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型世界经济70年:实践探索、理论渊源与科学体系

2019-01-06钱学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开放型资本主义世界

钱学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迈上了新台阶。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分水岭。改革开放以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成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探索并建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虽然此时的对外贸易只具有辅助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且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大了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走上了一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道路,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开放型经济体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就国内环境来看,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就国际环境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猖獗,多边主义受到严重挑战,霸凌主义依然存在,这些阻碍因素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面对复杂的局势,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首次提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思想,此后在多个国际场合都发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构想。这是面对复杂国内外形势所提出的正确方案,也是面对经济利益互相融合状况下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可行方案。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实践,探寻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论渊源与科学体系,可以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撑。

一、中国开放型世界经济探索的历史演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开放型经济初步实践(1949~1978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受制于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对外贸易并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且在此阶段,先后经历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中苏关系恶化、“文化大革命”等阻碍因素,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基本上是在这三个复杂历史条件下展开的。

第一,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我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的钢材、机械设备和石油制品,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两国贸易额至1956年达到了15.2亿美元。为了打破封锁,我国积极支持民间开展贸易往来,1952年成立对外贸易部,专门对外贸事务进行管理,同年成立国际促进会,为开展民间贸易搭建了一个平台。同时,我国积极与社会主义国家签订经济文化合作协议,范围逐步拓展至亚非拉及东欧地区,有效提升了我国的开放水平。至1956年,我国与8个欧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为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总体来看,这个时期的对外贸易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贸易对象主要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因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开放型经济。第二,面对中苏关系恶化,我国积极发展与拉美地区以及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贸易往来,并加大对非洲地区的援助。同时,中国也积极发展与西欧以及日本的关系,先后与法国、英国签订多项技术引进合同,有效地遏制了中苏关系恶化所带来的负面冲击。第三,面对“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我国积极调整对外开放政策,经过多方努力,1971年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美国逐渐放松对中国的管制,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迅速上升。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论断,并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往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批准了“四三方案”,成功引进了一批技术设备,有效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贸易领域的闭关自守状态。

纵观这一阶段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历程,虽然过程曲折,但总体上还是取得了一定进展。30年间,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想经历了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到向国外大规模借贷的转变、由单纯引资到创办中外合资企业的转变,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而如何加强技术引进、扩大外贸出口、灵活利用外资等思想则为后来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总体来看,中国的大门始终对外打开,经过30年的初步探索实践,为我国进入更为广泛的开放阶段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初期开放型经济的探索阶段(1979~1990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缺乏,发展开放型经济主要有两个目标:第一,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下放经营权;第二,对外试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该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以改革促开放。简政放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并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有效促进了对外开放的发展;其次,以试办经济特区为基点,逐步形成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的开放格局。通过给予优惠政策,以点带面,使经济特区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对外开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奠定了基础;最后,积极引进外资和出口创汇。这有效解决了我国资金不足和外汇短缺问题。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我国走上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道路,开放型经济建设初见成效。

(三)开放型经济的初步形成阶段(1991~2000年)

此阶段发展开放型经济主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而展开,具体方式包括深化对企业的改革,拓展开放区位,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以及规范外资利用方式。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其次,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外贸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更加符合国际规则;最后,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些特征彰显出,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正确的选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纵观此阶段发展历程,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全面改革的步伐,党的十四大提出:“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这是党的文件首次出现“开放型经济”的提法。党的十五大提出:“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此时开放型经济关注的重点在于服务贸易的开放、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贸易体系等。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性。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标志着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也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更高层面。

(四)开放型经济的完善与深化阶段(2001~2012年)

经过长达15年的努力,中国解决了与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相容性的问题,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此阶段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目标是,继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主要手段包括:第一,清理和修订相关外贸法律法规,并在贸易与技术领域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适应WTO规则要求;第二,积极履行入世承诺,加大贸易自由化力度,大幅度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第三,深化汇率制度改革;第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此阶段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制度保障水平越来越高;其次,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了多边框架下的开放发展;再次,开放领域不断扩大,服务业成为开放的重点;最后,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明显加强。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也严重冲击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建立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主要手段包括:第一,推动绿色发展,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二,深化企业所得税改革;第三,完善贸易救济措施法律制度,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总体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首先,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业务发展迅速,但仍处于价值链低端;其次,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制造业竞争优势削弱;最后,发展绿色经济成为新潮流。经过5年的发展实践,我国开放型经济已经进入新阶段。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十八大则提出“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可见,党中央对开放型经济的提法越来越全面,且具有全球性思维,更加符合时代需要,这也标志着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基本形成。

(五)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2013年以后)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随即,我国批准设立了上海自由贸易区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举措。裴长洪指出,我们党的价值观和追求目标是:“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平等公正、平衡和谐、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世界经济”[1]。开放型世界经济是我国对外发展的新提法,自2013年被提出后,在历次国际国内重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和强调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

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内涵不断深化,思想不断成熟。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内涵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摒弃传统零和博弈思维;第二,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第三,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实现各国联动增长;第四,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优化重塑,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2];第五,共享发展机遇,共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打造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当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要苦练内功,对内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要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完善涉外经济体制,积极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创造更多的机遇,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更多其他国家和民众。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念,不仅体现了我国对世界美好未来的憧憬,也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智慧与担当。

二、马克思主义开放观是我国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论渊源

研究阐释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历史背景、具体内涵和理论渊源,有助于深化对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解,拓展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开放型世界经济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产物,极大地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开放观的思想演进

1.马克思主义开放观的形成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外开放的基本思想。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生产力取得了空前发展,但各种社会矛盾也相继暴露。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必然使得他们开辟更广阔的市场,来满足机器化大生产的需要[3]。马克思虽然没有完成《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分册,但其中的思想以及科学性的预见则是研究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基础和起点。马克思把世界市场作为其经济学研究的逻辑归宿,他认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4](P348)。同时指出:“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5](P361—362)。因为资本的本性是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6](P27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的形成,可以使各个国家在生产、交换、消费的过程中融入整个世界经济。按照马克思的写作计划,世界市场的内容包括:“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7](P46)。深入挖掘马克思有关世界市场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世界历史观和全球化唯物史观的高度,对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分工的本质及其运作机制进行了初步阐释,并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全球化以及国际分工的关系,这些独特的分析与见解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开放观的基本内容,为分析现实问题提供了原始性的理论指引。

2.马克思主义开放观的发展期:列宁、斯大林有关开放型经济的思想。列宁在领导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思想与措施。他指出,苏俄工业发展比较落后,且被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因而要突破思想固化,大胆地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来帮助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积极主张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联系,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8](P303)。为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与封锁以及巩固苏俄政权,列宁主张暂时做出一些牺牲和让步是有必要的,并指出:“同其他先进国家的国家托拉斯实行这种联合,是十分必要的……让我们单独靠自己的力量就无法恢复破坏了的经济”[8](P171)。列宁认为,基于客观经济规律,资本主义国家也需要苏俄的资源与市场。同时,他还批评了关门搞建设的思想,指出:“无产阶级的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利益,就是恢复大工业和大工业巩固的经济基础”[8](P402)。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质疑,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扫除了障碍。

列宁对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对外经济关系进行了第一次尝试,他主张对外贸易,与欧美各资本主义强国进行贸易谈判,修复国家之间的关系,为发展经济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一定时期内曾继续坚持新经济政策,并发展了列宁的对外开放理论。但此后,斯大林逐渐背离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尤其是二战后,其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提出了“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这严重低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且过分夸大了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这种冷对抗思想,显然不利于对外开放的发展。当然,这也为我国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列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联系的客观规律,并指出实施自我孤立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是行不通的。其成功领导苏俄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联系的伟大实践,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先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开放观。

3.马克思主义开放观的深化期:基于中国的实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历代领导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尤其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发展与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开放观。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倡导有批判地向外国学习。但受制于特殊的国内外环境,限制了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发挥。但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同样可以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有利于我们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过程中摒弃意识形态和政治对立,从全球整体利益出发,实现全球经济共荣发展。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邓小平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9](P64—65),并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面向所有类型国家的开放,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开放。同时,他提出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对外开放,包括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文化教育交流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同时,重申我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此外,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论断,坚决反对一切霸凌主义行为。邓小平全新的战略思维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超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开放观。

江泽民继续深化了我国的对外开放,推动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同时积极推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全球分工。继续推进经济特区和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完善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此外,他指出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世界多极化已经成为不可逆的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我国的对外开放面临众多新的挑战,胡锦涛提出互利共赢,构筑和谐世界的理念,他指出:“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0]。在党的十七大上他又提出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目标,这反映了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的价值观与追求。

(二)开放型世界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开放观: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开放观的全过程,虽然每个时期马克思主义者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不同,但依托世界市场,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却都有所体现,开放型世界经济正是基于全球性市场大发展而提出的。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问题,开放型世界经济明确提出要对经济全球化进行再平衡,目的就是希望世界能够消除不平等、不均衡的现象,实现共同发展。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还为推动我国价值链攀升提供了理论支撑,开放型世界经济理念指出,我国要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培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同时,我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发展对外关系,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增加新兴国家的话语权,这些思想都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理念提供了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开放观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的关系,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引进国外设备、技术的关系,强调不仅要促进自身的发展,也要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促进共同繁荣。从历史演进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开放观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该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开放观的高度总结与升华,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本质。

三、中国开放型世界经济与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型经济的差异

(一)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加速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进程,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史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密不可分。早在新航路开辟前,国际贸易就在地中海沿岸的城邦制国家产生,随着北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市场的形成,欧洲市场逐渐统一起来。经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扩张,贸易的范围越来越广,各国的交流日益增多,逐步打破了世界相对封闭的状态,进一步加快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两次工业革命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加速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他们通过取消关税保护政策,消除贸易壁垒,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外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参与世界贸易市场竞争,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进了全球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19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对人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加剧了全球发展的不平衡,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二战后,世界市场在深层次上不断整合,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西方国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展开放型经济:第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战后先后成立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第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关贸总协定,建立了规则化制度化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实施贸易自由化的措施,扩大了全球贸易,有效调节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建立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关贸总协定于1995年被世贸组织正式取代,这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更为制度化的阶段。第三,通过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建立了全球性生产经营网络,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第四,凭借雄厚的科技实力,牢牢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顶端,处于国际分工的有利位置,从而保障了自身利益。但总体上,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融合,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日益走向全球性经营,这也使得世界市场真正具备了世界市场的特质。

(二)中国与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型经济的不同

1.立场不同。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否认,资产阶级通过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之后,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专政,加强剥削和压迫,这也体现了其反动的一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组织开始出现,资产阶级对内实行残酷剥削与镇压,对外实行疯狂掠夺,阶级矛盾严重,直接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通过对内剥削,对外侵略扩张的方式,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严重损害了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必然是会遭到唾弃的。

中国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则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立场明显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P42)。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习近平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2]。因此,要把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结合起来,既要保证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了人民,又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中。中国倡导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其不仅站在广大中国人民的立场上,也站在广大世界人民的立场上,这是马克思政党基本性质的完美体现。

2.目的不同。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经济尚不发达,此时发展开放型经济主要是为了垄断商道及开辟市场。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具规模,这时发展开放型经济主要是为了争夺海外市场,获取原材料,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大大提升,此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以及进行殖民地争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目的则主要是为了资本输出。对此,列宁指出:“资本输出的利益也同样地促进对殖民地的掠夺,因为在殖民地市场上,更容易用垄断的手段排除竞争者”[13](P804)。除此之外,转移经济危机也是他们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原因。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目的是非正义性的。

中国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为了实现各国经济的联动增长,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主要有五个目的:第一,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指导,将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入到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坚持用对话协商的手段来解决分歧。第二,坚持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维护WTO规则,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第三,实现全球互联互通,重塑全球价值链。这有利于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优化重塑。第四,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确保各国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为解决南北发展失衡、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第五,共享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不断提升内外联动,在开放中做大共同利益,努力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14] (P525)。

3.方式不同。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殖民扩张、贸易扩张、发动侵略战争等,体现了暴力性、奴役性和掠夺性。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主要通过商业资本进行扩张。在资本主义初具规模的17~18世纪,争夺海外殖民地、掠夺财物、欺诈性贸易、贩卖奴隶等是重要的扩张方式。工业革命后,主要通过武力侵略的方式进行掠夺,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且随着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他们大肆宣传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武力侵略、直接掠夺仍是扩张的主要方式,且在经济上表现为资本输出,政治上表现为操控别国内政,且通过奴化教育来培养自己的代言人,掀起了资本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愈发达,原料愈缺乏,竞争和追逐世界原料来源的斗争愈尖锐,那么占据殖民地的斗争也就愈激烈”[13](P802)。可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历史就是一部殖民掠夺史。

中国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是中国的一贯主张。我国积极反对霸凌主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中国提倡摒弃传统丛林法则、零和博弈思维,主张坚持合作而不是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是单赢。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倡导者,并不只是体现在理念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助项目5000多个,为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14](P484)。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理念,无论国家多强大也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而是以促进共同发展为目标,积极为全球发展做贡献。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主张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14](P547)。可见,和平与发展贯穿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始终,这与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以殖民扩张方式发展开放型经济有着本质差别。

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科学体系

(一)科学的理论基础

开放型世界经济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其核心思想都源自马克思主义开放观,吸收和借鉴了各个时期的先进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以其整体性和时代性为逻辑前提,批判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史料为依据,对世界进行了全面深刻地剖析,并坚持以实践为基础,不断研究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使其成为科学的真理。开放型世界经济拥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马克思在世界市场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和全球化等方面的贡献构成了开放型世界经济最重要、最深刻的思想渊源。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实践,其大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资金和技术的实践也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也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重要的思想来源。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想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尤其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指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等先进理念与实践,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科学的理论内涵

开放型世界经济理念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其科学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先进的理念上,还体现在科学的行动上,在这一点上,我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在科学的理念方面: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指明了方向。我国呼吁各国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中,每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他国的利益为前提,要以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各种分歧,实现利益平衡。第二,秉持“维护、发展、构建、共享”的理念来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积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正确对待全球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使之能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第三,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始终。开放的思想引领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创新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协调发展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提供方法支持;绿色发展保证了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生态效应;共享发展是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归宿,通过促进全球经济增长,让世界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在科学的行动方面,主要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分。对内方面,第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强劲动力。第二,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制度保障。第三,以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为抓手,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更广领域推行外资市场准入;加快自贸港建设,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有益的内部环境。对外方面,第一,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推动我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第二,充分发挥亚投行的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第三,搭建合作平台,强化治理主体,积极倡导发展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充分发挥G20、金砖国家以及APEC等组织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建立长效治理机制。第四,倡导多边主义,维护世贸组织核心作用,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

(三)科学的研究范式

库恩于1962年提出了科学发展的范式理论,指的是在某一学科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思想交流的一整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15]。经济学研究范式通常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世界观,二是指方法论。从这个意义来看,信念与价值标准构成世界观,是研究范式的“硬核”,而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基础等构成方法论,是研究范式的“外围”。现代经济学研究,只有遵循科学的研究范式才能把经济学带入科学的轨道。不可否认,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有历史的进步性,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经济人假设”中人是完全理性和自利的,总是努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假设就太过牵强,并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重大经济问题。

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坚持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新范式。无需赘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是科学的[16]。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其次,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研究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为指导,坚持矛盾分析法、整体分析法和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分析方法,辅之以相应的数据来支持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研究。再次,以马克思主义开放观作为理论指导。要深刻领会世界市场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的精髓,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所倡导的“非经济人假设”的价值观和义利观[17]。最后,以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导向。我们要秉持开放的学术态度,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合理成分,做到融会贯通,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着力研究和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发出能够反映中国立场、智慧和价值主张的声音。

(四)科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利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指导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当前与长远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统一。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用发展的眼光来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第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方法。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找准国际国内存在的问题,并用科学理论找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此指导实践的发展。第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用群众路线的方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自觉地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倾听人民群众心声,找出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与为人民谋福利的统一。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坚持用规范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但在当今世界,仅仅依靠规范分析方法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证方法的运用。因此,在对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研究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主体地位,在宏观层面,用规范的分析方法阐明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内涵以及如何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在微观层面,也要善于运用数理方法和计量方法解决问题,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性。

五、结语

开放型世界经济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方面,开放型世界经济理念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实践,并在马克思主义开放观的基础上,成功总结出走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道路;另一方面,开放型世界经济理念又积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吸收和借鉴了当今世界关于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国际经济治理的有益成分,丰富了开放型世界经济思想。显然,开放型世界经济是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其不仅强调各国要走开放型发展道路,而且还把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作为目标,在思想上更具有包容性,完美诠释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一个共同繁荣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开放观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所倡导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立场、目的与方式上与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开放型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具有广泛的正义性和包容性。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科学体系,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同时,也要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立足于中国的实践,以中国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导向,提出能够反映中国立场的理念、主张与方案。可以预见的是,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只有摒弃零和博弈思维,追求合作共赢才是正道。总之,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科学体系过程中,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地去发现、论证和总结新的问题,不断完善该理论。

猜你喜欢

开放型资本主义世界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开放型应用问题变式训练教学的策略
进博会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动力”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