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坚持立德树人
2019-01-06冯友松胡学娟
冯友松 胡学娟
地处秦巴腹地,位于陕西南部的汉阴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是享誉世界的“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故里,享有油菜花乡、富硒之乡、陕菜之乡、书法之乡的美誉。该县采取“强化双线推动、落实三项保障、实施三大举措”的“233”模式,从2016年秋季起在全市率先推进国学经典进校园工作,把国学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让中小学生汲取国学经典中的营养,已成为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育人的新模式。
提高站位 实施双线推动强机制保障
有道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我国,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差距较大,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淡薄,再加之近些年来,由留守老人看护留守儿童的“留守村”现象普遍,致使留守孩童缺少正确的教育。学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并扎根农村教育,是历史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更是農村现实教育的呼唤。
教育是第一首要,而德育又是教育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明确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
为进一步推动国学经典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汉阴县强化双线推动国学经典进校园工作。一是强化行政推动。汉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国学经典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因此,2015年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领导干部大会,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学习国学经典是弘扬传承5000年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要求推进国学经典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工作,同时邀请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专家到汉阴做专题讲座,号召人人都传承国学、个个都践行国学。二是强化教育部门推动。汉阴县教体局成立推进国学经典进校园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股室和县教研室负责人为成员,制定印发《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意见》,组织人员深入调研,制定课程设置方案、教材配设、师资培训、考核评价等方案,要求在全县中小学全面深入推进国学经典教育,教研室组建成立国学研究团队,各学校也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具体推进办法,确保顺利推进,抓出成效。
落实三项保障 确保国学经典进校园落地生根
要推行特色课程进校园,有投入、有师资、有课时、有教材是保障,也是先决条件,为此汉阴县委县政府面对经费问题、课本问题、教学时间问题、师资问题等实际情况,大胆实践,用“专项工程、专人负责、专门读本、专用时间、专业研讨、专门评价”予以破解,2016年秋季出台了《汉阴县义务阶段经典进课堂工程实施办法》,采取三大保障机制推进确保国学经典进校园顺利实施。
落实经费保障。为确保国学经典顺利进校园,汉阴县从2016年秋季起,以一、四、七年级为试点起始年级,第二年以二、五、八年级,第三年以三、六、九年级,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专家的精心指导下选择适合不同学段国学教材供学生使用,如一年级选用《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四年级选用《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七年级选用《三字经》《大学》《中庸》等,县财政每年投入30多万元购买国学教材供学生免费使用,三年实现国学经典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
落实师资保障。开展国学经典进课堂,师资是关键,汉阴县一方面坚持每年选派局领导、校领导以及国学骨干教师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国学经典研修班,成立国学研究会,建立国学骨干教师研修示范引领团队。另一方面示范引领强化全员培训,要求国学骨干引领教师团队在每年暑假继续教育对国学兼职教师进行国学教学教研等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县教研室在全县聘任兼职教研员,通过联片教研活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以及送教到校活动,通过示范引领,提高教师国学经典教学水平,从而解决推广国学师资队伍问题。再次就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先后组织老师分赴山东曲阜接受儒家文化的洗礼,通过游学内心对圣贤充满温情和敬意,同时邀请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建福教授到该县精心指导,目前一支国学经典教师队伍基本建成。
落实课时保障。汉阴县结合中小学国家课程设置方案,研读语文课标,在保质保量完成语文学科教育任务的同时,进行“浓缩课时、大量读写”的改革实验,每周压缩1节语文课时,并整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周再挤出1课时,确保每周2课时国学经典进课堂落到实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在实际推动国学经典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智成长规律,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感悟、理解、熟知”循序渐进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表及里、从浅到深浸润式接受国学知识。低年级开展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背一背、比一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高年级开展艺术演出、展览展示、讲座演示、经典赏析、国学诵读、参与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接受国学文化因子。
例如,与“友善、敬业”相适应,在实际教学中节选《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等内容作为载体,通过设计故事共情、吟诵体验、校内外践行、情景剧等系列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从一年级就明白“友善”是处理同学关系的准则,专注学习成为“敬业”的初始内涵,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好底色。
实施三大举措 传统文化育人结硕果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国学经典进校园工作的初显成效,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让中小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汉阴县采取三大举措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得以弘扬传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让国学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国学。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进行操作,从小学到高中所开设国学经典课程都是由国家行政学院进行设计规划,精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书籍作为教材,首次推行把一、四、七年级作为试点班级,在三年内实现所有学段全覆盖。要求各中小学每周设置一堂经典咏读课,开设了多种传统文化兴趣班,如书法、绘画、剪纸、吟诵等,还定期开展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背一背、比一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引导孩子、吸引孩子,并形成有教材、有课时、有检测的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为践行伦理道德精神,构建师生美好家园夯实了精神基础;为创建智慧文明学校、塑造智慧文明教师、培育智慧文明学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推广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精髓。结合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安康市《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将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和《三沈文化》以及汉阴《沈氏家训》等富有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与学生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学与创建中国书法之乡有机结合,围绕“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办学理念,以“经典文化”的渗透促进内在的“道德生成”,营造“立德树人,经典树人”氛围,不断提升并丰富学校特色教育内涵。把国学经典和书法进行融合,坚持每年开展国学经典书写大赛和国学经典教学设计大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演讲比赛、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主题和践行新民风“美德少年、三好学生、文明小公民”评选表彰活动,培育典型,树立榜样。开展新民风建设“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影响带动家长,真正把新民风宣传到每一个家庭,融于家风、家训、家规。
检测评价,让国学经典落地生根。为进一步将国学经典进课堂工作抓出成效,真正入脑、入心,汉阴县将国学经典统一纳入学科检测范畴,与其他学科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测,由县教研室国学研究团队组织老师们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或抽查,并从2017年秋季在全县中小学确定7所试点学校,在期中、期末考试时统一检测,这种评比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各项活动中都会看到热情的参与,全身心的投入,获胜的欢呼。2018年全县所有义务阶段学校检测考试全覆盖,通过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氛围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在国学教学研究团队的精心指导下,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探索国学经典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并创新出更多的实践活动,推動经典教学深入开展。汉阴县探索出“明确学习内容、知晓经典本义、深入思考判断、融合生活领会、背诵抄写吟咏”的“明、知、思、融、背”五环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帮助教师快速成长,实效性很大。
如今,当你走进汉阴县中小学会深有感触,通过打造书香校园,感悟经典诗词魅力,开展“晨诵、午读、暮省”经典诗文阅读;通过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一体的经典诵读、童谣传唱、趣味游戏等文体活动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内心深处,占领孩子们的思想高地,涵养学生心灵。
作者单位:汉阴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