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与事

2019-01-06

新民周刊 2019年50期

都是手机惹的祸

朱宜尧(黑龙江佳木斯,职员)

儿子大了,跟我斗智斗勇起来。就因为手机,我们父子关系大打折扣,他不接我微信,把我拉入黑名单。作为父亲,也是要脸的人,怎么会央求儿子呢?

我半夜起夜,从他房间过,他房门是开着的。等我回来再次经过他的房门口时,他突然发现了我,紧接着就是一个亮光闪过,他和手机一同钻进了被窝。

这不明显玩手机吗?

我点着灯,从被窝里摸出手机,手机已经成了一块烫手的铁了。

“起来,别睡了,这么有精力,罚站!”

儿子害怕了,知道自己错了,站在墙边。

我看了看表,已经是半夜了,也不能像以往装腔作势地大呼小叫了。可毕竟孩子不小了。眼睛健康可是大事,别学习没近视,倒让手机游戏给打近视了。

他态度好。我也就没深说,赶紧让他睡了,明天还有课呢。

关于手机,我们三番五次地较量。有次他学习,我突然开门进屋,说:“儿子学习呢?”其实也是在观察他是否真的学习。却发现他的笔帽是关着的。笔帽关着又怎么可能学习呢?我左看右看发现手机竟然在他大腿上,藏在桌子下面。还有一次,是去年夏天,太阳很足,我也是突然回家,看见他认真学习,心里有点小高兴,想着挡一挡强光,手刚一动窗帘,他居然抢先开口:“别动!刺眼睛!”他不说还好,这么一说,暴露无遗了。这小子手里的手机的页面,是正在跳动的游戏。

我有时就琢磨,手机游戏咋就这么大的诱惑力呢?我从来不玩游戏,也体会不了这种诱惑。

他们班主任有句话,你想害你的孩子吗?请给他一部手机吧!看来绝不是危言耸听。我把他的手机没收了。想给儿子点“颜色”看看,好像他根本没害怕,倒是我顾虑重重起来——没了手机,那些下载、安装、新闻旧事,很多知识,也都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我又担心他的生活缺了些什么。

与儿子的关系僵住了,都是手机惹的祸!到底该怎么做?用浏览器搜索了半天,我终究也找不到答案!

潜移默化养萌娃

陈慈林(浙江杭州,国企干部)

《三字经》开宗明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善良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家长的责任,也是桩麻烦事。我家有个5岁小娃,也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一天,奶奶给孙子洗澡,在他衣兜里发现了几颗糖果。为了保护他的牙齿,孩子的妈妈禁止他吃糖果,这几颗糖哪来的?

“你衣兜里的糖糖哪来的?”“昨天跟您去超市时,自己拿的呀。”小家伙眨巴着眼睛,一脸无辜。确实,孩子还小,没有财产所有权的概念。但奶奶却吓了一大跳:这个习惯如果养成了,还怎么得了啊?

奶奶开始耐心教育:“拿没付钱的东西,是不是像《黑猫警长》里那只可恶的老鼠?以后再这样,就要被警察叔叔抓走了。”“我看别的小朋友也在拿。”“别人拿也是不对的,他们爸爸妈妈会管的。明天奶奶和你一起把糖果送回去,认错。”

第二天奶奶带着孙子来到糖果柜台。他红着脸把糖果亲手交给售货员:“阿姨,这是我昨天在这里拿的,对不起,我错了。”阿姨有点意外:“放假孩子多,偷吃散装糖果的不少,孩子还小,算了。”在奶奶要求下,售货员阿姨严肃地对小孙子说:“改正错误是好孩子,下次拿东西要先付钱。”

潜移默化并非都是家长教育娃,有时也接受娃的“教育”。前不久娃娃妈妈买来一只微型电扇,让爷爷健走时挂身上降温。爷爷三天未用,第四天准备健走时,孙子说话了:“爷爷,您为什么不用妈妈买来的电扇?”“爷爷大男人,身上挂个电扇走路,别人会笑话的。”“别人会不会笑话我不知道,但妈妈送您的东西您不用,妈妈会难过的。你总得试一试,如果不好再不用吧。”没想到这萌娃,说出来的话让“奔七”老翁脸上一阵阵热。

娃说得对,就照他说的做,这也是潜移默化培养他的平等意识。孙子还怕爷爷不会使用电扇,认真“指导”爷爷开关在哪里,有几档风力。看他的认真劲,全家都很开心。

“智能机器人”同事路人甲

周云龙(江苏南京,电视编导)

地铁上,正在埋头看手机,突然感到左肩撕裂一般疼,右手做动作时,更疼。

第一时间,脑子里跳出老同事路某人的形象,微信他:……推拿,贴膏药,哪种效果更好?路某人秒回:不要乱动,是肩周炎急性发作或肩关节炎,最好心电图排除心脏问题,再用电吹风吹上15分钟,然后才考虑膏药或其它。

这个路某人,电视台退休高级工程师,人称“路人甲”,什么事情都能说点名堂。路人甲,曾在高校物理系工作多年,又在电视台编制过自学考试电子教材,担任过全国自考十五规划课题组负责人。这些跌打滚爬的经历,可能最终让他落下了“后遗症”,日常百科知识,他基本无所不知,好多冷僻数据,可以脱口而出,而且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雾霾天来了,他能说清雾和霾的准确概念,可以说出不同口罩的作用,可以说出历史上哪些地方出现过雾霾……百度,搜狗,需要你输入关键词句,而和他一起聊天,他会自由联想,神了。

有同事不服,觉得路兄有点信口开河,转头就去网上搜索,不搜也罢,一搜搜出惊诧,人名,地名,日期,数据,一点不讹错。人们最感到惊奇的是,他该工作工作,该玩玩……从来没有见他书呆子一样死啃过什么资料大全。

后来从他的酒后自述里,找到“最强大脑”老生版的密码。路人甲,弟兄三人,童年时期的他,十分顽劣,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兴趣,都敢尝试,下河摸鱼,爬树掏鸟,上房揭瓦,杀鸡宰鹅,玩猫训狗,造枪打猎,差不多到了“无恶不作”的地步。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包容、大度的母亲。因为家庭的散养模式,路人甲从小便学会了做弹弓、烧土菜、做木工、修电视、玩音响……。路人甲有一令人不可思议的独门秘笈:舌尖测试电池的电量大小。他从小喜欢把玩并修理电器,常遇电池问题难以判断,他找来新旧不同的电池,用手指“搭”成回路,分别用舌头去舔,发现感觉有所不同,而后用电表测试比较,强化舌尖记忆。据说,直到现在还是屡试不爽。

和这样一位“智能机器人”做同事,有一种快乐不为人知,那就是安全感。上次,几个朋友晚上一道回老家。车上高速不久,一辆车的空调突然失灵,同时发现发动机水温上升。他们有证有车多年,不像我这个有证无车的“老司机”,但他们也从未遇见类似情况。车子停下来,我赶紧“投石问路”。老路在手机那头热情指挥:熄火冷却……什么车型……打开盖子……防止烫伤……毛巾包裹……慢慢拧开……怎么观察……加多少水……。在路兄的远程指导之下,问题顺利解决。后来行至最近的高速服务区,汽车维修工人给出的应对方案,和他说的一样。

平时,一旦有个头疼脑热,腰酸背痛,当我仅有的一点知识储备不能做出合理解释,而网上搜索的结果更加令人心存疑虑时,我都请他“指点明路”。经路兄“义诊”多年,我也漸渐积累一些简单保健常识,并应用到身边的朋友圈。不过,他被问的频率高了,有时也像机器人一样,根据大数据给出“性格分析”:你太敏感了,将来真有大病,可能先被吓死。我承认他的判断,玩文字的,哪能不敏感?哪能不联想丰富?要不哪里捕捉那么多细节?他自己不敏感吗?不敏感能记住那么芜杂、松散的知识点?

搜索时代,那些唾手可得的知识,还有必要人工记忆积累吗?那天问路兄,真实的意图是想说,那一套已经过时了。他不以为然,侃侃而谈:深层次的联系和发掘,还是需要人类的大脑、智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