分重视企业软实力的培育,始终坚持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手抓”,为航空工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改革开放40年来,在航空工业面向市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中,有效加强了党对企业的领导,始终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企业品牌。结合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提炼形成了“飞豹”精神、“歼10”精神等重点型号精神,彰显了航空人航空报国、无私奉献的精气神。铭记“航空报国”的初心使命,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持续丰富航空人的精神特质。

长风破浪四十载,承梦远航傲苍穹。迈进新时代,航空工业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新的起点,继续发挥“闯”和“创”的精神,拓宽改革之路,扩大开放之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空工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船舶工业: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砥砺奋进立新功

中船集团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全面开放,加快发展海洋防务装备产业、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海洋科技创新应用产业和船舶海工服务业四大主业,在建设世界领先海洋科技工业集团进程中,奋力谱写新时代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必须在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更大工夫。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聚焦提高盈利能力,聚焦提升效率效益,聚焦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担当起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研制一流装备、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大支撑的历史重任,奋力建设全球领先的海洋科技工业集团。

必须在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上迈出更大步伐。我们要面向海洋发展船海业务。要保持战略定力,面向海洋、深耕海洋,加快拓展发展空间和产业转型升级,向海洋科技型、产业化集团的发展方向不断努力。要跳出造船业发展船海业务。我国国民经济100多个产业部门中,船舶工业与之关联面超过40%。我们要整合上下游产业,最大限度发挥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对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应用产业、船舶海工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乘数效应”,从根本上开辟业务发展的新空间,加快由造船集团向海洋科技工业集团转型。

必须在深化改革、重燃激情上下定更大决心。要深入贯彻军民融合战略、海洋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深刻领会核心内涵和要求,从顶层设计和盘活全局出发,以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在豪华邮轮、智能船舶、智慧海洋、船用动力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突破传统思维,重塑新型国际竞争力。从更大的格局看使命、从更优的效益看质量、从更高的目标看短板,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入对标找差距,坚持纵向比与横向比相结合、坚持强优势与补短板相结合、坚持主动学与积极干相结合,切实增强效益意识、危机意识、拼搏意识,不断形成管理提升、提质增效等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用拼搏奋进的姿态激发高质量发展的豪情斗志。

必须在放眼全球、全面开放上展现更大作为。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取消了船舶(含分段)设计、制造与修理须由中方控股的要求,实现船舶工业全面对外开放,对推动中船集团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始终保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态度,统筹利用全球资源,支持企业开展联合研发,适时兼并收购国外先进研发机构,促进自身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促进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带动全球船舶工业走出困境。要把自身发展提升到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要求中去谋划,发挥产业基础、科研实力等方面优势,加强标准引领和品牌塑造,带动我国船舶工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瞄准全球海洋高端产业发展领域,在关键技术环节、重点装备、技术服务方面突破,持续优化产业体系,深度参与海洋装备领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海洋防务装备产业、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海洋科技创新应用产业、船舶海工服务业四大主业互融共进的良好局面。

兵器工业:逐梦新时代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道路上,兵器工业集团不断奋进,成为我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发展的骨干,全军毁伤打击的核心支撑,现代化新型陆军体系作战能力科研制造的主体。

坚持军民融合,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经过40,年的探索与实践,兵器工业集团从单纯的计划经济下的军品企业,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民融合型企业集团。民品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散、小、弱”向“专、精、特、优”转变,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光电信息和新材料为主体的产业板块,打造出一批行业领先的单项冠军企业。高档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特种化工、超硬材料等优势产业产品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矿用车、火车轴等产品产销量居国内第一。

兵器工业集团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从40年前的粗放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匮乏、人才缺失再到今天的精益管理蔚然成风、拥有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50余个;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1项,国防科学技术奖1336项,拥有有效专利1.1万余件;形成了一支由院士、兵器首席科学家、兵器科技带头人组成的核心科技人才队伍;拥有全球最大、中国首台套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掌握了超临界电力用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和高端模具钢制造的核心技术等创新科技成果。

兵器工业涉足互联网是非常早的,1987年兵器工业计算所就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兵器工业集团与阿里巴巴公司合资组建“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核心技术、产业生态”四位一体的北斗高精度服务能力,成为我国高精度位置服务产业的全球领先者和北斗应用产业的主力军。目前,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全国一个平台”上线运行,面向市场推出多种北斗高精度服务产品,北斗应用正在走进各行各业、千家万户。

加快走出去,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经过近40年筚路蓝缕的长期坚守和深耕细作,兵器工业军贸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出口单一装备产品到提供成体系成建制的系统解决方案,从单纯军品外贸到技、工、贸、融一体化运作,从传统市场为主到频频打入高端市场,成为国际军贸市场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兵器工业集团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通过着力创新合作支付模式,发挥业务交往高层次的渠道优势,积极获取海外优质能源资源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形成以军贸为核心,国际产能合作、国际工程、油气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五位一体”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建立遍布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营销服务网络,海外业务营业收入、利润分别超过集团公司总量的40%和30%。同时积极推进国外先进制造业并购重组和重大项目合资合作。

四十年风雨浸润,不忘初心跟党走;四十年峥嵘岁月,书写华章再出发。兵器工业集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以培育世界一流防务集团、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为目标,为国家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电科:激荡改革浪潮 筑基网信时代

40年来,国防电子科技事业由弱变强、由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一次次实现自主超越、一次次填补国内甚至世界技术空白。在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征程中,中国电科及其成员单位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以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预警机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同时,也积淀了优秀的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国电科发展发挥了重要基石作用。

“空中帅府”预警机呼啸划过长空、200架固定翼无人机集群飞行让世界瞩目、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工程比肩国际水平、首次将量子信息处理技术完整地应用于现有激光雷达探测装备中、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增进民生福祉……中国电科始终把创新作为保持自身优质高速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源泉,始终坚守“以应用促基础”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构筑国民经济创新力和央企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电科党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信事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网络强国等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制定了中国电科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行动计划,持续加大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数字经济新业态、新一代人工智能重点领域的集中投入,培育发展新动能取得初步成效。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端到端数字联接的数字世界,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中国电科一直致力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引领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在未来,中国电科将着力创造信息时代数字价值,深度挖掘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应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行业和企业应用;筑牢核心技术发展根基,推动网络信息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构筑军民融合的网络信息体系,站在客户能力提升的角度,从业务体系的整体设计出发,打造开放、自治、协同、演进发展的体系架构,推动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提供能力的转型升级。

回顾中国电科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国有企业,尤其是军工电子企业发展的时代缩影。不忘科技兴军初心,牢记网络强国使命。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澎湃浪潮,站在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前沿展望未来,中国电科将不辱使命,在网信事业发展中筑牢网信基石,向世界一流创新型领军企业迈进,为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贡献电科智慧、电科力量!

猜你喜欢

中核航天改革开放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中核公铁
中核港航工程有限公司
中核科技
中核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逐梦航天日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