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贵州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究

2019-01-06

福建茶叶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李 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通过教育扶贫才能真正达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目标。帮助贫困人口真正摆脱贫困就要实施精准教育扶贫之路。“扶贫重在扶智,扶智教育为本”。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都不能脱离教育,教育是发展的根本。贵州省地处偏远,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而言较低,2018年底全省贫困人口155万人,致贫原因错综复杂,且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又比较突出,在教育扶贫的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在社会工作蓬勃发展新时代的今天,贵州的农村贫困地区尝试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概念,如何通过社会工作的参与,把教育扶贫资源精准而有效的输送真正贫困的人口,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根本脱贫,推动乡村振兴,是目前学界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社会工作有效参与贵州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种模式,教育精准扶贫可以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思想的延伸和扩展,实质上就是对贫困人口在教育方面进行精准投入和资助,对贫困人口进行观念转变教育、提升文化素养、提供技能技术培训,使贫困人口具备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整体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当地经济和文化得到良性发展从而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

首先,社会工作与政府提出的教育精准扶贫理念是相容的,在目标追求、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乃至功能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是互相包含的。二者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社会工作者要做到尊重每一位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点,这些与教育精准扶贫的“树人”理念在价值观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社会工作和教育精准扶贫还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也是"助人自助"。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将会极大的丰富教育扶贫的内涵、为扶贫方式提供创新思路、给教育扶贫带来新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向健康的方向上发展。其次,社会工作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在理论上可以给扶贫工作提供指导,让教育扶贫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社会工作是不把贫困者视为无改变能力的弱势群体,而是充分承认他们是具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能,从而,使其达到具备“造血”功能的目的。这样可以让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得到激发,使贫困群体具备自身创造力和能动力,在阻断乡村贫困群体的贫困代际传递中能发挥有效作用,并使脱贫成效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

2 近年来贵州农村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省内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扶贫难度大

教育扶贫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依靠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很难出成果。在贵州省的贫困地区因其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群众普遍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扶贫的实施面临诸多困难。很长一段时间,部分地区受财政专项资金不足的影响,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难以推进。

2.2 贫困对象需求与帮扶内容存在脱节现象

导致贫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贫困人口要求帮扶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尽管政府针对不同的扶贫对象采取了相应的扶贫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但在帮扶措施的贯彻执行中仍然缺乏针对性。所以,在帮扶过程中,应该把想通过自身努力脱贫和因懒致贫的人员区分开来,从而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否则,会导致出现贫困者坐享政府补贴而不愿脱贫的问题,严重影响扶贫工作的正常推进。由此可见,帮扶工作不从实际出发,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同时,还会导致扶贫对象对政府扶贫政策失去信心。

2.3 执行过程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

总体而言,我国的扶贫工作已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然而农村贫困人口的教育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在经济欠发达的贵州更是如此。调查表明,贵州省内贫困家庭适龄学童的教育状况不甚乐观,"显性辍学"和"隐性辍学"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表明,教育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在扶贫对象识别和帮扶环节上,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其一,没有建立起精准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其二,精准帮扶不全面,表现在对贫困人口教育扶贫和对不同教育阶段扶贫两个方面。扶贫数量提高了,但质量跟不上;抓好了义务教育的扶贫,但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扶贫都没落实好;其三,没有抓好精准扶贫管理。对贫困户"建档立卡"的信息收集不全,不及时更新动态状况,对贫困对象没有做好跟踪调查,同时也没有建立起脱贫退出机制。

3 社会工作参与贵州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可采取的途径

3.1 政府发挥资源链接者功能,助力社会资金投入教育扶贫

要想社会工作在介入教育扶贫中发挥最大的功效,地方政府必须发挥资源整合者功能,大力帮助开展社会工作宣传,充分发挥社会的各种力量,包括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使其积极投身于社会工作中来,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支持,不断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向前发展。

3.2 成立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帮助提高精准扶贫的"精准性"

社会工作机构在管理模式、运营方式和工作方法上都有其科学、灵活、专业的特点,既可以通过向政府出售服务的方式,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又可以通过与政府达成良好合作关系,为贫困群体争取更多的利益,更好的反应贫困群众需要:还可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提高和扩大教育扶贫的影响,可为教育扶贫提供更多帮助。

社会工作者能够遵循"个别化"原则,可深入贫困地区用专业工作方法开展贫困户精准调研,通过科学设计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完善精准扶贫对象的档案管理、对贫困对象进入和退出状况记录在案并形成动态机制等方式,对"真实贫困户"做好分析比较,并区别对待,根据他们的不同帮扶需求,采用政府扶贫部门提供的相应的帮扶措施,实现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精准扶贫达到真正的"精准"。

近年来,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我省各地陆续成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几十家,目前社会工作机构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中,涉足的领域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将会为专业社工介入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优良的后备力量。

3.3 提高教育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根据“优势视角理论”和“增强权能理论”的观点可知,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他们都具有改善各种不利于发展的环境因素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可以与脱贫对象形成合作关系,为脱贫对象建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协助其充分发挥自身才能。

社会工作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改变当事人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来促使脱贫对象摈弃其错误观念,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通过在学校、社区深入入户,按需求建立个案档案,建立心理支持课堂、小组游戏及社区活动等方式,为扶贫对象去除“弱势群体”标签,号召社会工作者及乡亲邻里,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们,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在新形势下,教育扶贫工作要从以下两点出发:其一,要有长远发展意识,从贫困地区实际需求出发,设置科学合理精准的学校教育内容,使扶贫对象学有所获;其二,做好职业培训工作,使贫困对象掌握生产技能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帮助他们通过发展自己改变落后的状态。

3.4 社区、社工和非政府组织形成联盟,共同参与扶贫的治理

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者联结起来,通过社会组织提供其社会资源,社会工作者发挥资源优势的方式不断满足居民的需求。通过"三社联动",作为基层管理方式更贴近社会需求,可有效弥补政府在基层管理和服务上的短板,减较政府负担。教育扶贫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需要教育、民政、人社、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并通力合作,方能使扶贫工作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并激发贫困对象的积极性吸引其积极参与相应教育扶贫项目,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同时,采用社区灵活的工作方法,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资源利用上的优势,形成围绕政府扶贫工作的社会、企业、学校以及公民个人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扶贫治理体系,发挥好教育精准扶贫效力。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