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规模化猪场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探讨
2019-01-06刘长春韩战强李鹏伟宋艳画孟燕飞马亚姣
刘长春 韩战强李鹏伟 宋艳画 孟燕飞 马亚姣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1450)
提高规模化猪场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仔猪成活率。提高规模化猪场仔猪成活率方面的报道和资料虽然很多[1,2],但都不够系统和全面。仔猪成活率是当前建设猪场时的首要考虑问题,此外,猪场的管理方式、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仔猪断奶技术、猪群的疾病防控技术等都应该被关注。笔者结合多年在养猪生产临床实践中的研究和经验探讨提高规模化猪场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以期为养猪场(户)在建设猪场时提供参考。
1 猪场的建造与设备选择
仔猪是规模化猪场所有猪群中免疫力较差的群体,猪场的选址和建造直接关系着仔猪的健康。在选址上,必须根据猪场选址的原则严格选择,并科学合理地进行场地的规划设计。建造猪舍时要根据养猪生产工艺优化流程设计,并进行灵活的标准化建造,尤其是在母猪产房基本结构的建造上要体现“高效、方便、实用”的建造原则,在设备的安装上要充分满足仔猪对温度、湿度、噪声、采光和有害气体排放的需求,倡导“高投入、高产出”的理念,充分为仔猪成活率的提高挖掘优势资源。
2 猪场的管理方式
随着现代化养猪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疫病发生形式的高频率、复杂化,采取科学的猪场管理方式是有效减少猪病发生的关键。规模化猪场普遍采用“二点或三点”隔离式管理模式,母猪场、保育仔猪场、育肥场不同生产环节全部采用“全进全出”式管理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养猪场所认可和接受,在猪病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防控上效果显著,特别是在提高仔猪成活率方面成果凸显。
3 妊娠母猪饲养管理技术
养猪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仔猪“出生差1两,断奶差1斤,出栏差10斤”的经验教训。提高仔猪初生重不仅关系着仔猪的生长速度,更直接关系着仔猪成活率的高低。对妊娠母猪做到科学饲养管理在提高仔猪初生重、有效降低初生仔猪死亡数方面效果显著。母猪的妊娠期一般为108~120 d,平均为114 d[3]。根据母猪妊娠期体内胎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可将母猪妊娠期分为妊娠前期、妊娠中期和妊娠后期3个阶段,其中从母猪配种到妊娠的前40 d称为妊娠前期,妊娠40 d以后到妊娠80 d称为妊娠中期,妊娠80 d以后到预产期称为妊娠后期[4]。对于较好膘情的母猪在妊娠前期和中期,由于体内胎儿生长发育速度较慢,需要营养物质较少,应供给母猪少量的全价饲料,参考喂量为2 kg/天·头为宜,以免母猪膘情过肥,影响体内胎儿的正常健康生长,并在妊娠前期禁止母猪运动,防止流产的发生;妊娠后期由于母体内胎儿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所需营养物质较多,应供给母猪较多的全价饲料,参考喂量以2.5~3.0 kg/天·头为宜,并可适当增加运动量以增强母猪体质,防止难产,降低初生仔猪死亡率。此外,在整个妊娠期间要保证母猪优质饲料的供给,严禁霉变、虫蛀和冰冻饲料的出现。同时创造妊娠母猪舒适、安静的圈舍环境条件,尽量减少对母猪的应激干扰,做到圈舍清洁卫生、冬暖夏凉。
4 预产期推测
母猪的妊娠期平均按114 d计算,最简捷的推算方法是母猪配种月份加4,配种日期减6,即可得出预产日期。在实践生产中母猪的实际分娩日期比预产期早1周或晚1周之内都属正常现象,掌握这一点可以及时做好母猪产前的分娩准备工作并顺利接产,对提高初生仔猪成活率有重要意义。正确掌握母猪预产期推测技术可以更好地安排养猪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生产环节,制订养猪生产中的日常管理程序和人员管理考核办法[5],便于技术人员抓好不同阶段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减少因意外发生导致母猪体内胎儿死亡现象。此外,做好母猪预产期推算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做好发情母猪的配种记录,实时观察母猪整个妊娠期的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 哺乳母猪、仔猪饲养管理技术
5.1 哺乳母猪饲养管理技术
提高哺乳期母猪的泌乳量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措施[6]。为保证母猪在哺乳期间发挥良好的泌乳性能,需要做好母猪产前及产后的饲养管理工作。在母猪产前5~7 d,应逐渐降低饲料喂量,适当添加青绿多汁饲料。根据对母猪产前分娩征兆的推断,在母猪分娩前和分娩过程中禁止供给任何饲料,保障饮水充足,以预防母猪产前、产后厌食症的发生,保持母猪良好的食欲及胃肠功能。母猪产后当天要保证2~4 h的休息时间,可供给少量的稀汤料(1份饲料、3份水),在母猪分娩后第1 d可喂给2 kg左右的全价饲料,以后每天可增加0.5 kg的饲料喂量,直到产后的5~7 d饲料添加量在5.5~6.0 kg,并适当增加青绿多汁饲料。在母猪断奶前的3~5 d,可逐渐减少母猪的饲料喂量,直至断奶当天母猪饲料喂量为2 kg。
在母猪整个哺乳期间,除了保证正确的饲养方法外,还要加强科学的管理。母猪在产前5~7 d应转入产房,以逐渐适应产房环境。在产后的3~5 d,及时清除胎衣及恶露,并始终保持良好的环境,做到分娩圈舍清洁卫生,产房温度、湿度恒定,有害气体含量不超标。特别是要保护好母猪的乳房和乳头,乳房、乳头应及时擦洗、消毒,使母猪每个乳房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防止乳房萎缩。母猪乳房被剐伤、刺伤或被仔猪咬伤后,应及时处理,通过观察母猪食欲、粪便、精神状态等变化情况来掌握其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5.2 哺乳仔猪饲养管理技术
5.2.1 初生仔猪的接产技术
做好初生仔猪的接产工作是有效防止因难产造成仔猪死亡的重要环节[7,8]。接产工作包括母猪产前的准备工作和接产工作。母猪产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产房和产前物品的准备。产房的准备包括产床数量和产房的清洗、消毒的准备工作,根据每批分娩母猪的头数要准备充足数量的产床并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准备产前物品,除了常规使用的接产物品外,必须配备难产手术器材,以备母猪难产意外发生时使用,并保证使用前所有物品严格清洗消毒。熟练、专业的接产技术人员是保证仔猪顺利分娩、提高初生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接产技术人员必须接受正规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实践,不仅要掌握正常分娩仔猪的接产技术,也要掌握仔猪发生难产时科学的助产方法,特别是出现“假死”仔猪时的正确急救措施。
5.2.2 初生仔猪护理技术
仔猪初生后的1周内因无先天性免疫力、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道不发达等影响,容易被饿死、冻死、压死和病死等,因此初生后1周内是仔猪死亡的高峰期。切实做好初生仔猪的护理工作十分必要[9]。首先,保证仔猪初生后36 h内及时吃上吃足初乳,因初乳中含有溶菌酶和丰富的免疫球蛋白,不仅能增强初生仔猪的抵抗力,而且能杀灭多种病菌。对于产后无乳和突然发生死亡的母猪要及时将仔猪进行寄养,以保证其正常的成活率。其次,做好初生仔猪的防寒保暖工作,通过在产房内配备保育箱、红外线灯、隔热板等局部和集中保暖设备来实现,防止因低温造成初生仔猪冻死或发生腹泻等疾病。
贫血也是造成仔猪病死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仔猪出生后体内矿物质贮存量较少,而仔猪生长速度快,每天对矿物质等营养的需求量较多,规模化猪场的仔猪又无法主动获得所需矿物质,必须靠人工提供。补充矿物质的方法是在仔猪初生后3 d内肌肉注射铁铜合剂1.5~2.0 mL,5~10 d内肌肉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0.5 mL,以满足仔猪对矿物质的需要。
5.2.3 仔猪开食补料技术
根据母猪泌乳规律,母猪在哺乳期20 d左右,泌乳量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为了促进仔猪胃肠道发育和弥补因母乳不足造成的仔猪营养不良所引起的死亡,在仔猪出生后5~7 d,可给仔猪添加开食料。开食最好采用人工诱食的方法,通过4~6次/d人工诱食训练,待仔猪学会吃开食料后,开始进行大量补料。补料的原则是少喂勤添,防止浪费。一般仔猪每日补料4~6次,补料量:7~15日龄,10~15 g/头·d;16~25日龄,16~50 g/头·d,同时要保证补料的卫生和质量安全。
5.2.4 仔猪断奶技术
断奶是仔猪由吃母乳彻底转变为吃饲料的阶段,由于环境条件、饲喂方式、饲养水平发生改变,导致仔猪的心理、消化器官等产生较大应激,是仔猪容易发病、死亡的又一关键阶段[10]。为了降低由于断奶转群而造成仔猪的发病和死亡,可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一是适时断奶,生产经验证明,当每头仔猪采食植物性饲料量达到400~500 g/d,体重达到6 kg左右时即可实施断奶。二是仔猪断奶后要有一定的过渡转群时间,为了降低环境条件突然变化对仔猪造成的应激,可将仔猪断奶后在产床上饲养3~5 d再转群。三是在仔猪断奶前3~5 d至断奶后1~2周可在仔猪开食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葡萄糖等抗应激制剂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四是仔猪断奶转群后采用限制饲喂方式,为了降低由于断奶转群造成仔猪胃肠道的应激,可在仔猪断奶转群后3~5 d限制每天的喂料量,加料量为正常量的60%~70%,然后慢慢增加给料量直至正常供给。五是减少不同窝仔猪断奶后混群的机会,能实行原窝同栏最好。六是加强仔猪保育舍的环境控制,创造舒适的环境条件,最好采用全自动环境控制系统调控保育舍内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七是仔猪断奶后1~2周,再过渡饲料类型和驱虫、免疫、去势等工作。
6 疾病防控技术
规模化猪场疾病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引种技术、定期消毒技术、免疫接种技术、生物管控技术、药物预防技术和废弃物处理技术,是降低仔猪发病率的有效手段和主要措施。
规模化猪场应该坚持“自繁自养、定期检疫”的饲养原则,这是猪场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自繁自养”有效地减少了疾病进入猪场的机会,“定期检疫”是及时发现和消灭疫病的重要手段。为了猪场自身生存和发展,引种不可避免,但要掌握正确的引种方法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对引种单位要进行严格的考察,选择有资质水平、技术力量过硬的种猪场作为引种单位,并要坚持“种猪品质优良”的正确引种理念。定期消毒技术是及时预防和消灭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手段,根据病原微生物繁殖和传播的特点,猪场要根据消毒的程序和方法全面制定消毒制度,严格根据不同消毒剂的性质、配制浓度、消毒对象认真消毒。免疫接种技术是有针对性地提高猪群特异性免疫力的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确保疫苗免疫效果的基础。免疫程序要根据猪场周围地区及所在猪场的疫病流行状况、疫苗自身的特性、仔猪自身的免疫水平等综合因素科学制定。在进行免疫接种时要保证疫苗的质量、正确接种途径、接种剂量,观察仔猪接种疫苗后的反应,并及时处理接种疫苗时个别猪只出现的应激反应。生物安全防控技术是预防猪场潜在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需要认真强化执行[11]。其具体内容包括:严禁在猪场内饲养狗、猫等其他动物;场区大门严格实行出入登记制度,定时巡查以防止猫、狗等小动物入场;避免饲料到处撒落,引来鸟类;每年定期杀虫灭鼠;猪场内的剩菜、剩饭不能随意乱倒,应集中处理。药物预防是增强机体免疫力的辅助手段,要科学使用预防类添加药物,避免产生中毒、耐药及无疗效作用的产生。废弃物处理技术是杜绝病原微生物孳生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对猪场环保要求的重要体现,更是实现“变废为宝”的有效途径。规模化猪场必须要配备完善的猪场废弃物处理设备,如污水处理设备、沼气发生设备、有机肥生产设备、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备等。
7 结语
仔猪成活率的不断提高是规模化猪场养殖水平提升的重要表现,是提高规模化猪场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提高规模化猪场仔猪成活率需要通过科学的猪场选址建设与设备选择,先进的猪场管理方式,正确的妊娠母猪、哺乳母猪、仔猪饲养管理技术,准确的预产期推测技术,严格的疾病防控技术等综合技术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