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节日寄情思

2019-01-06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印记传统节日屈原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从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里,后人不但可以看到古人生活的精彩画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更可以在传统节日里寄托、表达自己对亲人、对家乡、对民族的情思。

【阅读训练一】

彩色端午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端午节是一年中最美的节气:驱邪的艾蒿是翠绿的,饱满的豌豆是浅绿的,成熟的小麦是金黄的,酸甜的杏子是鹅黄的,晶莹的樱桃是鲜红的……一切都是五彩斑斓的。不过,色彩最艳丽的是五彩线、香包。

端午前夕,母亲会用红、黄、蓝、绿、紫等五种颜色的线做成流苏,系在香囊上,再把这五根线混在一起,搓成一条细细的花线,绑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脖上。过节那几天,小伙伴们个个都美得心花怒放,不停地比谁的五彩线更好看,谁的香包更香。

当然,孩提时端午节最吸引我的除了这些饰品,更多的还是吃。那时农村条件不好,自家养的家禽下的蛋舍不得吃,都拿到街上卖掉换油盐酱醋了。但每年端午节前,母亲都会悄悄积攒下一些,攒够了,就用盐水和成泥巴,把蛋包裹起来腌上。等端午节一到,就可以放开肚皮大吃一顿了。虽然后来我走出故乡,品尝过各具特色的端午小吃,但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老家的柴鸡蛋、柴鸭蛋。剥开蛋壳,雪白的蛋清裹着油亮的蛋黄,那沙沙的咸香味至今想来依然唇齿留香。

端午的饰物、食物都是有颜色的。这种种颜色散发出的不仅是浓浓的香味,还有浓浓的乡情。

像我父母亲那一代没有读过书、上过学的农村老人,对这个古老节日也是一知半解。他们不知道屈原是哪朝哪代人,不知道他的政治理想,不知道他会吟诗作赋,他们只知道屈原是个清官,因为遇到了一个昏君,报国无门,才在五月五日那天投江自尽了,所以我们要在这一天祭奠他、纪念他。口口相传的故事中饱含的情感是真挚而深远的。

长大了,我才渐渐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刚正不阿、志洁行廉的屈原要行君子之道,修明法度,救国治乱,然而真诚的梦想敌不过权臣的谗言和君王的疏远。当一腔抱负付之东流时,他便让理想主义的悲情色彩在个人身上做到了毫无保留的践行。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悲愤难抑,写下“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九章·怀沙》)后怀石投江,以身殉国。志不达,毋宁死,这是一种何等坚定、毫不妥协的精神?原来,端午的底色是白的,这是骨头的颜色:                                                                         ;这是人格的颜色:                                                                         。

……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感念祖先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融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的节日,它内涵厚重,延绵不绝,成为一种照亮世道人心的火紅的颜色。

可我们不无悲凉地发现,端午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正渐渐失去蕴涵,沦落成商家的促销噱头,孩子们似乎也感受不到这个节日承载的文化和意蕴。老舍先生曾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放在这里或许言重了,但这确实是我听到这些妄言后心中首先响起的声音。如此轻狂无知,破坏的何止是公序良俗?它亵渎的是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水深则流缓,多难能兴邦。屈原忠于故国的高尚情操、心系民瘼的仁爱情怀及纯美无瑕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追梦征途中必不可少的品格。我们怎能让屈原这样的民族先贤蒙受那喑哑的灰尘呢?

让我们虔诚地追思汨罗江中的那个英魂,聆听诗人2000多年前的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国殇》)——这才是那光耀千载的精神之火,润泽心灵的最为浓烈的颜色!

让我们再用屈原《招魂》中的话道一声:“魂兮归来!”

(作者马学军,选自《解放军报》2017年5月22日,有删改)

思考

1.本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彩色端午?请简要概括。

2.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请在文中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阅读训练二】

中秋印记

中秋的月又圆了,一片寂寥的心空,却飘过朵朵思乡的云。原因无它,来美多载,虽然月圆月缺与故国的无异,然而,中秋那特有的味道却又不尽相同。还好,在华人集聚的旧金山,每年中秋节,总有不少有关中秋节的活动,慰藉了中华儿女节日的乡愁。譬如在中国城,少不了的摆街集市,这是一年中过节的重头戏。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扶老携幼,早早来到了唐人街。此时,几条街道早已人声鼎沸,五花八门的商铺,有吃的,用的,穿的,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秋神话故事在舞台上轮番上演。此时,那引人注目的舞狮,揭开了中秋佳节的序幕。几只活色生香的狮子,身披五彩麟毛,伴随着时紧时舒的锣鼓,腾挪跳跃,翻滚卧伏,生龙活虎的身段,灵巧盎然的节奏,将密密麻麻的观众牵进中华文化浓浓的氛围中,一起来共庆中秋佳节的欢乐。当然,没忘了到中国城的店家,从那琳琅满目的月饼中买下一盒,精挑细选出其中的一块,咬下一口,细细品着,说不上来感觉,总找不回一种难言的表达。当然,若论那月饼的质量,没说的。甜而不腻,油而不肥,再咬一口,仍是一腔欲说还休的无言。

夜深了,遥望中天明月,思绪又飞到了几次回国过中秋的情形。

那年,中秋时节刚好回到故乡,适逢台湾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回到福建永春县桃城镇上村寻根谒祖。月圆时节,有关单位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海峡中秋诗会》,我也参加了。当夜色缥缈,华灯初上,会场里早已人山人海。我惊讶于还有这么多人钟情于诗,钟情于诗的中秋。当然,以乡愁诗人而风靡了海峡两岸的余光中,在诗会上不能不朗诵他那首家喻户晓的《乡愁》。当空中荡起“……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时,我的乡愁早已不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是早被淹没在两岸日益强劲的交流的汪洋大海之中了。那年的中秋,我尝着诗一样的月饼,沐着诗一样的月光,度过,度过了。

记得又一年的中秋,真没想到竟在长城的八达岭上过。中秋之夜,我们一伙儿被招待在那儿欣赏中秋晚会。长城逶迤在夜色之中,若隐若现,显得更加神秘伟岸;秋风瑟瑟,彩灯摇曳着寒意,倍增了游子心中的惆怅。演出节目精彩至极,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丰富可口。美酒良辰,大家在朦胧的月影下,频频举杯,为了今日的友情,也为了明朝的祝福。那晚,虽然圆月只露了一下脸,便宵遁而去,然而,一轮明月的亲切,却圆圆满满在异乡归客的心中。

今年,中秋的月又圆了。屈指一数,这是我来美后的第二十五个中秋。翻过一页又一页中秋的书卷,整整四分之一的世纪!不管在何处过中秋,佳节的美好,团圆的泪花,都已成为生命中一页无法抹去的印记。此时,自己写的诗句又恍然浮出﹕“旧居的徘徊有许多身影/很整齐很参差着/中秋的月光/那是岁月那是印记/童稚了青春美丽了往事……”

(作者王性初,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9月5日)

思考

1.题目为“中秋印记”,那作者是怎样将这些内容组织成篇的?

222

2.品味文中的画线句子。

222

3.文眼是揭示文章主旨、涵盖全文内容的关键句,请指出本文的文眼。

222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印记传统节日屈原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几时印记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30年印记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幸福印记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