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019-01-06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9年45期
关键词:思路主体结构

解题技巧

所谓“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就是分析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搭配。近年来,论述类文章早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段论”结构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因此,同学们在阅读论述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行文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具体来说,要辨识观点句与支撑句;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关系。

要想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建议分两步完成阅读过程:

第一步: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

(1)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2)体现论证对象转换的词语:①表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②表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③表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④表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⑤表举例子。如,例如、如,等等;(3)修饰、限制性词语:①表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②表程度。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③表范围。如,部分、全部、总共、所有、都、全、少量、多数、几乎、仅仅,等等;④表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⑤表已然、未然,或然、必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将、正在、假如、可能、如果、一定、必然,等等;⑥表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等。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1)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2)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章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或总分,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或点与面。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对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起表明中心、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应作简短批注,为下一步操作起警示作用。

第二步: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1.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輯关系,注意某一段落的各分句间的逻辑结构和逻辑层次,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

段落之间和语句之间常见的逻辑顺序有:

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运用等。论述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层次,往往会有一些明显的语言标志,但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可以依据段落之间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梳理。

2.会文意,释观点

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究竟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

3.理材料,定意图

梳理文章中的事例材料,将材料与作者的评述性文字相参照,明确作者引用材料的意图。

4.明关键,细比对

注意在句子关联处“瞻前顾后”,明确概念、句子层次间的逻辑与结构关系,明确句子层次及作者写作思路。另一方面注意在细节处咀嚼。如重要句子(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小结句)含义、事实论据的完整意思、论证的观点。特别注意选项的侧重点(立论前提、论证角度、论证思路)及关键点(敏感点)。

比对时,要抓住敏感点与原文的对应关系,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在模棱两可的选项中不要急于下定论,多考虑文中暗含的要素,做到宏观与微观的全方位比对,最终确定答案。

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II)

①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第①段谈“被遗忘权”的内涵及意义)

②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第②段从积极保护隐私方面谈“被遗忘权”意义)

③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第③段从调和记忆与遗忘的平衡方面谈“被遗忘权”意义)

④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與“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第④段从抵抗主体身份“被数据化”方面谈“被遗忘权”意义)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分析:

1.从文中的“首先”“其次”“最后”可以看出文章的整体结构,全文为总分结构。其中②③④段为递进式结构。

2.文中的关联词体现论证对象转换,也体现了文章的思路。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解析:第④段: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感)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解析:从②③④段分别进行论证)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解析:第③段: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第④段: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感。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分析原文论证和文章思路的能力,要求同学们对文章有全面把握,经过仔细分析与比对才能找到正确选项。

D项,文章论述的是“大数据”已经带来的问题,而非可能带来的问题。论述的对象并不是我们的认同问题,而是通过论述大数据对我们的认同造成的影响来阐释“被遗忘权”的意义。

猜你喜欢

思路主体结构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我的思路我做主
半包围结构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