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共和国畜牧业发展思路
2019-01-06韩小军
韩小军
(山西省大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大同 037000)
中非共和国(以下简称“中非”)地处热带,属赤道地区,地域范围在北纬2°13′到11°01′和东经14°25′到27°27′之间。东与苏丹交界,南同刚果(布)和刚果(金)接壤,西与喀麦隆毗连,北同乍得为邻。笔者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赴中非参加中国援助中非农业技术项目,主要从事当地的畜牧业先进技术推广工作。根据对中非畜牧业现状的调查和了解,对中非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可行性及路径做如下分析。
中非地区整体植被丰厚,畜牧养殖历史悠久,主要养殖畜种有肉牛、鸡、羊、猪等。数据显示,中非的肉牛量较大,2016年肉牛存栏450.5万头,主要分布在北部;养鸡业多以自然放牧为主,仅在首都班吉有一些个体规模养殖户;山羊养殖量大于绵羊的养殖量,且主要分布在粮食蔬菜及养殖区,以家庭自然放牧为主;中非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不食猪肉,所以猪的饲养量较少。饲养户大多以自然放牧为主,自产自销。中非政府在畜牧业养殖方面投入资金较少,因此,当地的畜禽主要以自然放牧或庭院圈养为主,规模化、工厂化养殖较少。
中非有天然的放牧资源和充足的牧草,为畜牧养殖业提供了巨大的开发空间。当前,中非地区的畜牧业仍停留在原始的放牧模式中,国家发展落后是造成该国畜牧业落后的根本原因。中非政府对畜牧业发展不够重视,使当地畜牧业很难得到良好发展。
中非地区工业几乎为零,内战频发,温饱问题始终困扰当地人民,且该国已被联合国列为极不发达国家之一。从根本上解决中非人民温饱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力发展畜牧业,将其作为支柱产业在中非也是可行的。针对中非畜牧业现状,本文主要从饲料化、合作化、集约化、技术人才化等“四化”入手,分析了中非共和国快速发展畜牧业的可行性以及发展要求。
1 饲料普及化
中非地区草地面积约320公顷,其天然的优良牧草为养牛业和养羊业提供了天赐的场所,同时也为青绿饲料储存和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了天然牧场外,还有充足的玉米、大豆、花生、骨粉、血粉、贝壳粉等。当地的牛羊养殖全部是放牧式,基本不需要添补饲料;猪的饲养方式有2种,一种是农户散养,靠猪只自身在野外采食芒果、木瓜、香蕉等天然作物,基本不添加饲料。另一种是集中小规模的庭院圈养猪只,主要给圈养的猪只饲喂饲料;鸡的饲养基本上都是集中饲养,主要是饲喂饲料。随着中非养殖业的发展,猪、鸡、牛、羊等的养殖量逐渐增大,对饲料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预混料、浓缩料、鱼粉、维生素、赖氨酸、蛋氨酸等添加剂和药品都需进口来满足当地的需要。
目前中非尚无一家饲料加工企业,所有畜禽全价饲料完全依赖进口,其成本极高,市场灵活度低,客观上制约了当地畜牧养殖业的发展。随着畜牧养殖业的日益壮大,一些养殖场将会陆续建立一些简单的饲料加工厂。未来中非的饲料加工企业应以中小型为主,利用当地的一些粮食作物,如玉米、大豆等,然后从国外进口微量元素、纯粉和维生素等,经过简单的加工就可配制成预混料和全价料,以解决当地紧张且价格昂贵的饲料供求,同时也可以缓解当地饲料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难题。
2 养殖合作化
随着中非畜牧业的发展,未来养殖户会越来越多,畜牧业投资能力也会整体增强。庭院圈养猪、养鸡的饲养方式会越来越不符合养殖发展和市场需求。中非未来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应该结合当地的条件和投资能力,先由中小农户自发成立一批“养殖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可以将分散的养殖农户集中起来,共谋发展,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同时可以加快中非养殖业由传统分散型向现代集约化方向的发展。然后可以通过养殖合作社带动当地的养殖业发展,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在满足当地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到向外输出,以增加经济收益。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逐渐成熟,国内外的一些饲料企业、畜禽养殖企业和畜产品加工企业会看中中非这个存在巨大潜力的的养殖市场。未来,以外企投资结合本地融资的“合作化”大型养殖场将会在中非地区出现,使得中非当地的土地、劳动力与外商的资金、技术等相结合,形成共同发展、共同盈利的发展共同体。这样既改善了中非本地因资金技术不足致使农业发展缓慢的现状,又增加了外商投资中非的积极性。
3 技术人才化
3.1 开展种畜禽繁育工作
中非共和国种畜禽繁育工作几乎为零,只有中国政府援助的姆波科农场和博亚利农场存栏的长白、大白、杜洛克等种猪30余头,但养猪场缺乏配种人员和养殖技术人员,种猪配种技术落后,大部分是猪的自由交配,人工采精、授精等技术在当地还无法开展。家禽方面无一家本地人自己开展的孵化企业,仅在班吉市5 km处有一菲律宾人经营的一个规模不大、技术落后的孵化场,其种蛋完全依赖国外进口,成本费用极高。牛羊都是当地品种自繁自养。当前,在中非养殖业畜禽品种繁育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培养一部分技术人员,改进当地农户在畜禽养殖方面的一些落后技术,引进一些新的育种技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
3.2 在中非地区的养猪场推行 “去势”技术
中非养猪历史近500年,但养殖技术还停留在原始水平,以散养为主,养殖水平落后,全国猪存栏约80万头。极少数富裕农户开展圈养,但饲养管理水平极低,公母虽然分开饲养,但对发情、配种、妊娠、分娩、哺乳、断奶等关键技术不熟悉,饲养成本高。多数养殖户在母猪的配种、分娩和仔猪管理、育肥等关键技术方面缺乏科学技术,尤其养殖户对猪“去势”技术仍不了解。当地猪都不去势,配种日期和妊娠期无法测算,公猪生长缓慢且口感极差。随着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和理念逐步融入,在中非养猪业中推广和应用“去势”技术是一项革新,应该尽快让中非养殖户认识到给猪“去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猪去势后,其生长速度会增快且去势猪的肉质会变得更鲜美,因此,去势可以提高养猪户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发展规模养殖场
随着中非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该国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支持养殖业发展的政策,鼓励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养殖业中,一些集约化的牛羊牧场、鸡场和猪场将迅速发展。例如,总统农场和财政部长农场就是典型,还有许多小型农场正在建设中。牛羊以牧场形式饲养管理,鸡以平养和笼养形式饲养管理,猪以圈养形式饲养管理。规模养殖场可以吸收先进的畜禽饲养管理技术和理念,带动更多的农户依靠养殖,解决当地的温饱问题,带领当地的居民脱贫致富。
3.4 建立兽医诊断实验室
中非的兽医实验室实际上只有农业部兽医诊断实验室一家,相当于我国20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实验室内仅设有蒸馏水仪、消毒柜、普通显微镜、V型反应板等,能开展常规的细菌染色、血凝试验、琼脂糖凝胶电泳扩散试验等,目前还没有能力开展病毒分离检测试验。实验室人员素质偏低,多数为当地班吉大学毕业生,业务水平差,仅能掌握几种简单疾病的常规诊断技术。随着中非畜禽养殖量的增加,各种畜禽的疾病也会随之而来,原有的兽医诊断技术远远解决不了复杂的传染病和日常疾病。建立全国体系的先进兽医诊断实验室以满足日益频繁的畜禽疾病诊断需求迫在眉睫。实验室以常规的细菌、病毒鉴别和抗体监测为主,应该派送一部分当地的实验室人员到发达国家或技术较为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学习,或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培养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服务本国的养殖业务需求,并建立全国的疫病档案。
3.5 培训一批养殖业技术人员
中非落后的养殖模式和养殖观念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弱。中非各省在农业发展局、农场教育培训中心等单位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平均不足10人,从事畜牧养殖工作的技术人员更是寥寥无几。畜牧养殖从业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对畜禽的品质类型、生长性能、生产性能、防疫防治和经营管理方式等知之甚微,生产效率提升困难。
培养养殖技术人员是发展中非畜牧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政府和农业部组织有文化基础的学员到国外或本国养殖外企学习研修,学以致用,为发展中非畜牧业和促进先进养殖管理技术推广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带动养殖从业人员整体的专业技能。
4 畜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畜牧业的启示
我国是中非共和国的友好国,加强两国的农业合作至关重要。中国畜牧企业应抓住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契机,积极寻找与中非在畜禽养殖方面的合作方式和方法,带动帮助中非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同时也增加自身发展空间。中国的企业应从饲料加工、畜禽规模场建设、畜禽饲养管理、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入手,找准合作路径,积极到中非地区投资建厂,以加快中非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加固我国与中非在农业发展中的合作关系。同时,中国的畜牧技术人员应克服困难,积极参与中非畜牧业的合作项目,为其带去新技术、新理念,解决当前中非畜牧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此外,中非畜牧业的发展应该按照本国的国情,结合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落后的经济基础并不代表国家农业的发展就没有路子,也不代表现状无法改变。中非人民应该团结起来,自力更生,同时注重引进吸收国际先进养殖技术,建立各种示范养殖园区,逐步探索农业发展之路,从而带动整个中非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改变落后的现状,寻找解决人民温饱和农业富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