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初城市音乐与当代音乐教育发展思路探索

2019-01-06张景峰

艺术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音乐艺术创新模式教育

张景峰

摘 要: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丰富着人们感性认知需求;音乐作为一种有声性艺术,潜移默化地沁润到人的成长、教育、生活以及相关社会活动中。随着19世纪末欧洲音乐、俄罗斯艺术的不断涌入和影响,音乐艺术教育渐渐在哈尔滨这座城市生根。作为具有浓厚音乐艺术气息的文化历史名城,哈尔滨要结合新时期城市音乐艺术教育现状,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实现音乐艺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创新历史文化名城音乐艺术教育模式,推动多层级、系统化、高质量的音乐艺术和文化素质教育,孕育培养新时期城市发展和社会所需的优秀音乐艺术人才。复兴和发展“音乐之城”的音乐艺术教育意义重大,“音乐艺术+教育”的深入融合,需发挥两者之间互补优势,及时发现当前存在的客观问题,探索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关键词:“音乐之城”;近代历史;音乐艺术+教育;创新模式

哈尔滨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是一座音乐之城,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与这座城市独特而久远的文化历史脉络是分不开的,自女真族文明到20世纪初兴盛而起的西方音乐文化融入,都无不凸显出其鲜明的特征。尤其是在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开启了哈尔滨近代城市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序幕,教堂、音乐学校、艺术沙龙、舞蹈、歌剧、交响乐成为城市灵魂的鲜活元素。时至今日,这座城市的民众也始终保持着对音乐的喜爱和高度热情,始终保持着对音乐与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如今,漫步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一些古老的城市建筑凝固了历史赋予的艺术气息,一批新建的艺术场馆、音乐学校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哈尔滨要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传承历史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借鉴同行业、同领域先进的经验和规律;结合自身的实际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城市音乐艺术领域的教育模式,逐步探索科学、系统、长远的行业发展路径,从而实现推动城市音乐、艺术、教育全方位协调发展。

1 早期音乐教育的摇篮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中国第一所学制6年的音乐学校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以及由大提琴家施贝尔曼、小提琴家戈尔德施坦因及其夫人创立的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除此之外,俄国人还在哈尔滨设立了几十所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等教育机构,接收培养中国和俄罗斯学生。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完全按照俄罗斯皇家音乐协会的教学大纲来教学,学制是6年,包括预科班。[1]俄侨艺术家在这座城市培养了大批音乐学生,这在20世纪初期是远远领先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在这样系统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外籍器乐、声乐学员,这些学员不断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那时的哈尔滨是音乐家、艺术家的摇篮,后来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学校相继停办。1908年,哈尔滨成立了“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2]这一时期的器乐、声乐、室内乐、交响乐演出活动极大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中的部分音乐家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私人教学以及私立音乐学校相继出现并活跃起来,多元的、系统的音乐艺术教育体系逐步完善。这样一种音乐教育氛围,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原中央乐团首席许述惠、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育家王治隆、哈尔滨歌剧院胡中之都是小提琴家特拉赫金伯格的学生,这种传承持续影响了近半个世纪的城市音乐文脉。

2 “音乐之城”音乐艺术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创办了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自那时起,音樂人才在这个城市不断涌现出来。时隔近百年,为实现新时期“音乐之城”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2016年3月,教育部批准建立了我国第十所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至此实现了哈尔滨音乐人多年的期盼。哈尔滨音乐学院成为“音乐之城”版图上又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成为这座城市又一个靓丽的文化名片。作为千万级人口的省会城市,哈尔滨对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哈尔滨音乐学院在音乐教育领域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潜能。但这也只是刚刚启航,现阶段,城市音乐艺术教育还有很多可探索空间;持续完善“音乐艺术+教育”这种模式,才能突破在音乐人才培养和输出上自身“造血”不足这一瓶颈。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是完善城市音乐艺术教育的关键。

第二,哈尔滨作为“音乐之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近二三十年来,涌现出很多有音乐才华的学生。他们还在小学、中学阶段就怀揣音乐的梦想,在家人的陪伴下离家求学,考入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城市的音乐学府。这不单单是学生的选择,更多的是家长对自己孩子在音乐之路以及未来成长之路的慎重选择。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大批热爱音乐、从事音乐艺术工作的家长,他们以其专业的音乐认知作出自己的选择。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城市音乐艺术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的层级缺失和不完善,是产生这样一种现状的重要诱因。因此,对接本科音乐教育的教学体系以及附小、附中的音乐艺术教育标准化建设亟待完善。

第三,国内部分音乐学院附中以上教育设置情况亟待完善。20世纪中叶,星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附中、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相继成立。另外,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现也都拥有自己的附属中学。这些音乐学院已具备附中及本科以上的教学体系,他们以其完善的体系优势,成为其本科以上教育的优质生源基地。“好苗需好田”,音乐艺术教育要符合艺术的规律,基础文化教育与专业音乐类教育需要有可对接平台,完善小学、中学音乐教育学科、学制。这对实现可持续性的音乐教育发展目标百利无害,逐步完善哈尔滨城市音乐教育体系极为重要。

第四,“音乐之城”在艺术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过程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音乐艺术课程普及率,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一定数量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极大丰富了中小学生艺术普及和素质教育内容,但还存在资源不平衡、认识不准确等客观现象。高强度的文化课竞争压力是大部分家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一种普遍认知。这种压力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从空间和时间上限制和束缚了艺术教育的社会需求。“音乐艺术+素质教育”是完善素质教育、突出音乐教育属性的方式,符合广大青少年学生追求全面健康发展的初衷,符合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导向,能够提升城市的人文综合素质。

3 探索哈尔滨的“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路径

3.1 完善音乐教育体系

第一,逐步健全城市中音乐艺术专业类附小、附中、本科的一体化学历教学体系,设立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从娃娃时期抓起,自源头发掘新苗,保护和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同时,要创新与国际音乐教育资源的对接,加强与国外一流音乐艺术学院合作,成立国际“联合学院”,制订“英才、峰才培训计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互通本科、硕博学历认证,加强互访交流,为优秀学员搭建海外学习平台,为优秀学生提供激励竞争机制,推荐优秀人才参与国际音乐赛事,“以赛促学”,打造精英专业人才梯队。成立未来音乐大师的“孵化基地”,加强对明星学员的推广宣传,不断扩大“联合学院”在国际音乐教育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音乐艺术教育体系。

第二,创新音乐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成立哈尔滨音乐学院“乐队学院”,培养实用性人才。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四川、天津、西安、沈阳等城市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音乐学院,同时也拥有一支或几支代表城市的职业交响乐团,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则成为当地交响乐团乐手补给保障的一种来源。哈尔滨音乐学院如果能成立“乐队学院”,设立乐队、交响乐演奏科目,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合作演奏技能,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机会;这将有利于哈尔滨的古典音乐以及交响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成为城市音乐表演人才的孵化基地。

第三,梳理城市历史留下的文化印记,打造优质社会教育品牌。20世纪,俄国以及犹太侨民所建立的音乐教育传统影响了哈尔滨当时的社会艺术发展和音乐教育。这一时期也留存下来一些与音乐相关的场地和建筑,“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原炮队街,现通江街86号犹太老会堂建筑群)就诞生于20世纪初。发展现代社会音乐教育,可以利用这些散落在城市中的老的艺术建筑,树立现代的发展理念,为其注入“活”的内容,引进优质的艺术教育管理和师资团队,打造城市音乐艺术培训综合体,丰富多元化的音乐艺术教育产业布局。

3.2 “音乐艺术+素质教育”模式

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大众化、普及型音乐艺术教育需求存在共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于美育的过程之中。春秋战国“六艺”之中的“乐”被列为“大艺”之一,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六艺”中的“书”和“数”可以理解为现代社会语文、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教育。乐、书、数应为互补,而不应产生排他性。在现实社会中,“书”和“数”等文化课压力普遍成为青少年教育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痛点,为了学好文化课而放弃美育教育是一种隐性的社会现象。如何为青少年学习减负减压,这是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不断推进和完善素质教育平台建设,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融会贯通,从而实现美育功能的最大化,是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二,音乐艺术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义务教育应该是相融而非相斥的,相輔相成,不能分割。将音乐艺术根植于素质教育之中并深度融合,是推进“音乐之城”文化事业建设、树立当代青少年学生文化自信的有力补充。哈尔滨作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始终高度重视文化以及教育领域的发展建设,以专业院团及艺术团体为载体的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是推进城市素质教育和音乐艺术教育的优质平台。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音乐艺术教育则成为社会发展和提升民众素养的必备条件之一。加大素质教育相关领域的投入,将特色城市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涵,创新思路,设立相应的音乐素质教育基地,符合当前城市发展所需。

第三,设立特色音乐素质教育基地。依托专业院团和专业剧场设立特色音乐素质教育基地,是对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另一个侧面的有力补充,是提升素质教育以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审美和形式上的最高层级展现,对全民教育和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布局具有长远意义。通过财政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建立一套完善的音乐素质教育基地申报评级标准和考评机制,可先行在哈尔滨专业艺术院团以及公共文化场馆推行试点基地;打造优质音乐素质教育基地品牌,为幼儿、小学、中学、大专院校教师提供指导性的音乐素质教育培训。加强一线教师对音乐素质教育的认知和重视,在教育的源头树立素质教育结合音乐艺术教育的意识,使青少年实现全面健康发展。音乐素质教育基地要有计划地推出符合国家素质教育导向的舞台艺术作品。同时由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设立专项创作基金,确保可持续性的艺术生产,为青少年提供正能量的、符合时代所需的音乐作品,提升素质教育品质,使音乐文化同教育达到充分互补融合。

综上所述,哈尔滨这座城市在音乐艺术上有历史、有文脉、有传统,在艺术教育领域有潜能、有空间、有需求,城市对音乐的向往和热爱始终浓烈而深情。实现“音乐之城”的梦想离不开音乐艺术教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设立艺术类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多级素质教育平台,实现音乐艺术同教育的融合互补,符合“音乐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左贞观.俄罗斯音乐家在中国[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7:22.

[2] 刘学清.哈尔滨交响乐百年[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2.

[3] 檀传宝.美善相谐的教育[M].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音乐艺术创新模式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