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空间的生命力
2019-01-06齐翊帆
摘 要:本文立足于空间投影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从数字动态影像的审美理论和空间投影应用实践出发,观察和分析其触发审美体验的过程,探究其美学价值和发展潜能。空间投影艺术触发人与空间的互动,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艺术,更是技术的艺术;它创造了全新的现代审美文化,引发了艺术与科技走向跨界融合的审美思考和文化思辨。
关键词:空间投影艺术;数字动态影像;交互艺术;审美价值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之势铸就了数字艺术互动体验展、数字娱乐装置的发酵,越来越多的视觉工作者开始运用投影技术进行美化空间的展示,承袭了实验艺术、装置艺术、材料艺术等现代艺术发生的创意理念。空间投影艺术开始走向大众化、市场化、产业化。2001年,日本的Teamlab团队开启了空间投影艺术的新方向。这个团队初创于东京大学研究所,是集合了程序员、建筑师、动画师、设计师、数学家等400多人的数字艺术家团队。在中国也有一个致力于空间投影艺术的创意团队叫黑弓(Blackbow),他们在数字媒体前沿领域的项目实践中融合了CG动画技术、AR/VR数字影像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与空间环境设计、机械装置设计等各方向的工具、技术和理念,为大众带来了新的生命体验。科技与艺术结合已经成为数字艺术发展的前沿趋势,打破空间边界,冲击全方位感官的影像奇观;再加上人工智能、实时渲染等数字技术,未来的空间投影艺术还将更加智能化、大众化。这种创新启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展示、商业空间及产品的数字化营销、游戏娱乐化生活等实践探索,也带来了数字影像与空间、创意设计与用户体验等数字艺术理论范畴的新思考。
1 空间投影艺术概述
空间投影是指运用光学投影机在物理空间媒介进行影像投射的展示形式,艺术家结合物理空间营造了形式多元的艺术奇观,它也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空间投影艺术。空间投影的核心是动态影像,电影属于早期空间投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影像的“发生”不仅需要光学设备与投影屏幕之间的物理距离,还需要暗光环境。2D银幕这种投影媒介在空间创造了“画框”一样的边界,它有边界却不是动态影像的“空间边界”。其展现的景象可以无限延伸到外部世界,打破二维平面的媒介约束,运用形状多变、材质多元、立体多维、组合多样的媒介载体进行投射,甚至直接在空气、水、雾等无形介质上投射,超越了电影的叙事模式和形式,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创造了多种影像展示类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诚然,空间投影艺术并非物质生产,不完全以实用为导向,所以在策划设计空间投影的影像时,需掌握数字动态影像的创作方法和规律;有的作品还要与时俱进地运用最新数字交互技术。这种艺术类型的本质是什么,还得将其置身于整个当下社会的技术环境、人文语境来分析,在今天的数字化语境中,空间投影艺术的主要内容构成是数字动态影像,后文简称为动态影像。在英国学者Jeff Leak和中国学者毛寒共同撰写的《超越奇观:投影艺术的联想与参与》一文中,他们梳理了投影艺术的发展,探究了当代投影艺术家、艺术活动家和商业设计师的作品,認为“投影不仅是视觉传播的重要元素,也是视觉传达的有效工具,挑战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投影最有趣的特征是超越了图片和文字,它引导观众参与、反应、思考、质疑和学习,改变了曾经熟悉的事物”。[1]北京电影学院的叶风教授曾在演讲中从纪录、虚拟和体验3个层面分析了影像通过数字媒体叙事的思考,他认为在媒体不断变化的时代,数字艺术家就是在运用数字技术和动态影像,并在空间投影中探讨人机关系、社会伦理。因此,影像和空间结合所形成的展示形式、内容意象和精神内涵变得尤其重要,探讨空间投影艺术的生命力,就需要用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来评价其审美价值。
2 审美的逻辑起点:形式的空间
审美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自我意识走向成熟的标志。探究空间投影艺术给人带来美好的感知和想象,需从空间投影艺术的形式和空间为起点来分析,即探讨动态影像在时间与空间的存在感。众所周知,现实世界中其实并无有形状的空间,即使在科学角度来看,空间也只有逻辑形式,而没有实际形状,只存在空间的关系,不存在具体的空间整体。空间本身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无形的东西,作为人类行动中的某种因素,被看到、感觉到、意识到,但却也无法听到、触碰到,它不是实物。那么如何让空间“组织”和“连接”呢?人们借助数字影视技术、数字投影技术、机械装置技术等,将动态影像置于一个暗场投射,让这个“场”成为一个可感知的空间,图片、声效、影像、音乐等触发觉知的元素组织成了“形式的空间”。
艺术家营造“虚与实”转换的形式体验空间,是人类审美意识和精神世界的外化体现。目前,已走入大众视野的空间投影艺术,除了投影技术外,动态影像的类型化及其在空间中的“物理合成”决定了其超现实的认知视觉体验,还出现了机械臂投屏这样的运动投影屏幕。因此,笔者将不同类型的动态影像进行分类梳理,以黑弓团队为灯光焰火艺术表演《有朋自远方来》的项目所设计的数字舞美为案例,按照下表中的影像形式找到分析空间投影艺术审美的逻辑起点——形式的空间,梳理空间投影本质特征和构成形式等要素。
出现在每个时代不同民族中的装饰艺术元素,如圆圈、三角形、平行线,作为一种组织方式,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想象起点。[2]回看上合峰会在青岛举办的《有朋自远方来》晚会项目,完整的舞台美术设计呈现中,考虑到晚会主要是通过“实景+灯光+影像+真人表演”来完成的,他们在临海的现场设置了一个150米弧长的投影屏幕和一个前置的球幕,每一个节目对应不同的声画内容、不同的视觉元素,展现不同的装饰意蕴。设计舞台银幕投影的内容需要根据节目内容来完成,比如运用影像中的“无界天空”和实景的海面交相呼应,体现“海天一色”的意蕴。这些内容就既有实拍影像,也有三维动画虚拟影像。例如弧形幕上的千人笑脸视频就是实拍影像,它是对真实场景的直接纪录;球幕上月亮的盈亏就是动画制作出来的影像,是运用动画技术对真实的景物进行模仿再现。人在表演的时候与投影的互动是舞美中一种类似于“人机交互”的表演形式,演员的表演和投影幕上的影像是互相影响的。人的运动“控制”了影像的“运动”,影像的形状、颜色、运动方式又影响了人表演的状态,这二者在空间中完美地相互融合。在节目《海上生明月》中,弧形屏幕上是此起彼伏的大海,球形幕上一轮圆月慢慢升起,观众可以看到超越弧形屏幕的平面空间之上出现的“月亮”,是虚拟场景之上的虚拟景物的叠加。逐渐布满球形屏幕的影像,让现场坐在各个角度的观众都可以获得不同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同真实世界中人们看到圆月升起的经验一致。因此,舞台空间中不同屏幕内容的叠加,再现了“海上生明月”一景的实境,拓展了现实空间中人们的形象视域和想象力。
从空间投影载体和形式来看,其日趋多元化;从形状上看,有平面载体到弧形载体、多面载体、球幕等等;从类型上看,有建筑楼体、水雾介质、工业产品、几何石膏、纸箱等。虚拟影像与物理物件合体,构成了不同形式的体验空间。如今,有一类叫作3D Mapping的空间投影形式十分受欢迎。这个术语源于Video Mapping这种将视频投射到形状不规则的多种载体表面的技术,需要利用高流明投影仪来实现。这种技术最早运用在迪士尼乐园里幽灵和鬼魂的投射上,为游客营造恐怖、诡异的体验氛围。我们还常常可以看到新款汽车发布展示时,运用3D Mapping技術在汽车表面适形投射,让观众可以在欣赏汽车产品的良好外观的同时,看到汽车的内饰造型和设计理念。空中这种多维投射载体的运用,已经形成多种投影形式的分类,例如水幕投影、建筑投影、全息投影。清华大学的鱼果动画团队就曾运用投影技术,多次在建筑上进行投影实践。从2011年清华大学的校庆到2016年清华艺术博物馆的开馆,鱼果动画设计了代表各种体现清华大学历史、办学理念、现代风貌、未来期望的影像元素。在艺术博物馆开馆当晚,他们就设计了一场以展示馆藏内容为主题的投影秀。千年的文明古迹,被现代技术重现于公共艺术空间,在长达12分钟的影像中,有科学元素的飞舞,有色彩斑斓的数理模型,有变化万千的化学公式,还有结构炫酷的机械造型,影像投射的外墙搭建起思想的巨厦。[3]
3 审美的论证思维:虚拟和表象
苏珊·朗格曾说“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就是它极其明显的特征”,[2]“在正常情况下,审美对象的诱惑力要胜过与之抗衡的估计周围世界的注意力,这并非观察者忽视了环境,而是艺术作品本身——如果它是成功之作的话——超脱了周围世界”。[2]空间投影艺术的最明显的特征当属它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主要源于它是技术的产物。数字技术让动态影像带来了离开现实的“虚拟”,舞台上舞者的裙子被投影上四季景色,与舞者互动的立面屏幕上投影与真人比例一致且实时互动的发光叠影,这是一种“他性”,[2]这种“他性”包含形成作品的一切因素,如事物、动作、陈述、旋律等幻想造成的效果。由此可间,空间投影艺术亦具有幻象性和符号性。
表象形式之所以可以被称为艺术作品且具有艺术审美的特性,是因为其表象的形式不仅是纯粹的视觉形式,更是一种意象存在,这种意象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脱离现实而服务于感觉的某种东西。比如Teamlab花舞森林的数字艺术展中,密闭黑暗的空间中,运用镜面和白面幕墙隔成了不同的空间,不同空间区域中的花还按照四季来投射。观众走入空间当中,即是体验者,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成为作品呈现的一种形式构成。人们用手去与虚拟的花影“接触”,花朵会开始凋零;人群聚集的地方,从地面到墙面,又能看到百花齐放的场景。这种虚拟而梦幻的花海空间让观众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实时互动的设计,意味着像花儿一样的自然生灵是一个诞生、绽放、凋零的过程,是一种可持续的生命循环,也是一种因果循环的意象所指。[4]
4 审美的价值导向:灵动的意蕴
空间投影艺术营造了一种虚幻空间,是运用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方式获得“景致”的方式,是一种沉浸式审美活动,给人以一种情志、意趣、精神的美。歌德曾说“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苏珊·朗格认为赋予作品生命是艺术家的首要任务,[5]每一件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有机的形式,那么到底这种空间投影艺术所营造的意蕴是怎样的呢?艺术家又该如何避免只是创造过于形式化的作品而忽视其作品的精神内核呢?我们仍旧依靠理性分析来定论,内容只有经过特殊的艺术处理才能达到美,所以空间投影艺术的美首先源自其表现在动态影像与空间偶成的整体性,在这个基础上所呈现出的意蕴,方可具有让人身心愉悦的美感和艺术生命力。从审美过程来看,如果要分析空间中影像投射构建出的沉浸式体验感,可以从感官系统来切入。老子曾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其“五色”“五味”“五音”意味人的五感所接受的物质和精神的滋养都要有节度,符合规律,不然自有不快。延及空间投影艺术,艺术家为观众在现实空间创造虚拟的真实,亦需要把握好尺度,创造人们经验可感或闻所未闻的虚拟景致。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致力于将视觉空间、听觉空间、触觉空间等同构起来,让不同类别、材质的造型元素在空间中组合起来,结合音乐、味道气体、材质物件等来体现不同主题,让观众可以从“六根”到“六识”①的直观觉知到情感体验过渡。因此,影像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其艺术本质终究是影像连同编程、音乐、音效、物理材料等的一个有机整体,空间投影艺术的灵动意蕴即它所体现的内在精神之美。在Teamlab与故宫合作展出的互动数字装置作品《多么可爱而又美丽的世界》中,日本的书法家紫舟创作了一部书法与数字影像结合的投影装置。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时,只要双手触碰投影中的汉字,便会衍生出该汉字所蕴含的意象。这种加入了计算机编程技术的互动体验又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数字美,文字衍生事物形象通过计算机内部的算法运算,实时生成新的虚拟影像,让人可以“触碰”到文字,感受其蕴含的丰富意义。这种直观体验与经验相结合,产生对汉字形象和意象的审美,因此,投影艺术的审美价值最终是要落到人类的经验和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上。
5 结语
人类社会不仅为人类提供物质文明的满足,而且还为人类开辟挖掘精神文明价值的广阔世界,使人成为文化艺术的直接创造者和享受者。[6]因此,空间投影艺术的生命力应该是一种营造感官升级的可持续生态,而这种生命力理应来自创作者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现实社会的关照。也应该是观赏者参与审美活动的真情实感,通过空间投影艺术作品的连接,让每一个投影空间成为一个五感绽放的共振带。这种通过光影缔造虚幻空间的公共展示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关注。这些空间的艺术展示不仅是因为其美轮美奂、刺激五感的光影特效,更因为其引发人们文化共识、经验共鸣、信仰共寻、情感共通的创意理念。艺术为人,艺术家应该从人本出发,不拘泥于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和表达形式,也不能受限于自我情感的释放和表达,更应关注科学技术的功用和发展,关照现实社会的规律秩序和生态伦理,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营造更具生命力的投影艺术体验空间。
注释:①佛教术语,来自《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眼、耳、鼻、舌、身、意分别代表视根、听根、嗅根、味根、触根、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能生六识。
参考文獻:
[1] Jeff Leak,毛寒.超越奇观:投影艺术的联想与参与[J].湖南包装,2017(3).
[2]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2,55.
[3] 鱼果动画再次牵手清华,建筑投影秀艺术博物馆[DB/OL].人民网,http://news.hebei.com.cn/system/2016/09/12/017295294.shtml,2016-09-12.
[4] 欢迎来到teamLab“花舞森林”在科技的虚妄里什么是真实?[DB/OL].艺术中国,http://art.china.cn/huihua/2017-05/21/content_20001184.htm,2017-05-21.
[5] 李伟芳,吴京坡.苏珊·朗格的生命形式论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7).
[6] 吴家跃,吴虹.审美的价值属性[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4.
[7] 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 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 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0]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1] 母伟佳.虚幻的“真实”:基于多载体投影的艺术表现形式[J].艺术科技,2015(8).
[12] 陈潇潇.基于数字媒体下的舞台美术设计呈现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13] 邱志勇.媒体影像、科技空间与沉浸身体之间——论新媒体艺术中的体现美学[J].时代建筑,2008(3).
[14] 王妍,吴斯一.触觉传感:从触觉意象到虚拟触觉[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作者简介:齐翊帆(1988—),女,湖南长沙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理论,虚拟影像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娱乐创意内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