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胃线虫病的防治
2019-01-06罗玲芳
罗玲芳
(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农牧局动物卫生监督所,731600)
马胃线虫病是由旋尾科德拉希属的大口德拉希线虫和柔线属的蝇柔线虫、小口柔线虫所引起,成虫寄生在马属动物的胃内,其机械性刺激和有毒代谢产物可致家畜全身性慢性中毒、慢性胃肠炎、营养不良及贫血。幼虫侵入伤口可引起寄生性皮肤炎 (夏季溃疡);移行到肺可引起肺炎。
1 病原体
1.1 蝇柔线虫虫体呈浅黄白色,角皮有柔细的横纹,咽呈圆筒状,唇部与体部分界不明,有唇两片,每片再分三叶,无齿。雄出长8~14mm,尾部常卷曲,尾翼宽,有泄殖孔前乳突4对,后乳突1~2对,雌虫长13~22mm,阴门在虫体中央附近。虫卵圆柱状,稍弯曲,大小为10~50X10~12微米,内含幼虫,但在粪中常见到幼虫已孵出。
1.2 小口柔线虫形态与柔线虫相似,但较大,咽的前部有背齿和腹齿各一。雄虫长9~22微米,雌虫长15~25mm,阴门位丁虫体中部。卵的大小为40~60x10~16mm,内含幼虫。幼虫在雌虫子宫中已孵山。
1.3 大口德拉希线虫虫体白色线状,两片唇大而不分叶,无齿,特征是咽(口囊)是漏斗状,唇部后方有明显的横沟与体部截然分开。雄虫长7~10mm,尾部短,呈螺旋状弯曲。雌虫长10~15mm,阴门在虫体前1/3处,尾部直或稍弯曲,尾端尖。虫卵为半圆柱状,两端钝圆,大小为40~60x8~17微米,常含有己成形的幼虫。幼虫在马的胃里孵出。寄生于胃腺部的虫体常在脓肿内。
2 生活史
大口德拉希线虫和蝇柔线虫的中间宿主为家畜和厩螫蝇,小口柔线虫的中间宿主为厩螫蝇。虫卵或幼虫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被家蝇或厩螫蝇的幼虫(蝇蛆)吞咽,与蝇蛆并行发育。蛹羽化为成蝇后,感染性幼虫随厩蝇吸血时落入被叮咬的伤口中;或家蝇舔舐马的唇部时,幼虫逸出,被马吞咽入胃;或当马匹采食、饮水时,吞食带有感染性幼虫的蝇子而感染。大口德拉希线虫的幼虫在马胃内经44~64天发育为成虫,寄生在马胃壁上的肿瘤内。蝇柔线虫和小口柔线虫寄生在胃粘膜上,以头端钻入胃的腺体中。
3 致病作用和症状
大口德拉希线虫在马胃的腺部形成肿瘤,化胀菌侵入时,导致肿瘤化胀,严重的可造成胃破裂,引起腹膜炎。蝇柔线虫及小口柔线虫能引起胃粘膜的创伤以至溃疡,同时引起腺体萎缩,破坏胃的分泌和运动机能。患畜出现慢性胃肠炎、渐进性消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有时出现周期性的疝痛。虫体的毒性产物被吸收后引起心肌炎、肝机能异常、造血机能障碍,出现营养不良、贫血。
在复季,幼虫侵入伤口时,使创口扩大、久不愈合,并有颗粒性肉芽增生,创口周围变硬,较难治疗,至冬季逐渐平息。侵入到肺脏的幼虫能引起结节性支气管周围炎。
4 诊断
因为粪便中的胃虫卵特别稀少,粪便检查难以检出,可用胃管抽取马的胃液离心后在沉渣中收集到虫卵或虫体。病理剖检时可在胃内发现虫体。伤口感染时,可在溃疡面上采集病料检查幼虫,幼虫尾端有特异的刺束。
5 治疗
5.1 二硫化碳,每100kg体重服5ml,对蝇柔线虫和小口柔线虫有良效。用法:停食一夜,次晨以胃管投服2%碳酸氢钠溶液8~10升洗胃,使虫体寄生部位的粘液软化,抽净胃内的碳酸氢钠溶液后,将二硫化碳混入面粉糊中,用胃管投服。
5.2 也可用四氯化碳,成年马20~40ml,1~2岁10~20ml,1岁以下5~10ml,装入胶囊中服或混入面粉糊中用胃管投服。
5.3 碘溶液(碘 1g,碘化钾 2g,水 1500ml配成)4~4.5升,胃管投服。用药前15分钟给马皮下注射吗啡0.2~0.3g,使幽门括约肌收缩,药物在胃中可停留30~40分钟。
5.4 皮肤柔线虫病可用手术摘除。外用药可选用:
(1)2~3%台盼蓝溶涂液擦溃疡并注射于溃疡四周边缘皮肤深处。
(2)石膏粉 100g,明矾 20g,樟脑球 10g,并加入少量苦味剂,混合研细,撤布于创面。
(3)九一四 0.1,甘油 4.0,水 6.0,涂于创面。
6 预防
6.1 逐日打扫马厩,粪便堆积发酵,不仅能杀死柔线虫的幼虫,且可杀死蝇类的幼虫。
6.2 秋、冬季节进行预防性驱虫,以减少虫卵对外界的污染。
6.3 消灭厩舍内的绳子。
6.4 保护伤口,预防皮肤柔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