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革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创新研究
2019-01-06姜仕贵
姜仕贵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近年来,黔西南州按照省委赋予“奋力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产业扶贫,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掀起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助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全面小康进程。
[关键词] 黔西南州;组织形式;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9)12-0031-05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考察调研,对产业园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发展模式,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考察调研时强调,种油茶绿色环保,一亩百斤油,这是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一条好路子。要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朝着市场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使公司和农民彼此受益。2019年5月5日,省委书记孙志刚在“贵州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电视电话会议”上着重指出,落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2018年以来,黔西南州立足山地资源,厚植生态优势,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系统运用“五步工作法”,扎实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持续蓬勃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取得积极成效。然而,黔西南州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短,总体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是推动黔西南州山地农业生产从分散走向集约,推进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
一、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的现实意义
(一)符合山地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规模化是发展的最基础保障。黔西南州土地破碎,坝区连片程度不高,小农意识、盲目生产的小农经济存在还比较多,农业机械化使用率不够,导致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劳动力为主,产业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区域发展、规模发展,“小、散、弱”现象严重,市场供应易断季断档,缺乏稳定供应能力。如全州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分别已发展到100.2万亩、75万亩,但规模化的基地面积较少,农业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且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还不够多。截至2018年12月,全州省级龙头企业 61 家,仅占全省的 8.38%,龙头企业对农户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全州农产品加工率仅为28%,而且缺乏科技含量高的深度加工,产业链不长。多数农产品加工仍停留在原料销售上,即使加工,也只是简单的初级加工或粗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因此,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是黔西南州山地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符合山地农业品牌化创建的需要
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品牌化是发展的最有效载体。黔西南州农业产业品牌培育意识不强,品牌打造不足,“三品一标”推进力度不够,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品牌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很多农产品进入电商平台销售渠道不通畅。如薏仁、食用菌、茶叶等,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缺少统一规划,企业各自为营,产业品牌意识不足,产品价格上不去,产品效益低下,延缓了农业大州向农业强州的进程。截至2018年11月,全州共认定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254个,无公害畜牧水产品121个,种植业绿色食品3个。同时,农旅项目产品单一,多局限于对现有田园、果园、林地、民居、水体等浅层次开发利用,仅停留在让游客来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简单层面,缺乏乡村韵味和地方特色农家菜品牌,高品位、多功能和精深高端康养系列产品更为匮乏,不仅吸引力不强,而且游客回头率不高,经济效应不明显。因此,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是黔西南州山地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符合山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标准化是发展的最重要基石。黔西南州农产品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企业与基地、农户联系不够紧密,利益关系比较脆弱,带动能力不够强,真正意义上能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骨干企业很少。同时,由于科技支撑不够,生产环节技术控制不到位,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薏仁米、茶叶深加工企业发展较好,但水果类、蔬菜类深加工企业少,多数以初级产品销售,产品附加值低。如薏仁产业按现有面积65万亩计算约需种子157万公斤,由于全国薏仁良种生产企业仅2家,每年仅提供30万公斤的种子,而80%以上的种子只能由农户自己留种种植,严重影响薏仁产业标准化生产。如兴义种有板栗、核桃20万余亩,但品种杂乱,质量不高,甚至有的核桃种了七、八年仍然不挂果;贞丰花椒、晴隆羊等曾经是本地优势产业,但不注重后续管理和研发,产品品质下降,产量降低,传统产业逐渐失去优势。因此,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是黔西南州山地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符合山地农业特色化打造的需要
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化是最有力助推器。黔西南州虽然土地零碎、耕作条件较差,发展传统种植业投入大、收成少,但气候、生物和资源呈多样性特点,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优势和潜力比较突出。但是由于发展技术支撑保障不足,组织化生产程度低,规模化基地少,產品批量生产能力不足,同一产业无序竞争,盲目生产的情况普遍存在,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强。如食用菌母种和原种生产州内仅有3家企业提供,其余大部分企业所用种源主要从外省调运,菌种研发力度不够,生产品种单一,对特色化生产产生很大的制约。如茶产业,全州有品牌112个,但各唱各的调,产品特色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是黔西南州山地农业特色化打造的必然要求。
(五)符合山地农业市场化经营的需要
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市场化是发展的关键一招。黔西南州田头市场发展缓慢,存在盲目生产情况,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滞后,物流成本较高,缺少预冷库、保鲜库、冷藏车等基础设施,分级、分选、包装多由人工完成,没有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市场服务体系,流通“最初一公里”尚未打通。除个别单品在州外市场比较优势强化外(如小黄牛在宁波市场有明显优势),多数农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相比云南、广西等周邊省份农产品在价格上没有比较优势,特别是生鲜农产品、水产品等进入州外市场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缺乏农产品营销专业人才,市场信息不畅,缺乏对市场供求状况和先进技术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渠道,导致部分农产品与需求脱节,很难改良品种或调整种植规模,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能力弱。目前,全州农产品市场州内农产品占比约30%,州外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是黔西南州山地农业市场化经营的必然要求。
二、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的做法成效
(一)加强组织培育,规模化得到一定的壮大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的互助合作,有效整合村集体和农户手中少而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增强合作社的生产、管理、经营能力,为农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保障、销售保障,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分配方式,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这些为实现山地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目前,全州已培育420家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省级75家,州级龙头企业345家。省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61.4亿元,年销售收入21.5亿元,从省外引进龙头企业个数16个,龙头企业联结合作社48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560个。比如,安龙县先后引入省内外知名企业19家,全面汇集育种研发、原材料供应、技术种植、物流运输、贸易销售、产品初加工等综合资源创建发展平台。全面推行村社合一、贫困户入社、技术指导“3个100%”,推动142个村级合作社实体化、股份化、资源化运行,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等培育食用菌专业合作社50家,全机制调动三方参与积极性,形成了“企业负责供销及技术、合作社负责管、群众负责种”的良性合作机制。
(二)增强创新意识,品牌化得到一定的创建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突出着力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这个总品牌。鼓励支持经营主体注册农产品商标、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及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认定,培育一批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茶叶方面,红茶都统一用“普安红”品牌,绿茶统一用“万峰报春”品牌;在薏仁产业方面,成立龙头集团公司,以兴仁薏仁米品牌作为打造对象,打造全州共享、共用的品牌;在食用菌方面,出台《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对品牌创建进行奖励、补贴,推动全州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全州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25个,其中种植业415个339.73万亩、养殖业110个;全州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311家企业453个产品;已获绿色食品证书4个;有效期内获有机认证证书、转换认证证书的企业15家;已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4个。比如,望谟县委、县政府把板栗明确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种植发展生态板栗25万亩。2017年12月,“望谟板栗”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评审。2018年5月,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望谟县“中国板栗名县”称号,申报获得“哆吉栗”商标19个,专利6项,品牌优势突出,现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城市,全县板栗产业直接为农户创收超过1亿元。
(三)加强标准建设,标准化得到一定的规范
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在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五统一”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品牌。以产业整体推进为目标,引导企业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联合,统一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及批量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农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提高产业化龙头企业质量安全追溯覆盖比,实现农业园区信息管理系统全覆盖。加大农业监管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与应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比如,以兴仁县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晴隆县薏苡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安龙县薏苡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产业发展重点,现已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储运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薏仁原料市场份额占全国70%,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薏仁产品集散地,同时还带动了安顺、六盘水、毕节、黔东南等地薏仁产业的发展。“薏仁精米”“薏仁精油”“薏仁即食速溶粉”“薏仁谷壳碳”“薏仁保健酒”“薏仁化妆品”等六大系列2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区),出口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目前,全州现有薏仁种植面积68万亩,产量达20.4万吨,产值10.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4.7万人。
(四)突出地域特色,特色化得到一定的凸显
结合各县(市)区域实际,全面挖掘资源,围绕“特”字作文章,在“绿”字上下功夫,以市场为向导,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做大“兴义特色果蔬、兴仁薏仁米、安龙食用菌、贞丰糯食产业、普安茶叶、晴隆草地畜牧业、册亨经济林、望谟板栗、义龙花卉苗木”等“一县一业”特色主导产业,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个骨干企业”的布局,每个产业引进或培育一家有实力、有潜力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开发,加快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产业链,严防区域内产业忽略市场、盲目上马、追求规模和同质化、区域内互相攀比的现象。已形成以柑桔、桃、李、梨四大水果为主,其它品种为补充的均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晴隆、兴义、安龙优质柑桔产区,兴义、义龙新区和贞丰无公害桃李产区;贞丰、望谟、册亨低海拔富热量区精品火龙果基地;各县市城郊葡萄、枇杷、杨梅等时令水果生产布局,产业带建设初具雏形。截至2018年底,全州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达到778万亩,产量51万吨,产值20.05亿元,有效扶持贫困人口4.19万人。比如,兴义市近两年来,累计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大棚温室和露地育苗基地150亩,专门用来培育“兴义大红袍”和“兴义海子梨”老品牌精品水果苗,计划到2020年发展这两种精品水果种植面积6万亩。
(五)坚持市场导向,市场化得到一定的拓展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全力补齐产品流通不畅的短板,着力抓好产销对接,把消费扶贫和产业扶贫结合起来,按照“以需带产、以销促产”的基本思路,采取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创新产销对接模式、推动农产品供应链标准化建设、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新技术运用等措施,努力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确保实现“种得准、產得出、卖得好、能致富”。通过开展农产品“十进工程”、建设州内外直营店、组织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等方式,扎实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实现了农产品销售额大幅增长。2018年,农产品销售完成23.7亿元,增长40%,带动15万余贫困人口增收;累计开设农产品直营店97家,其中州内14家,贵阳62家,对口帮扶城市宁波12家,其他城市9家;累计建成农产品集配中心10个和9条商业街、9个综合市场、9个农贸市场;建成对口帮扶城市宁波黔西南州农产品销售中心;组织开展15次州外农产品产销对接或推介会;新增冷库库容3万吨,冷藏车73辆。
三、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引导,强化组织保障机制
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强化基层党组织对推进产业革命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引导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打破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转变部分群众怕担风险、不敢投入、不愿发展的困境思维,彻底改变农村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多渠道整合、引进各方面资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统筹好500亩大坝建设,从整治土地入手,完善种养植基地水、电、路、生产便道。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围绕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引进优质品种、发展种植基地,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聚集区。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高产示范点带动种植面积”“以合作社带动农户”“以科技研发改变传统种植”的模式,提升特色产业种养植规模。
(二)整合资源,强化科技服务链条
建立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专家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团队、科技先遣队的作用,按照“产业选择,科技先导;农民培训,科技先发;技术服务,科技先锋”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高产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新产品的研究,着力提升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尽可能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产销对接等技术服务,让科技专家走出实验室、试验田,把科研做到产业链上,实现技术服务围绕产业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技术服务格局。积极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行业能力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产业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打通链条,强化利益分配格局
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从种养到最后流入市场消费等环节,要逐一分析研判,做好顶层规划设计,从“怎么种养好”“怎么管理好”“怎么销售好”一条龙统筹谋划,切实解决好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高的问题。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切实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同时,统筹协调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本着互惠互利、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健全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解决好产业涉及领域多、面广、农户群体大,各利益主体利益机制尚不健全的问题,特别是要实现以土地流转、务工收入、股份分红等形式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
(四)深入融合,强化产业发展体系
充分发挥贵州省大数据试验区建设的优势,大力发展和利用大数据及互联网,深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提高产业化龙头企业质量安全追溯覆盖面。进一步加快推进大数据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园区信息管理系统全覆盖,要实现龙头企业实现产品购销电子化、科技服务网络化,物联网等智能化设施应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加大农业监管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与应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五统一”发展模式,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品牌,加大“三品一标”认证,积极培育地理标志商标,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
责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